摘 要 微博除了媒体属性,还有其人身性和社交性的社会属性。微博的社会学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重组,将过去的“金字塔”式社会关系改变为“蜂巢”式的自组织形态。微博形成的新型社会关系,蕴藏着巨大的动员和行动能力,既激发了民间活力,也形成了新的社会风险,对社会管理构成了新的考验。
关键词 微博;社交媒体;社会关系;自组织;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026-02
从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至今,短短3年内,微博呈现爆炸式发展。根据两大微博运营商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突破5亿,腾讯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 5.4 亿。即便排除掉数据水分,实际活跃用户也是极其庞大的一个体。“围观改变中国”,微博已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也主动发出信息,传播主体从专业媒体变成普罗大众,成为对“主流声音”的一种补充和颠覆。这一巨变是对中国的传播生态改变的一种呼应,也为中国的传播进程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对微博的媒体属性研究的热情,与对微博的社会属性研究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究界似乎忽略了一点:作为“社交媒体”的微博,除了具有媒体的属性,更因其“社交”的特点而具有了社会属性。微博的社会本质是什么?基于这一本质,微博会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深入剖析这一议题,将把我们带入到波澜壮阔的转型时期中国的视域之中。
汪小菲1 社会视角:微博的人身性和社交性,融聚了个人和体的思想和行动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社会学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或对人的研究。过往的社会学研究,注重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和人,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不仅体现为现实世界中活动地域的扩大,也体现为在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里,人们的生活空间和自由度都得以放大。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突飞猛进,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首先,微博具有人身性。排除公司微博的特殊存在,微博普遍具有人身属性。一方面,微博在个体的线下生活之外,开辟了个体线上生活的新空间,也随之粘附了个体的身份。通常情况下,每一个微博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固定的使用者,也就是常说的“博主”,微博变成了“博主”的一种虚拟身份。微博平台还特别开发了“身份认证”功能,通过“加v”的做法,将“博主”在线下生活中的身份,与其在微博上的身份直接关联起来。“大v”们在微博上的活动,与其真实身份密切相关,人们在选择关注谁、相信谁的微博内容、并进而决定是否做出“转发”、“评论”等行为的时候,与其对“博主”身份的信任度有很大的关联性。较为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大v”们的发言,通常都能获得更大量的“转发”、“评论”,而匿名用户相对就少很多。另一方面,微博还粘附了与人身相关的权益,如名誉权、隐私权等。与此相关的现象是,由微博引发的相关诉讼日益增多,如在广受关注的药家鑫案中,由于被害人的代理人张显通过微博发布大量言论,药家鑫父亲对张显提出名誉权诉讼;大s和汪小菲的婚礼上,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将他们的照片发布到微博上,遭到这对新人发出律师函,指其侵犯隐私权和肖像权,等等。
微博的人身性,不仅表现为微博体现个体的思想,还常常与个体的行动密切相关。微博首先是个“言论场”,人们通过发表微博的方式,陈述所见所见、发表所思所想。微博也是一个行
动的场所,不仅发表微博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微博也常常成为人们“秀”自己行为的一个平台,例如人们常常在微博上陈述自己刚刚做了什么或正在做什么;也成为诱发人们进行线下行为的一种平台,典型的如“约架”行为。
其次,微博还具有社交性。微博不仅粘附了个体的人身属性,更将分散的个体粘合起来,成为一个社交平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轻易地进行交流和交际,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减轻了线下世界中社交的难度。通过“关注”功能,人们可以随时关注到原本遥远的名人;通过“@”功能,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言论传递给想传递的人;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可以随时进行互动。过往的时代中遥不可及的,在微博上都变得具有无限的贴近和可能。
微博的社交性,不仅表现为微博常常形成体的思想,还常常诱发体的行动。单个个体的思想,经过微博的爆炸式传播,常常能够迅速成为体的共同心理,如“郭美美事件”通过微博的传播,使得社会普遍形成不信任红会的心理。不仅如此,微博的社交性还常常诱发出体的行动,如“郭美美事件”导致人们对红会捐款急剧下降;又如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通过微博的传播,民间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动员,各路支援力量和救援物资纷纷涌向灾区。
2组织视角:从“金字塔”到“蜂巢”,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颠覆和重组
微博粘附的人身属性,加上社交性的催化剂,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交互传播,如同给人们的社交生活插上双翼,在气质相投的人中激荡起火花,对现有的社会关系产生了魔法般的效应。这种效果就如同facebook董事会成员皮特·泰尔所说的,“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
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模型。通过将个人纳入一个个组织,如工作单位、党组织,每个组织上方又有更高权力的组织来进行管理,如此形成一个庞大的自上而下的网络,下级从上级获取信息和指令,接受上级指挥,个体接受组织指挥和管理。这种被称为科层制的模型,既是一种稳定的组织结构,又是一种严格而高效的管理方式,因此形成了严肃有序的社会关系基本框架。
但在微博时代,人身属性在微博上实现了转移。基于微博的社交架构,社会关系在微博上发生裂变,形成了“蜂巢”式的模型。无论是“大v”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构成“蜂巢”结构中的一个支点,每个支点都可以发出信息,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又可以从无数个支点中获取信息、思想,获取发起或参与行动的力量。这种关系盘根错节、极为复杂细腻,处于一种永恒变动但又永不断裂的状况。即便其中有部分支点遭到破坏,其他的支点会在可以忽略不计的
时间内迅速重新组合,维持整个“蜂巢”架构的稳定性。这种动态稳定的架构,较之传统社会“金字塔”式的架构更为稳固,是对传统社会关系的一种颠覆和重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自组织”现象。“自组织”现象的发生和扩大,将对现有的社会生活甚至社会管理体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