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 |||||||
教学内容:第 11经典闽南歌册 第 6 单元 | 教材类型:人教版 | ||||||
课题: 两岸情深 | 课型: | ||||||
设计教师:吴雨 | 教学对象:六年级 | 课时:4课时 | |||||
教材 简析 | |||||||
教 学 目 标 | 一、能听出乐曲《丢丢铜仔》的主奏乐器二胡,说出回国段旋律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情绪。 二、聆听乐曲《阿里山的姑娘》,自选乐器并设计节奏为固伴奏,表现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三、能用自然优美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半屏山》,并和同学合作,用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四、背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随音乐边唱边跳,体验歌曲的情绪。 五、能按编创节奏的要求做编创练习,并能在教师琴声的带领下做视唱练习。 六、与同学一起用竖笛合作吹奏《摇篮曲》,并能编创音型。 | ||||||
教学 重点 | 一、能听出乐曲《丢丢铜仔》的主奏乐器二胡,说出回国段旋律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情绪。 二、聆听乐曲《阿里山的姑娘》,自选乐器并设计节奏为固伴奏,表现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 ||||||
教学 难点 | 1、能按编创节奏的要求做编创练习,并能在教师琴声的带领下做视唱练习。 2、与同学一起用竖笛合作吹奏《摇篮曲》,并能编创音型。 | ||||||
教学 准备 | 钢琴、多媒体、教案 | ||||||
教 学 设 计 | 集体备课(一备) | 二 备 | |||||
教学流程含教学内容 |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 资源与媒体 | |||||
含师生双边活动及教法、学法 | |||||||
第一课时聆听 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 | 1.从复唱以前学过的台湾歌曲作导入,然后进入乐曲的聆听。如:《一只鸟仔》《摇船 调》《外婆的澎湖湾》和《乡间的小路》,设问:这几首歌曲都是哪个地方的歌曲? 2.初听乐曲《丢丢铜仔》,听听这首乐曲的旋律与哪一首歌相似?(与《一只鸟仔》相似) 3.再听乐曲,听出乐曲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听后请学生说一说对音乐的整俸感受,可引导学生从主奏乐器二胡所表现的形象谈起。也可结合本课“活页练习”中的提示,给学生聆听的指引。 4.简单介绍民歌《丢丢铜仔》的背景及意思:是流行在台湾和福建闽南一带的民歌,两百多年前,顺水路运送木材的工作在返回宜兰的路上,常常唱着这首歌走过山洞。“丢丢铜仔” 的意思是模仿山洞里的滴水声。 5.完整聆听全曲,比较乐曲回国段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可让学生通过唱一唱团的旋律,用竖笛吹奏国来比较。 | 钢琴 多媒体 | 《丢丢铜仔》是台湾宜兰民谣,是宜兰的象征与骄傲;以《丢丢铜仔》为音乐素材改编或创作的器乐曲与声乐曲不少,如:鲍元恺编曲的《云岭素描》第14首《宜兰童谣》,用《丢丢铜仔》的曲调编成,把旧式火车的车轮声、车铃声和汽笛声以及孩子们的欢笑嬉闹声,合着轻快的节拍与爽朗的旋律写入这部管弦乐中;还有吕泉生改编成童声加男声的无伴奏合唱《丢丢铜》,以男声的固定节奏衬字模拟火车车轮的转动,以童声的小二度和音模拟汽笛的啸叫,十分生动有趣。 | ||||
第二课时 聆听管弦乐《阿里山的姑娘》 | 1.复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六年级上册 2.聆听乐曲,感受热烈欢快的情绪。听前可设问:乐曲的旋律你熟悉吗?它是根据哪首歌曲改编的?听后请学生回答,并一起回顾本学期曾聆听过的作品《小河淌水》。 3.再听乐曲,听出囡在全曲中出现的次数。 4.编创活动:请学生自选打击乐器并设计节奏,当听到固旋律出现时,为音乐伴奏。教师可把囡的音乐多播放几遍,引导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使用的打击乐器的音,并借鉴使用。设计的节奏也可用第1、2小节的节奏进行变化 “跳竹竿”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通过“跳竹竿”的节奏游戏,体验民族风情,学会合作。 活动准备:竹竿2至8根(根据教室条件决定多少根)。 活动过程: 1.拿竹竿的学生的做法:每两个人为一组,可安排1-4组。每人双手拿两根竹竿的头, 面对面双膝跪地,有节奏地做竹竿开合的动作,顺序是第一、二拍打开,第三、四拍合拢。 2.其他学生分小组排成长队,依次随着节奏,从竹竿分开的空隙间跳过。学生可以边唱 《阿里山的姑娘》或听着管弦乐曲《阿里山的姑婉》边跳。当有同学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拿竿 的同学则要高声地呼喊出“嘿!呵嘿!”,渲染活动的气氛,增加成功的喜悦感。 活动策略:“跳竹竿”的游戏活动,需要教室条件的配合,如教室小,可在讲台前安排一 组活动,轮流参与体验。如果条件有限的话,可用稍长的橡皮筋或跳绳代替竹竿。 |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同样是不少音乐家喜欢改编创作的素材:由吴华编曲的《台湾 民谣联奏》其中的一首是《高山青》,主旋律由二胡和弹拨乐器交替奏出,如上铃鼓强烈的节 奏,营造出浓郁的欢乐气氛;由赵国良改编和演奏的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奏出了台湾山地同胞载歌载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乐的原生态之美。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师可适时、适量地选用在教学中,可作导人之用,也可作同一题材但不同表现形式之对比聆听所用,或作为向学生推荐课外拓展聆听曲目。使学生在比较聆听中丰富音乐体验,拓宽音乐视野。 | |||||
第三课时 演唱 歌曲《半屏山》 | 1、(1)故事导人。教师讲述“半屏山的传说”,然后进入歌曲的学习: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孕育出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孕育了这首动人的歌曲——《半屏山》。 (2)可播放歌曲范唱,直接导入。教师可设问:在中国的东南部,有一座山被削成两半, 叫做半屏山,你知道它们分别坐落在哪儿吗? 2.歌曲学唱。 (1)初听歌曲,跟着老师用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为下面在旋律中 出节奏“整xx”“狸垡”并编创节奏谱的活动作铺垫。如: 第一遍:×XXX羔 Xxxx羔 第二遍:xxx整!xxx整! (2)再听歌曲,出旋徉中的“整xx”“xxx”“×X 基”节奏。可先请学生出刚才为 歌曲伴奏的两种节奏,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旋律中还有一种节奏用得较多——切分。 (3)以上面三种节奏为主,编创4小节的节奏谱,尝试为歌曲伴奏。能力弱的班级可只选 其中一两种节奏,降低难度;能力强的班级可把编创的小节数加长,难度加大。可尝试用编创好的节奏谱为歌曲伴奏,边听歌曲范唱边拍。 (4)学唱歌词,有感情的演唱。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在学唱歌词时, 要注意启发学生以情带声,控制气息: A:装饰音“ ”要唱得自然。 B:休止符“ ”的地方,要提示学生此处不是换气的地方,要注意休止时声断而 气息不可断。 3.尝试学习用闽南方言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有条件的学校,可从网上下载台湾歌手孟庭苇用闽南语演唱的版本,提供给学生听听、学学。 4.设计多种形式来演唱歌曲。学生小组讨论后试唱,相互评价后再确定方案,方案可以是 多种的。如:第一、二段可设计为男女生演唱或普通话与闽南方言演唱等。 5.课后延伸:请学生搜集台湾当地的风俗文化资料,在下一个学习内容时分享。 | 发声练习 这是一条下行跳音的练声曲。跳音要唱得短促、跳跃,富有力度和弹性,母音“ha”的发声要注意保持“喉头下移,软腭抬起”的兴奋状态(做惊讶状),开口音“ya”声音不要散, 下行时要做到“音高下行而感觉向上”,始终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此发声练习练好了,则有利 于解决歌曲《半屏山》从高音下行仍保持高位置的演唱技术问题。 练声的音域:上行可在1 =C至1=E之间练习,下行可练至1=A。 | |||||
第四课时 演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 1.导入方式。 (1)讲有关阿里山的传说、阿里山风俗民情导人。课前可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可由学生来介绍、分享。 2.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3.跟琴视唱歌谱,熟悉歌曲的旋律。可先进行“知识与技能”中的跟琴视唱,然后教师弹奏全曲,请学生边听边在歌谱中划出这条旋律。 4.掌唱歌曲,表现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在学唱过程中,可采取男女生对唱、分组接龙唱的形式,活跃学习的气氛。也可鼓励学生与同伴一起边唱边加上简单的动作,随音乐边唱边跳。如:四人一组手牵手(如教科书中的插图),三步一弹腿,左右方向各做1次。 | 鲍元恺编写的管弦乐小品《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经典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的旋律,由各种乐器声部轮流奏出,音由幼细到柔和.再至深厚,仿佛众人口耳相传着什么令人喜悦的话语。首尾热烈狂放的乐队合奏,表现出民歌本的淳美之感,使阴柔与阳刚之美,水融令人惊奇,并将中国原味民歌与西洋交响乐创作技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
教 学 反 思 | 1、 用编创的节奏谱为歌曲伴奏这一活动要视学生的能力、水平而定,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在歌曲学唱后再进行。 2、修订后的教科书在演奏技能的训练上做了合理有序的安排,很好地体现了演奏技能的建构过程。如:从低年级探索打击乐器演奏方法的学习到中年级的合奏,再到中、高年级开始学习竖笛的基本演奏技能。进入六年级后的课堂乐器学习,则是以巩固基本的演奏技能为主线,侧重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并给予可操作的练习指引等等。本课安排的竖笛合奏练习与“吹对子”游戏,就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培养编创能力,在合奏中提高演奏技能与合作能力。 | ||||||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赞美的心》
本文发布于:2025-02-17 02:1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鼓浪屿之波》演唱技巧
- 下一篇: 闽南民俗文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