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译名⼤盘点,这次台译版⼜亮了游戏葡萄从整体上看,当前游戏英⽂名的译法有三种——直译意译和台译。
作为⼀个曾经的英语专业学⽣,葡萄君在玩国外游戏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留意其英⽂原名。我
们可以发现,这些游戏在进⼊中国时,其译名按照翻译⽅式来区分,⼤概可以分为直译、意译
和台译三种。我们先不去纠结孰优孰劣,仅从译法的逻辑上去看,会发现这些译法创造出的译
名有不少有意思的地⽅。
直译:越简单争议越⼤
有些直译⼏乎毫⽆争议,⽐如《Plant vs Zombie》翻译成“植物⼤战僵⼫”,《Clash of Clans》
翻译成“部落冲突”,充分发挥了直译简单直⽩的优势,游戏主题⼀⽬了然。也有些游戏原名的直
译有不⽌⼀种版本,这些不同的译名都有⼀定道理。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直译不等于机翻,《上
古卷轴》被翻译成“⽼头滚动条”这样经典的笑话并不在讨论范围内。
Halo:光环/光晕
微软的《Halo》这⼀系列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其译名“光环”和“光晕”这两个名字都被⼴泛使⽤
过。光环”和“光晕”都来⾃Halo这个单词的直译,初看之下似乎都可以采⽤,“光晕”的戏剧⾊彩似
乎还更浓重⼀些。
但从给出的解释可以看到,游戏的背景设定,包含了“环带”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光
晕”这个看上去更“⽂艺”的译法就没有“光环”那么贴切了。
同时国内曾出版过的官⽅中⽂⼩说也采⽤了“光环”的译法。不过去年《⼠官长合集》发布之前,
微软在Xbox官⽹的标签曾将其注为“光晕”,这种⾃摆乌龙的姿势,有点让⼈看不懂。
Half Life:半条命/半衰期
《Half Life》在⼤陆的译名“半条命”⼀直以来都⼴为流传。从字⾯意思来看,Half Life,⼀半的
⽣命——就是半条命,况且作为⼀款第⼀⼈称射击,这种译法看上去也符合游戏类型的风格,
但真的是这样吗?
⾸先,我们可以查到Half Life的另⼀个义项为“半衰期”。其次,游戏封⾯等处时常出现的Logo、
类似汉字“⼊”的标志为衰期常数,可见Valve官⽅原意是倾向于表达“半衰期”的概念的,游戏中涉
及到的物理等科学元素也在印证这⼀点。但半条命这个译法已经深⼊⼈⼼,也就没有太多玩家
去纠结是不是真的贴合主题了,毕竟“半衰期”对于⼀些⼈来说还算是⼀个接受度不⾼的⽣涩词
汇。
The Last of Us:美国末⽇/最后⽣还者
在顽⽪狗给《The Last of Us》的中⽂版定下“最后⽣还者”这个正式译名前,国内的⼀些⽹站率
先将其译作了“美国末⽇”,主要原因是游戏封⾯上的名字为全⼤写的THE LAST OF US,⽽“美
国末⽇”的译法则是将US理解为了美国的缩写。
但多数外媒在具体的报道以及官⽅发布的消息中,游戏的英⽂原名都写作“The Last of Us”,
即“我们”⽽⾮“美国。”通常情况下,表⽰美国的“US”如果没有缩写符号,也会有“the”加在US前。
所以游戏原名最直接的字⾯意思应该是“我们中最后的成员”“我们中的⽣还者”这样的概念,官⽅
译名“最后⽣还者”显然没有任何歧义。
⽽倾向于“美国末⽇”的⼀些玩家则认为,既然是末⽇的背景,故事也发⽣在美国(或是看上去类
似美国的设定),那么“美国末⽇”似乎更接地⽓。当然也有⼈认为这是顽⽪狗官⽅故意玩双关,
这也不失为⼀种有趣的理解⽅式。
意译:游戏主题你懂就好
英文游戏名称
说完了直译的⼀些例⼦,我们再来看⼀些偏向意译风格的译法。由于对游戏内容或主题有更深
层次的解读,意译的游戏译名最后流传下来的往往是最为⼈所熟知的,反倒不容易有其他版本
的争议。
Hay Day:卡通农场
作为Supercell的招牌经营游戏,“卡通农场”与英⽂原名Hay Day可谓相去甚远,Hay最常见的两个义项是
“⼲草”和“快乐”,⽽Hay Day这个词组在⼀些语境下则有类似“⿍盛时期”的含义。译为卡通农场完全是依照游戏内容⽽⾮字⾯含义,通过这样的⽅式也能在第⼀时间表明游戏的玩法。
Need for Speed:极品飞车
相信很多⼈和葡萄君⼀样,⼩时候玩过的第⼀款竞速类游戏都是《极品飞车》。⽽长⼤之后学了英语才发现,《极品飞车》的英⽂原名⾥并没有出现Car这个单词,从“对速度的渴求”到“极品飞车”之间的思维跨度⾜见译者的发挥对游戏名传播的影响。
Tomb Raider:古墓丽影
《Tomb Raider》中的Raider有侵⼊者、掠夺者的意思,在⼤陆的最早译名其实是“盗墓者”,属于货真价实的直译。⽽后来流传下来的《古墓丽影》则可算是意译的典型,考虑到游戏⼥主⾓、⾝姿曼妙的劳拉·克劳馥,“丽影”⼆字对游戏核⼼内容的拿捏得确到位。
台译:别分析了,反正你也想不通
上述的直译和意译有相对固定的套路,直译重点在游戏的英⽂原名上,意译更重视名称与游戏内涵的结合并加以演绎,这都有些许规律可循。⽽另外有些译名的例⼦值得单独提出来,它们有时脑洞⼤开、有时雷死⼈不偿命,它们就是和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译法。
需要肯定的是,台湾译法的确有⼀些⽐较经典的例⼦,⽐如《暗⿊破坏神》这⼀名称就来⾃台湾。但对于暴雪近年⼀些其他的游戏,台湾同胞的⼀部分翻译就有点“世界真奇妙”的感觉了。《Starcraft》译作“星海争霸”和⼤陆的“星际争霸”倒还各有千秋。但和⼤陆的“地精⼤战侏儒”相⽐,“哥哥打地地”就在逗⽐的路上越⾛越远了。(Goblin vs Gnome,前者在⼤陆译作地精、在台译作哥布林,后者在⼤陆译作侏儒、在台译作地精)
⽽把“风暴英雄”(Heroes of the Storm)译作“暴雪英霸”,让⼈很难不怀疑译者的私⼼是吐槽暴雪的平衡性调整。(暴雪游戏粉丝在讨论平衡性时会⽤“imba”来形容过强的设定,imba与英霸为谐⾳)
事实上,港台译法与⼤陆的不同并不是新闻,此前在影视⽅⾯,“擎天柱”和“⽆敌铁⽜”的反差就曾在⽹上引起热议。除了电影,游戏领域亦有很多此类画风差异巨⼤的对⽐。
对这些例⼦,葡萄君不作展开分析,只将⼀些知名游戏名称的⼤陆、台湾译法直接整理列⼊表格,其个中“风情”,交由读者朋友⾃⾏评断。
就如我们前⽂所说,很多时候,游戏名称的不同翻译并不直接涉及正误、优劣之分,毕竟名字的主要作⽤之⼀在于表达主题,这种情景下,不同的取舍⾃然是见仁见智的。不论是倾向于专注名字的直译、更靠近主题的意译,最终创造的译名都有其道理。⾄于略显另类的“台译”,就当做是⽂化背景不同所衍⽣出的⼀些有趣的差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