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与特点及主要技术
摘要 阐述了保护性耕作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其性质及特点,介绍了其主要的技术,以期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优势;性质;特点;主要技术
最近几年保护性耕作在辽宁省彰武县双庙乡发展特别快。通过2008—2011年连续4年的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仅玉米作物每年都要增收3550 t。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要想多收获粮食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建立一套适合该地区旱作农业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对农田实行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少耕,控制沙尘污染和土壤风蚀、水蚀,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以及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的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2008年开始双庙乡保护性耕作在白家村、三台子村、明水村,继而又在杜家村、任家村、二台子村全面铺开。2011年在二台子村、杜家村又实施了666.67 hm2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项目完成后,项目区旱地玉米平均增产20%,玉米降低生产成本10%15%,增加农民收入20%30%,特别是双庙乡玉米面积每年达到2 000 hm2,仅保护性耕作一项就使农民增产玉米2 000 t左右。现将保护性耕作的优势、性质、特点以及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1 保护性耕作在农业方面的优势
一是保肥。地表覆盖的秸秆腐烂后形成大量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同时速效氮、速效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使土壤结构明显改善。二是保土。由于秸秆覆盖地表及不翻转土壤,减少了地表径流及风蚀、水蚀造成的土壤流失。三是保水。由于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雨水的地表径流和蒸发,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四是减少劳动力、机械投入及作业程序,节约生产成本。五是保护生态环境。由于根茬固土和免耕秸秆覆盖,土壤不再翻耕裸露,减少风、沙、尘的扬起,保护了生态环境[1]。六是增产效果明显。双庙乡杜家村一农户在自己家的土地上连续3年进行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试验。保护性耕作区的玉米与传统耕作相比,平均增产25%。特别是在大旱之年,抗旱效果更加明显,在前年后期作物干旱情况下,试验区的玉米产量达到10 125 kg/hm2,而传统耕作产量仅7 350 kg/hm2,产量提高了37.8%
2 保护性耕作的性质及其特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人蓄力的保护性耕作而言,其主要作业如深松、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需要使用机械来完成[2]。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
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且主要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一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二是免耕施肥播种;三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四是合理深松[3]
保护性耕作技术特点:一是秸秆腐烂形成大量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二是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保存和作物根系的生长,提高雨水的贮量;三是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四是减少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降低生产成本[4]
保护性耕作过程为:表土处理(浅旋、耙压或者深松)免耕播种机播种除草、防治病虫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粉碎一次完成);而传统的生产过程为:深耕翻耙压运土杂肥施肥整地播种镇压防草、病虫害收获拉运秸秆[5]。从两者的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其区别:保证足够的秸秆覆盖地表、减少耕作次数、生产成本低、粮食产量增加。
3 主要技术
3.1 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覆盖按覆盖量可分为:全量覆盖、部分覆盖、留茬覆盖。按照覆盖状态可分为:立秆覆盖、倒秆覆盖、粉碎覆盖。
3.2 免耕及少耕技术
免耕是除播种之外不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免耕需要一定的条件,否则长期免耕可能发生土壤板结、播种质量下降、作物根系发育变差、早衰减产等问题[6]。免耕要求的条件有:土质为砂壤土、有足够的秸秆覆盖、腐烂较快,机具性能过关,驾驶员和农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等[7],否则应该开展深松作业。深松一般采用间隔深松,30 cm即可,34年进行1次。少耕作业是表土耕作,播种前进行地表浅松以提高地温和消灭杂草,浅松机的平铲从地表下810 cm处通过[8]
3.3 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
杂草种子大部分分布在土壤5 cm以内的浅表土中,向下呈递减分布,且萌发比较集中,主要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针对恶性杂草和大型杂草要进行人工除草[9]
4 结语
双庙乡乃至彰武县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灾害频繁,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灾害。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猖獗。二是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农业水利化设施基础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三是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保护性耕作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参考文献
[1] 李思达,车晓刚,计晓明.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促进可持续性粮食生产[J].中国农业信息,20114):34-36.
[2] 赵玉敏,辛艳梅,刘艳红,等.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促进可持续性粮食生产[J].中国农业信息,20107):34-3543.
[3] 李晓安,李俭丰,马秀中.保护性耕作技术抗干旱优势明显[J].农机科技推广,20093):29.
[4] 王玉玲,刘桂芝,王爱萍,等.少免耕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52254.
[5] 刘斌,张绍飞.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规程[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23):4-5.
[6] 杨宗信.宁夏海原县保护性耕作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3):48-49.
[7] 秦红梅.旱作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20125):64-65.
[8] 闫凤宇,翟长海,赵福胜.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21):33-34.
chexiao
[9] 杨和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