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喜欢连环画的朋友总会有疑问,为什么很多古典题材的连环画,尤其是古代战争故事刀马旦人物的连环画人物造型的铠甲服饰和器物造型,从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元明,那盔甲服饰几乎全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都是凤翅盔、狻猊盔+明光甲、山纹甲、乌锤甲等模式。不看书名,不看背景介绍,你根本分不出哪朝哪代。凤翅盔、狻猊盔+明光甲、山纹甲、乌锤甲等模式,不但在唐宋元明的连环画里,这还好说(虽然这几个朝代也是有差别的),连商周、两汉、魏晋时期,也是一个模样,那就有点太偏差了点,因为那些时期,中国铠甲、服饰根本不是唐宋元明那个样子。家具等器物也是如此,让两汉魏晋的人坐太师椅、花鼓凳,用一个时髦的词也是“穿越”,因为唐代中期以前,中国人都是以席地而坐为主。
上美的《三国演义》,那么经典的书,也是画的凤翅盔、明光甲、山纹甲,诸葛亮也是坐的花鼓凳?还有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白东周、红东周,亦是如此....
大理景点有人会说,看个连环画就别太较真了,连环画就是画着给人欣赏的,只要好看就行,为什么要尽量符合历史原貌?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那么多连环画大家们都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难道是为了好看才故意这样画的?为什么没能尽量画得更符合历史原貌呢?
怎样学好音乐
其实,当年五六十年代的白东周、红东周、三国演义那样画,是有其时代局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掌握的相关历史服饰的资料,都是比较少的。我们画家和普通人能看到的古代资料、尤其是上古资料,那就更少了。而且那个时代是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要一本不是很普及的历史资料书、考古资料书,除了去大城市的大型图书馆,几乎没有其他招。就像最经典的人美《杨家将》创作,张令涛、胡若佛两位老先生,曾经为了人物造型而致信出版社,希望能提供宋代盔甲服饰的资料,但是人美可能也
快男范世琦是没有相关资料提供,就以这是演义为由,让两位画家按传统画法画,允许有戏曲成分在。所以张、胡两位大家,就把杨家将的人物画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这种模式。其实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著名画家们,他们并非不知道人物盔甲服饰等造型要尊重历史、贴近历史的,他们也是希望在创作连环画时尊重历史、贴近历史的,只不过是资料欠缺,才不得已画成我们知道的那个样子。人美《杨家将》是这种情况,五六十年代的《三国演义》、红白东周,也有这样的因素在。他们不知道东周、三国时期的真实盔甲、服饰是什么样子,才按他们所知的、明清以来凤翅盔、明光甲的习惯模式画的!
《东郭先生 》刘继卣作品修正后喷绘分辨率
宋小宝的媳妇还有一个典故,就是连环画《东郭先生》一书的最初版本中,著名大师刘继卣先生是把东郭先生画成坐在椅子板凳上,看明清的线装书的。后来,刘继卣先生通过查询资料,得知当时人们是席地而坐,而且那时只有竹简,所以以后的版本中,又改画成东郭先生席地而坐看竹简书的。这个事例证明: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著名画家们,他们是非常注重尊重历史、愿意贴近历史的,当他们有途径明白了自己原来画的造型不符合历史,在得到新资料,如果有机会,他们会勇于修正。
赵丽颖和何炅1951年初版的《东郭先生》刘继卣
文字参考:tangfengye(连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