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
一、读·书(12分)
1.在北宋“熙宁变法”中,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同。他们在政策争辩中,坚持自我,寸步不让,但在私下交往中,却能洽守交友之义。元丰七年,两人重聚江宁,以诗相和,相谈甚欢。二人的“君子之交”展现了“和而不同”的磊落风范。同学们展示了两幅书法作品,对这两幅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作品用墨疏朗,是王安石现存于世的行书精品。
B.【甲】作品清劲峭拔,体现了王安石率意自如的一面。
C.【乙】作品结构整齐,获赞“苏楷书当以此帖为第一”。
D.【乙】作品蚕头燕尾,显露出苏轼坦荡从容的襟怀。
2.读下面文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
(1)中国古代诗文灿若星河,有《式微》中“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朴率真的情感;还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婉转含蓄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愿:“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有《北冥有鱼》中充满雄奇瑰丽景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让我们感叹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与细腻。
(2)漫步先秦,咏唱《诗经》《楚辞》,我们能体会到古人那淳朴美好的情感。在《关雎》中,诗人以雎鸠鸟求偶起兴,引出了君子所心仪之人的美好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步唐朝,吟诵律诗绝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社会民生的关注。李白《送友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送别的环境;在《卖炭翁》
的“满面尘灰烟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感动于白居易心系苍生的崇高境界。漫步宋朝,品鉴长词短令,我们能读出词人们对历史时局的思索、对独特个性的抒发。在《卜算子·咏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钦佩于陆游坚持正义、独立不倚的清高人格。
二、读·思(38分)
(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文化,走进“和”文化。七年级(1)班开展了“‘和’而不同,构筑和谐社会”主题班会,以下是同学们为班会准备的素材。
【活动一:文化探源】
3.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内容。(2分)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有学者认为,“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讲述我们身边的“和”文化】
4.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4分)
①学校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 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华,雨露滋润,和为贵。”与此同时,屏幕上出现“和为贵”三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和实生物”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
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协和万邦”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因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的冒号用在表提示性的“道”字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2)第④段结尾画波浪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活动三:感受和谐之美】
5.和谐之美用歌唱,小雅收集了歌曲《和谐之歌》,请仿照画线歌词,将横线处补充完整。(4分)
和谐之歌
和谐是那孔融的梨,
和谐是那六尺的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建文明城市内容50字天和谐日月明,
地和谐五谷香,
民族和谐大团圆,
社会和谐国富强。
……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6—7题。
心有常闲
①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成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多久,都可以维持每天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是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动。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片面。
②很多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做事,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却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不讲效率,就要落后。以同样的时间去做同样的工作,休息过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③世间有许多过于辛苦的人,满身是尘劳,满腔是杂念,时刻都为环境的需要所驱遣,如机
械一般流转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没有一点儿人生之趣。这种人在事业和学问上都难有真正的大成就。
④我们需要时间工作,更需要时间对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在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跑,不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静观和回味,岂不是浪费生命!
⑤我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里所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而现代人的通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
(选自朱光潜《谈休息》,有删改)
6.文中说到“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这样”是指什么?(2分)
7.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学习和休息”为话题展开了讨论。
小强说:“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走进教室,马上学习。我们要和时间赛跑,适当休息即可。”
小轩说:“学习不能一味地抢时间,应该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小宇说:“不怕慢,就怕站,我们应该慢慢地学习,不能停下来不学习,那样浪费时间。”
小林说:“都说我脑子比较聪明,我应该多休息,少学习,这样应该也能考个好成绩。”
请从以上对话中选择你最认可的一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20字)(8分)
(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8—11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2分)
(1)八月秋高风怒
(2)才美不外
9.下列加点部分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之不能尽其材  丰衣足    B.策之不以其  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