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各代历史⼤事记
中国各朝各代历史⼤事记
清朝历史(1644—1911)
⼀.1清朝简介
⾃公元1644年,顺治帝⼊关,定都北京,消灭南明政权,奠定清朝基础,到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前后⼀共经历267年。⼊关前⽴有两帝,⼊关后共⽴⼗位皇帝。满清王朝,它前朝国⼒强盛,疆域辽阔,到后期,由于闭关锁国和⾃⾝腐败,被西⽅⽂明超越,使中国⼀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个王朝,⾃1911年民国建⽴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
1.清朝年表
清太祖努尔哈⾚(1616年—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43年)
清世祖顺治帝(1643年—1661年)清圣祖康熙帝(1661年—1722年)
清世宗雍正帝(1722年—1735年)清⾼宗乾隆帝(1735年—1796年)
清仁宗嘉庆帝(1796年—1820年)清宣宗道光帝(1820年—1850年)
清⽂宗咸丰帝(1850年—1861年)清穆宗同治帝(1861年—1874年)
清德宗光绪帝(1874年—1908年)宣统帝(1908年—1912年)
2.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1626年——1643年在位,共17年。努尔哈⾚第⼋⼦,满族。1626年(天命⼗⼀年)九⽉,继后⾦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1636年(天聪⼗年)四⽉,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1643年病死,终年52岁,庙号为太宗⽂皇帝,⽕葬,墓在沈阳昭陵。
4.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1643年——1661年在位,共18年。皇太极第九⼦,清⼊关后第⼀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因爱病殁忧伤过度⽽死(另⼀说为出家后病死),终年24岁,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史称顺治皇帝,葬在河北孝陵。
5.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烨(1654——1722年),1661年——1722年在位,共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顺治皇帝第三⼦,清⼊关后第⼆位皇帝.在位病死,终年69岁,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葬于景陵
6.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1722年——1735年在位,共13年。康熙皇帝
第四⼦,清⼊关后的第三位皇帝。病死,终年58岁,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葬于河北泰陵。
7.清⾼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1735年——1796年在位,共60年。雍正皇帝第四⼦,清朝⼊关后第四位皇帝。病死,终年89岁,庙号为⾼宗纯皇帝,史称乾隆帝,葬于河北裕陵。
8.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1796年——1820年在位,共25年。清朝⼊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五⼦。乾隆六⼗年(1795年)九⽉公开⽴为皇太⼦,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弘历死,始亲政。病死,终年61岁庙号为仁宗睿皇帝,史称嘉庆皇帝,葬于昌陵。
9.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1820年——1850年在位,共30年。清朝⼊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嘉庆⼆⼗五年(1820年)七⽉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病死,终年69岁,庙号为宣宗成皇帝,史称道光皇帝,葬于慕陵。
10. 清⽂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1850年——1861年在位,共11年。清朝⼊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道光三⼗年(1850年)正⽉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病死,终年31岁。庙号为⽂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葬于河北定陵。
11.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1861年——1874年在位,共13年。清朝⼊关后第⼋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成为其⽣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患天花⽽死,终年19岁,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葬于惠陵。
12.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1874年——1908
年在位,共34年。清朝⼊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主反击,⼤⼒⽀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遭幽禁,直⾄去世。病死,终年38岁,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葬于崇陵。
13.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1908年——1911年2⽉12⽇在位,共3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沣长
⼦,光绪三⼗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12⽇,在⾟亥⾰命的浪潮中退位,是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此后,以逊帝⾝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5⽇,被冯⽟祥驱逐出宫。1967年10⽉16⽇病逝,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灰安放于⼋宝⼭⾰命公墓.
⼆.清朝历史⼈物
1.皇太极与三位妃⼦的传奇婚姻
清代初期,为巩固清朝的政治,实⾏满蒙联姻。皇太极的15位后妃中,有7位是来⾃蒙古草原。其中有三位妃⼦更是值得⼀提,那就是博尔济吉特⽒的姑姑侄⼥同嫁⼀夫。孝端⽂皇后,皇太极的正宫皇后,是孝庄⽂皇后的姑姑,孝端⽂皇后也是清朝唯⼀⼀位没有徽号的皇太后。虽然历史上对孝端⽂皇后的评价较少,远远不及孝庄⽂皇后和海兰珠,但是她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作为皇太极的中宫皇后,孝端⽂皇后始终稳居中宫位置,有条不紊地打理着后宫的事务,得到皇太极的赞许和肯定。孝端⽂皇后的端庄、温柔、⼤⽓是值得后⼈肯定和学习的。
孝庄⽂皇后,孝端⽂皇后的亲侄⼥,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孝庄⽂皇后辅佐清朝三代皇帝,对清朝的贡献不⾔⽽喻。皇太极的猝死,孝庄⽂皇后辅佐顺治继承皇位,⽆独有偶,顺治的突然暴毙,孝庄⽂皇后⼜⼀次尽⼼尽⼒辅佐⽞烨坐稳皇位,协助⽞烨成为⼀代明君。
疯狂果宝
下⼀位则是海兰珠。历史上对海兰珠的评价褒贬不⼀,唯⼀确定的是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是史⽆前例的。海兰珠即宸妃,是孝庄⽂皇后的亲,26岁时才嫁给皇太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可以说是⾄死不渝,野史上曾也记载海兰珠是寡妇,但是不管海兰珠的⾝份如何,都不影响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海兰珠与孝端⽂皇后、孝庄⽂皇后相⽐,没有政治上的功绩,然⽽皇太极对她独⼀⽆⼆的爱,让她也成为清朝历史上⼜⼀位传奇⼈物。
皇太极与这三⼈的感情⼀直是世⼈讨论的热点,在现今时代⽽⾔,姑姑侄⼥共侍⼀夫是属于,是违背⼈伦道德的,⽽在当时,满蒙联姻,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是政治上的需要,是不可厚⾮的。
2.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死多年⼗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向康熙承认错误,⼀⾯到多年前寻到隐藏起来的转世灵童。这个少年,便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闻名⼀世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达赖和班禅都是黄教活佛转世系统的⼀部分,虽然班禅转世系统实际上⽐达赖转世系统要晚出现100多年,但是,他们都
源⾃于黄教创始⼈宗喀巴的弟⼦,⼀世班禅还是⼀世达赖的“师哥”。由于达赖和班禅都是朝廷正式册封的,所以借助中央政权的⽀持,他们成为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不过,清朝册封两个活佛系统,也有互相牵制的意思。在历史上,由于转世灵童都有⼀个教育培养的过程,因此,当达赖年幼时,班禅就担负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反之,当班禅年幼时,达赖就承担领导和教师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达赖与班禅的地位是⼀样的。但是由于达赖的常驻地在拉萨,⽽班禅的常驻地在后藏,因此,达赖在世俗社会的重要性要⾼⼀点——与之相对的是,在藏传佛教理论中,达赖喇嘛从⼀开始就被认为是观世⾳菩萨的化⾝,⽽班禅则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个是佛,另⼀个是菩萨,地位已经很清楚了。因此,在佛教理论上,班禅的地位要⾼于达赖。
3.雍正王朝皇后
雍正先后有两位皇后,第⼀位皇后是那拉⽒,雍正⾃⼰册封的,这是历史上⼤家公认的雍正王的朝皇
后;第⼆位皇后虽有⾮议,但更有名⽓,她就是⿍⿍⼤名的乾隆皇帝的⽣母钮祜禄⽒。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她的⽗亲是是步军统领费扬古,⽣母觉罗⽒是贝⼦穆尔祜第四⼥,后来被追封多罗格格,穆尔祜长⼥嫁乃孝献皇后嫡母。雍正在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娶了她,被康熙皇帝册封为雍亲王的嫡福晋。在清朝历史上,实⾏⼀夫⼀妻制,只有正室⼤⽼婆才算是妻,仅此⼀个,其他全是妾。若是这个妻死了,就可以续⼀个妻,但是只有第⼀位妻可以叫做“嫡妻”,她⽣的第⼀个⼉⼦被称为“嫡长⼦”,其他妻妾⽣的⼉⼦被称为庶出,如果世袭爵位的话,⼀般只有嫡长⼦有资格。
4.和珅
1799年(嘉庆四年)正⽉,太上皇乾隆驾崩;正⽉⼗三,嘉庆帝宣布和珅的⼆⼗条⼤罪,下旨抄家,抄得⽩银⼋亿两。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五年收⼊。时⼈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正⽉⼗⼋,廷议凌迟处死,不过,固伦和孝公主及刘墉等⼈建议,和珅虽然罪⼤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应改赐和珅狱中⾃尽。最后赐和珅在⾃⼰家⾃杀。其长⼦丰绅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为防⽌有⼈借和珅案进⾏报复,刘墉向嘉庆帝建⾔应避免案件扩⼤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案已经办结,不⼤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之⼼。
5.李仕尧
1781年(乾隆四⼗六年),⽢肃撒拉尔回民苏四⼗三起义反清,乾隆命李侍尧到⽢肃领兵。李侍尧到达⽢肃后正式接任陕⽢总督,只⽤四万军队把⼗万起义军打得溃败,分五路进军循化。1782年李侍尧恢复原来品级,加太⼦太保。后来的⽇⼦也不好过,史载他“屡以贪黩坐法,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后来出征台湾有功,得以⼊列“紫光阁平台湾⼆⼗功⾂”。1788年(乾隆五⼗三年)⼗⽉,病死,谥号为恭毅。
6.清朝戊戌六君⼦之——刘光第
戊戌时,以慈禧太后为⾸的封建顽固派⼤肆捕杀维新党⼈,维新志⼠谭嗣同、康⼴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于1898年9⽉28⽇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刘光第,1859年⽣,字裴邨,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四川富顺赵化出⽣,是清初湖⼴填四川客家第七代传⼈。1894年甲午中⽇战争之后,刘光第⼀腔热⾎浑⾝沸腾,他奋笔写出内容很丰富的《甲午条陈》,抨击时弊,⼒主改⾰,他的⽂字激昂,异常尖锐,他的上司见了之后都吓得魂飞魄散,不敢提他递交上去,⽽且还训他了⼀顿。光绪⼆⼗四年(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维新运动,经过两年多的酝酿逐渐⾛向⾼潮。刘光第与好友杨锐等参加了康有为发起成为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保国会”。四⽉⼗三⽇(6⽉11⽇),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下诏“明定国是”,康有为组织新政,开始变法。七⽉,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向光绪帝保荐刘光第。在召见时(9⽉4⽇),刘光第向光绪帝⼒陈变法主张,对答如流,被光绪帝赏识。1898年9⽉5⽇,光绪下诏赏他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四⼈四品卿衔,
在军机章京上⾏⾛,合称“军机四卿”,参与维新新政,总揽朝廷的纳谏⼤权。这时的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变法维新的参谋部。当时光绪帝变法之⼼甚切,下诏求⾔,⼴开⾔路。因此,每⽇上奏的条陈多达数百起。刘光第与谭嗣同同值⼀班,整⽇批阅奏⽂,拟出处理意见然后让光绪帝拍板。在维新派的辅佐下,光绪帝颁布了变法内容。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的顽固派利益,朝廷内部⽃争加剧。他⼀⽅⾯,希望变法尽早获得成功;⼀⽅⾯⼜想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洁⾝⾃好。痛恨他也有“罢去返乡井”的打算,只是苦于⽆钱,⽽“现在皇上奋发有为,改图百度”,变法尚有⼀线希望,⾃⼰⼜受到信住,因此“急切不忍去⽿”。七⽉⼆⼗六⽇(9⽉11⽇),湖南顽固派曾廉给康有为、梁启超罗织了很多罪状,说他们犯了⼤逆不道的⼤罪,上书要请光绪帝杀掉他们。光绪帝让谭嗣同按条驳斥,谭嗣同表⽰愿以死来担保他们俩。刘光第在⼀旁见了,也挺⾝⽽出,在谭嗣同的驳语后写上我也愿意以死为他们担保。⼋⽉初六(9⽉21⽇),由于袁世凯的出卖,慈
禧太后先下⼿为强,吧光绪帝软禁起来,并⽤皇上的名义发布诏书,开始⼤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刘光第在军机处被捕⼈狱。
明朝历史(1368-1644)
⼀.明朝史简介: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明,到1644年,李⾃成攻⼊北京,崇祯帝在景⼭⾃缢⾝亡明朝覆灭,共⽴国276年历⼗⼆世,传⼗六帝。后有南明王朝18年为清所灭。
⼆.明朝年表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
明成祖朱棣(1402年—1424年)
明仁宗朱⾼炽(1424年—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1425年—1435年)
明英宗朱祁镇(1435年—1449年;1
明景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
明宪宗朱见深(1464年—1487年)
明孝宗朱佑樘(1487年—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1505年—1521年)
明世宗朱厚璁(1521年—1566年)
明穆宗朱载垕(1566年—1572年)
明神宗朱翊钧(1572年—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1620年—1627年)
明思宗朱由检(1627年—1644年)
1.朱元璋(1328年——1398年) ,1368年—1398年在位,共31年,年号“洪武”。明朝开国皇帝,安徽凤阳⼈,公元1368年8⽉,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将徐达、常遇春等⼈的指挥下⼀举攻陷元⼤都—北京,元朝的宣告终结。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明朝建⽴,朱元璋是为明太祖。⼤⼒推⾏中央集权制度,分封诸皇⼦为王。1398年病死,时年70岁。谥号:开⾏道肇纪⽴极⼤圣⾄神仁⽂义武俊德成功⾼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相关历史
明朝国号的由来
明朝的国号叫“⼤明”,“⼤明”和⼩明王有很⼤关系,朱元璋最初参加了红⼱军起义,红⼱军奉的主是⼩明王韩林⼉。⼩明王
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被称为“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个叫做摩尼的波斯⼈创⽴的,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的⼒量,叫作明暗两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暗,是恶,是欲。
林峰个人资料
公元六九四年,摩尼教传⼊我国,被称之为明教。⼀些反抗朝廷的⼈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众,为了保护⾃⼰,明教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了⽩莲社。公元⼋四五年,唐武宗禁⽌佛教,明教也被禁⽌传播,从此转⼊地下。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明教是时⽽浮出,时⽽潜⼊地下,但是常常⽤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元朝末年,韩⼭童称明王,率三千明教徒起义。韩被元军捕杀后,其⼦韩林⼉被刘福通拥⽴,韩林⼉号称是宋徽宗的⼋世孙,他们提出的⼝号有两句,叫“⼭河奄有中华地,⽇⽉重开⼤宋天。”“⼭河奄有中华地”是指,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南⼈放在被压迫的地位,奄有中华地,让汉⼈能够与蒙古⼈平等地⽣活,恢复中华。“⽇⽉重开⼤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以汉⼈为主体或者说汉⼈和各个民族平等⽣活的⼀个天下。
1367年,朱元璋的势⼒⽇渐强⼤。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明王韩林⼉到⾃⼰的⼤本营南京,但
在来时的⽔路上,⼩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明王的凶⼿⼀直众说纷纭。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仍沿⽤⼩明王的称呼,定国号
为“⼤明”。国号定为⼤明是有其原因的:
冲锋陷阵打一最佳动物这么多的⼈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明王出世,改变⾃⼰的⽣活命运。如果把“明”抛开,就失去了⽬标。所以“明”的⼝号不能扔掉,这个⼝号符合当时劳苦众的意愿。
可是,朱元璋队伍中的知识分⼦,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治国。儒家核⼼的价值观就是,“⼦不与怪⼒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乱神的。在这些知识分⼦看来,“明”已经不是⼩明王的“明”,他们把“明”字做了⾃⼰的解释。明是⽇,是⽉,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祭⽉,宣传皇权神授。
1382年5⽉29⽇朱元璋设⽴锦⾐卫
锦⾐卫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仪仗。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不断扩⼤锦⾐卫的权⼒,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武百官。
锦⾐卫最⾼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外戚充任,设同知、企事等官职,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卫所属之锁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及诏狱,直接取旨⾏事,⽤刑极为残酷。锦⾐卫屠杀⽂武
⼤⾂,镇压各地⼈民,罗织⼤狱,捕⼈甚众。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锦⾐卫的特务性质进⼀步加强。
端午节安康的句子
1420年⼜设东⼚,1477年明宪宗更设西⼚,明武宗⼜增设内⾏⼚,统称⼚卫制度,开创了中国特务制度的先河。
⾦书铁券
⾦书铁券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免死证书,由汉代丹书铁券演化⽽来,清朝时再⽆颁发。明朝创建后的洪武⼆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依照前朝故事,给开国功⾂颁发免死铁券。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功⾂。获封公爵的有李善长、徐达、李⽂忠等6⼈,获封侯爵的有28⼈,他们均被赐予⾦书铁券。此后,朱元璋还陆续向新建⽴勋业或晋升了爵位的功⾂颁赐铁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邱福等26
⼈也都被赐予铁券。在明代中后期,仍不时有功⾂及功⾂后裔获赐铁券。直到明代末年,刚即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出⾃⿇痹奸宦魏忠贤的谋略,还给其侄⼦魏良卿等颁赐铁券
再世诸葛——刘伯温
⼀代历史⼈物,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他曾在元朝为官,因不满当时政
府⽽辞官隐居,后来⼜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重⽤,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保持国家的,功名显赫,却已⽆意留恋官场。被后⼈称作后诸葛,在⽂学史上,刘基与宋濂、⾼启并称“明初诗⽂三⼤家”。
1380年2⽉17⽇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
1380年2⽉17⽇,即明洪武⼗三年正⽉⼗⼀⽇,朱元璋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分属给六部,相对提⾼了六部的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相权、君权合⼀,加强了中央集权。六部以外,中央还设⽴了都察院,专管监察检举,它的长官称左、右都御史。都察院的官员监察御史和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各邀。中央还设⽴⼤理寺,负责司法案件的复审,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建⽴了新的⾏政体系。爱情公寓演员资料
明中央政权与藩王的决裂——靖难之役
朱元璋建国初期为加强统治分封诸王,到国家渐渐稳定后,诸王的势利已成为中央政权的威胁,朱元璋此时已经年迈没有精⼒解决,于是这个问题便留给他的继任者,于是就有了后来明中央政权与藩王的决裂——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
的战争。起于建⽂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建⽂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结束,历时4年。安徽旅游景点大全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地统治下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中,另
⼀⽅⾯,想⽅设法加强皇室本⾝的⼒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到后来藩王势⼒膨胀,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盾加剧,藩王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洪武⼆⼗五年(1392年)太⼦朱标病死,朱元璋⽴太⼦的嫡⼦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齐泰、黄⼦澄的建议,决定先削⼏个⼒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量最⼤的燕王朱棣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武将吏。皇族内部⽭盾由此迅速激化。建⽂帝命令将⾂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
到这⼀消息,⽴即诱杀了前来执⾏监视逮捕任务的将⾂,于建⽂元年(1399年)七⽉起兵反抗朝廷。
建⽂四年(1402年)六⽉初三,燕军⾃⽠洲渡江,⼗三⽇进抵⾦川门,守卫⾦川门的李景隆和⾕王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京城,⽂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告终。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篡权,规定藩王有移⽂中央索取奸⾂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澄为奸⾂,须加诛讨,并称⾃⼰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建⽂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帝于宫中⾃焚⽽死,或云建⽂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居宫中,寿年⽽终;⼜有⼀说建⽂帝逃⾄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个⽬的就是寻建⽂帝。建⽂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悬案。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就是以此悬案编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次,宣德⼋年四⽉回程到古⾥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郑和曾到达过⽖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暹罗、阿丹、天⽅(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都束等三⼗多个国家,最远曾达⾮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到过今天的澳⼤利亚
⾐冠禽兽为什么变味
⾐冠禽兽原是褒义词,后成为贬义词,出⾃明朝陈汝元《⾦莲记·构衅》。⾐冠禽兽⼀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官⼀品绯袍,绣仙鹤;⼆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冠禽兽原指的是当官的,它是褒义词,后来怎么成为贬义词了呢?因为明代中晚期某些当官的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作⽍,⾃然就成为贬义词了。
⿇将的起源
⿇将牌⼜称⿇雀牌、⿇雀⼉牌,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是最主流的⿇将起源的说法。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粮仓,常年囤积稻⾕,以供“南粮北调”。粮多⾃然雀患频⽣,每年因雀患⽽损失了不少粮⾷。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制的筹牌记捕雀数⽬,凭此发放酬⾦,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不与捕雀
有关。
⿇雀牌三种基础花⾊的名字叫做“万、束、筒”。“筒”的图案就是⽕药的横截⾯,“筒”即是筒,⼏筒则表⽰⼏⽀⽕药。“索”即“束”,是⽤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索”的图案以鸟代表,⼏索就是⼏束鸟,奖⾦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万就是赏钱的数⽬。此外“东南西北”为风
向,故称“风”,⽕药射鸟应考虑风向。“中、⽩、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即⽩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领赏发财。⿇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声。⼜如成牌叫“和”(⾳胡),“和”“鹘”谐⾳,“鹘”是⼀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叫“⿇将”呢?在太仓⽅⾔中,“⿇雀”为“⿇将”,打“⿇雀⼉”⾃然也就叫成打“⿇将”了。
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1402年—1424年在位,共22年,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朱棣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典》。1424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谥号:启天弘道⾼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孝⽂皇帝,葬长陵。
朱祁镇
1461年8⽉7⽇明朝⼤太监曹吉祥发动叛乱失败
曹吉祥因为帮助明英宗复位有功,受命掌管司礼监,总督京城三⼤营,掌握京城的军政⼤权,权势滔天,恶迹斑斑,曾害死著名⼤⾂于谦。于是,这位曹公公有了⼀个太监也能当皇帝的“崇⾼”梦想。为了成⼤事,曹吉祥的养⼦曹钦曾询问门客冯益:⾃古以来,有宦官⼦弟做天⼦的吗?冯益回答:有,曹操。曹吉祥听闻后,深感欣慰。为此,⽗⼦两选了⼀个黄道吉⽇举兵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