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及其防制
一、蟑螂主要种类和特点
蟑螂种类繁多,大部分生活在野外,只有少数栖息于室内环境,我国主要蟑螂害虫有7属15种,我省主要有4属8种。分别为:蜚蠊科Blattidae大蠊属Periplaneta的美洲大蠊P. americana,褐斑大蠊P. brunnea,澳洲大蠊P. austrialasiae,黑胸大蠊P. fuliginosa;斑蠊属Neostyloyga的斑蠊N. rhombifolia;姬蠊科Phyllodromiidae小蠊属Blattella的德国小蠊 B. germanica;折翅蠊科Blaberidae蔗蠊属Pycnoscelus的蔗蠊P. surinamensis 和灰蜚蠊。
1、美洲大蠊
体型大,是室内最大的蟑螂,一般体长25-40mm,体赤褐。前胸背板有一大的黑褐蝶状斑,斑的中线向后延伸成“小尾”,中线前方有一“T”形黄条纹(图5-5)。若虫泽一致,大龄若虫前胸背板出现条纹。卵鞘深褐,平均长8.59mm,宽3.69mm,形似红豆(图5-6)。
成虫羽化后第6~12天开始交尾,交尾后第3天开始产卵,平均每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74枚。初产卵鞘呈乳黄,逐渐变为棕褐。在室内,卵鞘一般由雌虫用分泌物将其粘附在墙角、厨房操作台下面、抽屉、农贸市场柜台下面等等,每卵鞘具卵16粒,卵历期平均31.2天,卵鞘孵化率70.50%。每卵鞘平均若虫数13.2
头。若虫经10~13次蜕皮,若虫期150~180天。成虫寿命366天。雌雄性比接近(♀1748/♂1740)。在正常饲养条件下,一年可完成一代。每年种数量高峰出现在9月。本种有孤雌生殖能力。
美洲大蠊室内、外都有分布,喜温湿环境,最适温度为26-30℃。食性很广,爱好腐败的有机物。常侵入家庭、饭店、旅馆、宾馆、杂货店、酿造厂和各类食品厂,喜栖息于厨房、下水道、地下室、水暖管道、地台板和墙壁隙缝等处,室外厕所、粪坑(池)、垃圾堆、阴沟、沙井。美洲大蠊是我省居民住宅、单位、
下水道等的优势种,占81.11%(杜效锋,1998)。从现场和实验室的观察中表明:蜚蠊种间为了食物和栖息地,种间可以混合生活同一空间,但它们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相容或竞争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美洲大蠊与澳洲大蠊可共存相容生存。但在有限空间内或食物来源缺乏的情况下,则两个种间即出现对空间的竞争,或对食物的竞争,从而使两个种的增长数量相互制约,或一个种数量上升,一个种抑制而下降(丁岩钦,1980)。美洲大蠊与德国小蠊存在很强的竞争,在实验室将德国小蠊引入美洲大蠊的饲养缸内,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德国小蠊很快成为优势种,美洲大蠊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种被消灭。
2、德国小蠊
本种属室内蟑螂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12~14mm,棕褐,翅发达,超过尾端,前胸背板有2条平行的
黑褐纵条纹(图5-6)。若虫黑褐,背部中央有一淡带纹。
老熟若虫经5分钟的蜕皮变为成虫,刚羽化的成虫为白,2小时后体逐渐变为棕褐。成虫羽化后一般3~5天进行交尾,交尾持续时间55~120分钟,隔2~4天,雌虫开始产卵,卵包在卵鞘内,卵鞘为长肾形,挟持在腹部末端,若虫全部孵出,空卵鞘脱落,发育不正常的卵鞘,会提前或延期脱落,不能孵出若虫。卵鞘平均长7.78±0.48mm,宽3.36±0.14mm,产卵鞘间距平均24~30天,一生可产卵鞘4~10个,每个卵鞘含卵28~52粒,卵历期28天,平均孵出若虫数40只,卵鞘孵化率97%。刚孵化的若虫呈白,经30分钟后变成棕褐。若虫先后蜕皮5次,有6个龄期,据资料,观察435只德国小蠊若虫,其发育历期为37.56±7.06(30~58)天。成虫寿命♀203天,♂157天。其性比♀:♂=1.62:1(♀321/♂198)。
德国小蠊在适宜条件下(温度28℃,相对湿度65~80%),整个生活史平均约需62.81天,其中若虫期37.56天,成虫从羽化、产出卵鞘到下一代若虫孵出需25.25天。一年可繁殖4~5代。
该虫分布最广泛,在我国广东、内蒙、新疆、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等
省市,危害民居严重。在南方家庭少见,94年在我省调查占蟑螂种类的1.37%(杜效锋,1998),但目前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当时韶关市未发现德国小蠊,但这两年已在宾馆饭店可见德国小蠊的侵害。德国小蠊主要侵害酒店、宾馆、饭店、食品加工厂、飞机、船舶、火车等,是该生境的优势种。
通常德国小蠊成隐蔽在潮湿和食料丰富的厨房、食品加工器械内、食品贮物间的缝隙、角落和支架转角处、。比较喜吃发酵甜食,在西餐厅、面包加工及销售场所种密度特高。另外,该虫相对其它种类蟑螂不怕噪音,震动和强光,白天也能见到其活动,夜间活动高峰在23时。德国小蠊个体小,易在各类场所活动栖息,特别在厨房和杂物间的各种物品都可发现小蠊的活动,这特点对使用滞留喷洒杀灭德国小蠊造成很大困难。
3、澳洲大蠊
澳洲大蠊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成虫体长22-35mm,成红褐,前胸背板与美洲大蠊近似的蝶形斑,但前翅前缘基部有一金黄条纹。
若虫第1龄黑褐,与美洲大蠊若虫相似,但中胸背板有1条白横带纹,第2腹背板两侧有白斑,触角端5节为白。卵鞘长10-11mm,有12-24粒卵。
成虫羽化后5~10天开始交尾,交尾后需经5~20天才产出卵鞘,卵鞘常产在缝隙等隐蔽处,雌虫一生平均产13枚,卵期平均38天。若虫期200~385天,成虫寿命120~240天,雌雄性比为1:0.81(♀332/♂269),完成一代生活史约10个月。本种有孤雌生殖现象。
澳洲大蠊主要分布在南方诸省,如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四川、台湾等,广东省城区澳洲大
蠊构成比占10.86%(杜效锋,1998)。澳洲大蠊栖息活动场所与美洲大蠊相近,栖居在船舶、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医院、食品仓库、粮油副食店、市场、家庭等处,在同一取食场所能与美洲、褐斑大蠊和德国小蠊、斑蠊、蔗蠊各占栖点混合生活。在生活点,美洲、褐斑大蠊和德国小蠊均可成为栖境的优势类。但尚未见有澳洲大蠊聚集。澳洲大蠊相对喜食植物性食物。
4、褐斑大蠊
褐斑大蠊属大型种,成虫棕褐,体长25-30mm,与美洲大蠊形状相近,前胸背板中央有不太明显的赤褐锚状斑,不具备美洲大蠊碟状斑的“T”形和“小尾”状黄条纹,尾须短而末端钝(图5-8)。若虫触角有白标记,中胸背板有一半透明区。卵鞘12-16mm,酷似肾形明显比美洲大蠊长。
成虫羽化后5~8天开始交尾,常在深夜进行,交尾持时28~192分钟,雌虫终生只交尾一次。交尾后第2~6天产卵,平均每雌终生产卵鞘15枚。常分布在栖息地的墙角,木箱靠墙部分,尤其多布于饲养动物(如鸡、鸽)舍笼木架及带油污的按板边缘。每卵鞘具卵18~26粒。卵历期平均37.5天,每卵鞘平均若虫数21.7头。若虫经8~10次蜕皮,若虫期98~226天,成虫寿命280天。本种也有孤雌生殖现象。
褐斑大蠊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在我省占蟑螂种类的5.2%,常与美洲大蠊等共栖息活动。魏潮生(1992)调查同一栖境内,发现在6楼的职工食堂及厨房内褐斑大蠊与美洲大蠊混合栖生,但褐斑大蠊为优势种,占94.8%,美洲大蠊仅占5.2%。相反在1楼点心厨房褐斑大蠊仅占0.57
%,澳洲大蠊占37.7%,美洲大蠊占61.7%,从而看出褐斑大蠊与美洲、澳洲大蠊之间为了食物和占据栖境展开的竞争是明显的。且在同一生境内总有一个种是处于优势地位,从而迫使另一种迁移或死亡率增高,另外栖境的恶化也可导致另一种数量下降。
褐斑大蠊主要栖息在酒楼、饭店、糕点厂、市场、粮油副食品店和家庭,常栖居碗、菜柜、抽屉、杂物堆、水池、灶台旁、书柜、鞋盒、墙壁缝隙等处。喜吃肉类、糕点、饭菜,以及面包等。
5、黑胸大蠊如何消灭蟑螂
黑胸大蠊又称凹缘大蠊、烟褐蟑螂。体长20-30mm,全身黑褐,有油状光泽,翅发达,超出腹端(图5-7)。幼若虫中胸背板几乎全淡白第二腹节侧缘也为白。大龄若虫体深暗黑。卵鞘12-16mm,酷似肾形明显比美洲大蠊长。
成虫成熟后即行交配,交尾后第15~20天产卵,每雌终生产卵鞘15~20枚,产卵方式与美洲大蠊相近似,卵鞘具卵18-26粒。卵历期平均46.08天,每卵鞘平均若虫数21.7头。若虫期180-312天,成虫寿命225-226天。
黑胸大蠊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全国性分布,在我省占蟑螂种类的0.06%(杜效锋,1998),主要栖息在酒楼、饭店、糕点厂、市场、粮油副食品店和家庭,常栖居碗、菜柜、抽屉、杂物堆、水池、灶台旁、墙壁缝隙等处。喜食香甜物品,如糕点、面包和饼干等。
二、蟑螂防制
蟑螂对人类有直接与间接的损害,已经成为城镇重要的卫生害虫,是“四害”之一。蟑螂防制,不但对除害灭病有重要的意义,且对提高社会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防制策略
蟑螂防治同样应提倡综合治理的方针策略,结合城镇社会条件、生活工作环境与蟑螂生态习性的特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蟑螂生存必须具备温度、湿度、食源和多缝隙隐蔽场所四个条件,以及蟑螂自身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性等因素。蟑螂的综合治理是以其生态学为基础,通过室内外环境治理,减少或清除蟑螂的侵入途径、水和食源以及栖息场所,预防或减少蟑螂孳生。
2、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交流活动增多,城市下水道网络建设等因素,为蟑螂的侵入扩散和生存提供有利条件,在坚持环境治理的同时,应根据蟑螂栖息活动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化学、物理及生物等方法,将其有效杀灭。
3、蟑螂主要侵害室内和与食品有关的环境,选择杀灭蟑螂的方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所采用的方法,
特别是使用的杀虫剂及其处理方法,必须确保人、畜的安全,预防污染食品,同时还要注意不损伤室内的设备和用品。有效是杀灭蟑螂的关键,选择高效的药物及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众的欢迎。在安全有效情况下,应注意方法的经济性与方便性,易于社会与众接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