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茜玥,2019级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和科学传播。边缘化与性别化的他者——1978—2018年
刘茜玥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进社会的生产与创造之中。科学家作为一种以男性为主体的职业,不再恪守性别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然而,无论是在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女性科学家的出镜率总是维持在一个低位,对女性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这类作品的创作。为了探究当代电影对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塑造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中美1978年至2018年40年间的电影的综合梳理,从约1 400部中美影片(美国约800部,中国约600部)中筛选出具有女性科学家形象的71部影片,通过社会性别视角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中美电影中对于女性科学家形象塑造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在男权社会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电影中的女性科学家形象都无法逃离被“凝视”的状态,她们作为社会中的“他者”,即使拥有学识和科学家的身份,仍然无法逃离被大众媒体边缘化和性别化。虽然美国受到社会文化和女性运动的影响,更愿意呈现更加丰富立体的不受性别制约的女性科学家形象,但是在男权社会整体框架下,中美电影中的女性科学家都
无法摆脱性别对于她们职业发展的桎梏。关键词 女性科学家;刻板印象;社会性别;社会凝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5-0090-0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性别平等的意识不断加深,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体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体加入了原本只属于男性的科学研究领域中。据统计,目前20年来,世界上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增加了12%左右,但所占比例仍不高。《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面向2030》显示,女性科研工作者占科研总人数的比例还不到30%。科学界仍有女科学家“玻璃天花板”现象存在,欧洲仅有11%的女性担任学术领导职务,女性获奖者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也仅占3%。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体在公众中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由于科学研究的行业特征,科学家和公众直接接触的机会有限,大众媒体成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重要媒介,公众心目中科学家形象认知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媒体,其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电影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情况,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感知。影中扮演重要的角电影人和编剧为描绘科学和科学家而使用的形象、荒谬的语言和暗喻反映了大众对科学的印象,这样的电影反映了大众文化。同时,这些电影通过提供富有想象力的细节强化了这些印象。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尤其是影视媒体中的科学家形象呈现与公众对科学家的认知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作为最流行的大众媒体之一,电影以复杂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反映、塑造并强化印
象和身份。随着女性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参与,她们的身影和话语逐渐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美报纸新闻报道都对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里的形象进行了多层面的呈现。然而,科学家这个职业似乎从诞生之际就充满了男权的彩,在大众媒体特别是影视作品中,虽然科学家不乏女性的身影,但女性科学家的出镜率总是维持在一个低位,对女性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这类作品的创作。这种刻板化、单一化的问题,这种偏离实际的科学家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受众对于科学家的认知。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因此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女性媒介话语呈现也会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和历史背景都是密切相关的。中美在社会环境和大众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影视作品中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科学家特别是女性科学家的形象。身体形象作为影视文本与叙事的中介,其中暗含着不同的叙事逻辑与价值取向。中美电影中的女性科学家形象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究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差异并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深层次的对比中美异质的社会文化和传播机制。同时,充分了解对不同文化特征下的媒介
女性形象塑造和中美两国社会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提高媒体工作者和受众的性别意识,有利于性别平等观念教育与传播。
1 理论支撑
1.1 媒介形象理论
媒介形象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再现事物的认知总和。媒介形象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传播者形象,另一个是媒介再现形象。女性主义的观点通常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等同于女性刻板形象。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较早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他形象地将刻板印象比作大脑中的画面,或者是大脑对于现实的复制。他认为,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是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储存物。本研究考察的中美电影所塑造的女性科学家形象通常由几部分组成:年龄、种族、外貌、从事的科研领域、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长等。
1.2 性别图式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在记忆中形成了用于组织与性别相关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偏好的认知结构,这就是性别图式。性别图式理论是指性别并非天生,而是通过语言、服饰、玩具和歌曲等方式,经过社会性学习形成的性别图式。儿童将通过将自己与自己的性别概念加以比较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性别图式理论为研究女科学家榜样对女孩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看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对女科学家的正面描述,为对科学事业感兴趣的女孩和年轻妇女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和可能性。从性别图式理论出发,大众媒体中的科学家形象会对孩子的性别图式产生影响,进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
认知结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所搜集的文献包括学术专著、中外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及互联网电子资料(如新闻评论、博客文章等)。文献的获取渠道主要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
2.2 内容分析法
本研究对中美影片中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分析是基于1978年至2018年40年的中美影片案例,项目组通过对影片的类型、年代、是否得奖及票房收入等情况的综合梳理,从约1 400部中美影片(美国约800部,中国约600部)中筛选出可能具有科学家形象的341部影片。再对其进行观看与内容分析,筛除无片源或科学家形象不明显等影片,共计录入244部影片的基本数据,其中美国影片188部,中国影片51部,中美合拍5部。
笔者对含有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影片进行筛选,
共计录入71部影片的基本数据,其中美国影片55部,共占含科学家形象影片的29%;中国影片13部,共占含科学家形象影片的22%;中美合拍3部,共占含科学家形象影片的60%。
2.3 案例分析法
1978年至2018年以来,中美影片中都涌现了一些具有鲜明特和代表性的女性科学家形象。本文通过搜索、记录、分析、总结这些案例的特点,对中美电影中女性科学家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结论。
3 结果及其分析
3.1 中美影片中女性科学家形象的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对影片的类型、年代、是否得奖及票房收入等情况的综合梳理,从约1 400部中美影片(美国约800部,中国约600部)中筛选出可能具有科学家形象的341部影片。再对其进行观看与内容分析,筛除无片源或科学家形象不明显等影片,共计录入244部影片的基本数据,其中美国影片188部,中国影片51部,中美合拍5部。
笔者对含有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影片进行筛选,共计录入71部影片的基本数据,其中美国影片55部,共占含科学家形象影片的29%;中国影片13部,共占含科学家形象影片的22%;中美合拍3部,共占含科学家形象影片的60%。笔者对这71部影片的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种族、科研领域、正邪形象、出现时长等特征进行编码统计并得出如下结论:3.1.1 不同时期出现女性科学家的影片数量(图1)
中美电影中女性科学家形象的数量趋势是上升的,尤其是1999年后中国电影中含有女性科学家的数量激增。中美合作的影片也是在1999年才开始出现。
其中美国2009—2018年影片数量最多,共22部;1989—1998年影片数量最少,只有7部。中国在1978至1998年间的电影很少出现女性科学家的形象,直到1999年后影片数量出现了明显增减,其中2009—2018间影片数量最多,共6
部。
图1 中美不同时期出现女性科学家的影片数量分布
3.1.2 女性科学家的出现时长(图2)
美国影片中,女性科学家的出场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影片数量最多,共21部,占比38.2%,在影片剧情中担任着相对重要的角。
在中国影片中,女性科学家出场时间多集中于11~30分钟,共7部;其次是31~60分钟,共4部;出场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影片较少,共2部;而出场时间在0~10
分钟的影片数量为零。
图2 中美影片中女性科学家的出现时长分布
3.1.3 女性科学家的年龄(图3)
美国影片中女性科学家年龄最多分布于20-29岁,共有25人,占比46%;其次是30~39岁的女性科学家,共有20人,占比37%。中国影片中年龄在20~29岁中间的女性科学家共有8人,占比60%。
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女性科学家的年龄都集中在20~39岁。其中美国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年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从20岁以下到60岁都有分布,相对来说,中国电影中女性科学家更加年轻,年龄多集中20~29
岁。
图3 中美影片中女性科学家的年龄分布
3.1.4 女性科学家的种族(图4)
美国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以白人为主,共有46人,占比83.6%;除了白人外,也有少量的黑人和黄种人科学家,分别为5和4人。在中国影片中所有的女性科学家均为黄种人,不存在白人和黑人科学家。但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中美合拍的影片中,黄种人的女性科学家形象超过了白种人的女性科学家形象。
美国电影中女性科学家虽然以白人为主,但仍有一定比例的黄与黑人种,这可能与他们对于
有关“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观念有关。
图4 中美影片中女性科学家的种族分布
3.1.5 女性科学家从事的科学领域(图5)
除了其他学科外,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形象的研究领域都以生物学为主,分别占比36.4%和23.1%。
除了生物学意外,美国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研究领域以交叉科学为主,占比23.6%,而中国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研究领域则以物理学为主,占比
15.4%。以硬科学为主。
图5 中美影片中女性科学家从事的科学领域
3.1.6 女性科学家的人物正邪形象(图6)
由图6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形象都是正面的,但是美国影片中出现了6位邪面的女性科学家形象,共占比
10.9%。
图6 中美影片中女性科学家的人物正邪形象
3.1.7 影片的豆瓣评分(图7)
由图7可以看出,1978—1988年间中美含女
性科学家形象的电影评分差距不大,都在7.0分作韩国电影2018r片推荐
左右;1989—1998年美国评分略有下滑,中国影
片的评分下滑较大,影片评分不足5.0分;1999—
2008年中美影片评分都达到低估,美国影片均分
低于6.5,中国影片均分更是下降到了5.0分以下;2009—2018年间,中美影片均分均有所提升。
虽然中美的电影评分都在逐年下滑,但是相比
之下,中国电影的评分都远低于美国,尤其是近年
中美电影之间的评分差距越来越大。但近年来,中
美影片的评分均有上升的趋势。
图7 不同年代中美影片的豆瓣评分
3.2 中国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形象
3.2.1 麻烦制造者
这类女性科学并不是彻彻底底的邪恶身份,但
她们虽然有着科学家的身份但却因为她们身为女性
的肤浅想法不断为他人增添麻烦,成为了“麻烦制
造者”。在《变异危机<PM2.5>》的女性科学家钱
幂从表面上看是一位冷血无情的科学家,但她的核
心身份却是一位女性,她在影片中的所有行为动机
几乎都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她身穿性感的黑
衣与黑高跟鞋,她研制出变异病毒仅仅为了恢复
因生育而变老的容貌,却成为了危机的产生的源头,
钱幂的丈夫同样作为一名科学家,却利用他所掌握
的计算机技术拯救被病毒控制的女儿。同样的科学
家身份,钱幂因为女性对外貌肤浅的追求做出了自
私的选择,而他的丈夫却用他高超的专业知识拯救
了他的女儿。
3.2.2 不专业的科学家
这类女性角的科学家身份既没有展现她们对
科学的热爱与钻研,也没有展现她们优秀的专业素
质和能力,而是一种推动剧情存在的工具。在《基
因决定我爱你》中生物学的知识背景和生物制药公
司的工作经历完全成为了余男实现恋爱的工具,她
希望改变自己洁癖的基因以赢取爱情和自我。在整
部作品的人物设置上,这位女性科学家更像是一个
功能性的符号,她所展现出的是一位女性对爱情天
真的向往和美好的幻想,而影片中展现她的职业形
象和专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甚至,女性因科学家的身份成为了争夺的对象。《逆战》中的简丽珊是一名专业的医学博士,以自己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医护人员为荣,然而她却成为了替换病毒专家肯纳的人质,对于敌对双方都是如此重要的筹码,成为了被争夺、击倒、利用的对象。3.2.3 神圣的科研工作者
在中国媒体的描述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由于缺少鼓励与支持,缺少社会认同,在男性主宰的科研领域便成为不折不扣的弱者。为了实现梦想,并同时兼顾作为“女性”应当承担的社会角,她们必须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这些女性或是因为这种“更多的付出”患上疾病,或是为了科研梦想而亏欠家庭,但无论有多么艰辛和清苦,她们也绝不会放弃梦想,并且苦中作乐。女性科学家似乎很难实现事业与家
庭的平衡,对于她们来说,想要成功势必要放弃天平的另一端。于是这类女性科学家毅然决然地抛弃家庭,选择了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
这类角多出现在表现女性科学家的传记电影中。在影片里,女性科学家的形象是随着媒体对
“科学”的“神话”而一同被“神化”了的,她们醉心于科学事业,放弃了私人生活,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悉数奉献给了国家。如《大爱如天》讲述了中国妇产医学开拓者之一林巧稚的生平事迹,反映了林巧稚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爱如天》塑造了一个貌似柔弱却坚韧、圣洁的女性,塑造了一个具有科学精神和高超医术的女学者,塑造了一个心胸坦荡、大爱无限的中国女知识分子的典型。虽然现实中的林巧稚结婚已否是出于自身的选择,但影片中将她描绘成了一个在公共领域事业成功,却完全无法拥有私人生活的伟大形象。3.3 美国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形象3.3.1 男性化的女科学家这类女性角的性格或是外貌吸收了男性科学家的特质。她们短发、身着工装、性格爽朗、直接、充满控制欲和权利欲,与身边的男同事如同哥们儿般相处。对于这类女性科学家来说,她们实际上是“无性的”。虽然说在生理性别方面她是女性的,但在社会性别方面她凸显了社会中的“男性气质”,她们往往不在女性气质或者性吸引方面发挥作用。她们虽然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也在一些事情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无论是穿着还是个性,都将“科学家”与“女性气质”对立了起来,仿佛只有拥有男性气质的人才有可能拥有专业的科学知识和高超的专业能力。例如《凯姆洛的武士》中的摩根博士的形象就很有代表性,她身材较胖,留着短发脏辫,身穿与男性无异的工装,有很多搞笑的动作和台词,
在影片中她几乎没有展现任何女性特征。
3.3.2 科学家的助理
这种女科学家的基本特征是她们的角是以与男性科学家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女人,她在影片中被分配了更小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这类女科学家在电影中的主要活动就是协助作为男性的角实现目标,她们可以是科学家的女儿、妻子、女朋友,但都是作为助手的身份存在于影片中的。她的力量在于她的社会能力。作为她更有能力的科学伙伴的下属,她的特点是依靠男性来标记的。她们因为拥有极强的沟通和感知能力,拥有影片中唯一能安抚主角甚至怪兽的能力。在这里很明显,电影中的这类女科学家的角的主要功能就是成为了一种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桥梁。《星际迷航2:暗黑无界》中的语言专家乌胡拉在影片中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利用语言优势解决困难,而是在面对史波克这样的瓦肯男友时,在他需要的时候温柔体贴,在他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耐心包容。在《迷失太空》影片中莫琳·罗伯逊虽然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化学专家,她的作用是帮助她的丈夫约翰·罗伯逊,一位太空物理学家寻外太空人类可以生存的星球。同时因为丈夫工作长期忽视的原因,两人的婚姻关系及对和儿女的家庭关系十分脆弱,这种脆弱的关系也在莫琳·罗伯逊作为妻子和助理的过程中逐步被化解了。
3.3.3 孤独的女英雄
这类女科学家有杰出的资历。她可能是在某个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她的能力甚至超过了男性。她所代表的是自由的、独立的女性形象。在危机中她们往往顶着巨大的压力,力挽狂澜,拯救人类和世界。在《丧尸出笼》莎拉·鲍曼博士是一位研究僵尸爆发原因的女科学家。她一直都在救助自己的同事,即使面对以军官罗德斯为首的来自士兵的威胁,她依旧勇敢面对,没有抛弃被感染的同事。最后带领活着的同事离开了基地。
3.3.4 邪恶的美丽女性
这类女科学家非常年轻有吸引力,往往是一个谨慎的利己主义者,无论是出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她们都会被邪恶力量利用或者与之合作。她们善于利用自身的魅力来欺骗对手,即使是聪明的男性们也会落入她科学家的陷阱。
4 讨论
4.1 中美电影中女性科学家形象的相同点
“女性”和“科学家”是一种角的两种身份。很多影片中,在“女性”和“科学家”这双重身份的较量中,“女性”这个身份成为了角的核心身份,而“科学家”成为了实现“女性”身份自我呈现的一个配角与推动因素。这些影片中的女性科学家们通常是某人的妻子/女朋友/母亲,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或者在充斥“女性”和“科学家”角的冲突中面临选择。
4.1.1 作为“科学家”的女性
在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与男性科学家一样,女性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生物领域。这个现象不难解释,在科幻电影中,其中一个神话也许是最有力的,便是人工生命的创造或通过干涉遗传物质而产生的变化,即培植杂交品种、怪物及类似物种。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怪物来袭,在大多数科幻电影中都需要一个生物学家推动剧情的发展。拜克认为,“以机械的方式实现生命的创造如同知识的获得及知识所带来的能量达到了顶峰。大多数社会对人类知识的延伸设定了限制,现代西方社会则尝试去除这种限制。但古老的限制仍旧发挥着作用,且使得大家对这些限制之外的事物存在一定的恐惧”。对于科技的滥用造成的灾难,人们对与自身相关的生物学技术的恐惧也是最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较于男性科学家集中的生物、物理、化学等硬科学,女性科学家中人文社科领域的比例有所增加,例如心理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这也与社会现实和社会中对女性的社会分工和角期待有关,现实中的女性科学家确实在人文社科领域占有更多的比例,女性通常也被认为比男性更适合在人文社科领域耕耘。
4.1.2 作为“女性”的科学家
中美影片中对于男性科学家的外貌描述并不多,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影片中男性科学家的外貌都是普通平凡的,甚至有个别影片试图将男性科学家描述成一个邋遢、不注重形象、不善于交际的“科学怪人”。这种刻板印象往往突出了他们对科研领域的沉迷,而在显然,对于女性科学家而言,影片中从未对
她们有诸如“科学怪人”般的理解,女性科学家在外貌上看起来也完全不同于她们的男性同事。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女性科学家的平均年纪是远低于男性科学家的。她们有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美貌,同她所在的岗位和从事的研究来说,又是出人意料的年轻。她们会穿着紧身的、挑逗性意味十足的衣服,当然她们的身材也是绝对标致的:纤细、鲜活且完美。美国的白人女性科学家往往拥有一头浪漫的金发,中国的女性科学家也总是以知性美丽,温婉动人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即使是带有负面性质的女性科学家,影片中也未尝丑化过她们的形象,她们往往是冷艳且性感的。有时她们甚至可利用她们的美貌和性吸引力来实现她们的目标。
在影片中,很少有对于女性科学家专业能力的描写。在大部分女性对剧情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女性不适用她的专业能力来决策的,而是用她充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