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隐宁
【摘 要】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描述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电影,2003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片成功地重现了1950年美国女子学院的尊贵与典雅,并成功塑造了六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解析女主角贝蒂的修辞行为以及修辞心理,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
【年(卷),期】2018(000)001
【总页数】3页(P110-111,120)
【关键词】《蒙娜丽莎的微笑》;社会心理修辞学;电影对白;修辞行为;修辞心理
【作 者】陶隐宁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的名字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有着微微上扬的嘴角、微挑的眼角以及若隐若现的眉毛,自然流露出温婉妩媚的微笑,具有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定格在了达芬奇的画布上,但是她真的快乐么?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讨论的就是这个简单而富有哲学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韩国电影2018r片推荐1953年,美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当时的女性仍被强烈的封建思想紧紧地束缚着。影片中的女主角——刚刚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女校中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教授艺术史。试图以独特激进的教育方式来影响传统保守的女生们,挑战学校陈腐的教学制度、教学思想甚至是教学理念,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以贝蒂、琼、莉薇为代表的几个来自名门望族的女生,在和凯瑟琳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学术、思想、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最终,凯瑟琳以引人入胜的教学和真诚的个性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获得了“蒙娜丽莎”这个美称。
1 修辞、修辞心理、修辞心理学与电影对白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际中最重要的手段。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人们会有意识地对语言进行调配。包括“润饰文字词句,应用各种表示方法,使语言抒发得正确、鲜亮而活泼有力”。修辞格是“各种修辞方式,如比方、对偶、排比等”。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研讨如何使语言表白得精确、赫然而生动有力”。修辞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交际目的充分利用语言的一切可能性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自我调节。修辞心理学,就是研究修辞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修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个体心理和修辞社会心理,这两者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修辞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修辞社会心理的直接影响,而修辞社会心理是某个社会或团体修辞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电影中的对白也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由于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所以它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切实做到“话如其人”。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视觉艺术,听觉仅仅占到电影美学的30%。加上场景和时间的限制,电影对白力求简洁、干练、典型。电影对白来源于生活,所以修辞既然能够用来分析日常生活的语言,也可以用来解析影片中的对白。
2 电影对白的修辞学分析
女性电影以女性语言为武器,反对将女性作为男性情消费的对象,把女性意义从男性主体中解放出来,以女性的视角对社会进行全新解读,体验和实现自我,建构出一种属于女性自身的文本形式。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有六个女主角——凯瑟琳、贝蒂、琼、吉塞尔、康妮、及南茜,具有鲜明的人格特点和性格特。凯瑟琳和吉赛尔是反抗父权制的女性代表;贝蒂是威斯利学院传统的捍卫者,任何对学院传统的怀疑和动摇都将受到她尖苛的批判;琼是个理性、成熟的优等生,也是最早成为凯瑟琳同盟的女生;康妮是个善良活泼但缺乏自信的女子,最终鼓起勇气,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南茜代表了传统守旧的卫斯理学院教师,喜欢循规蹈矩,观点陈旧。本文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贝蒂身上,从社会心理学修辞学的视角解析她在剧中的相关对白,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揭示影响修辞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2.1 倒反与心理距离
倒反,也叫做反讽。是一种用反意来表现正意的修辞文本模式,它分成两类:一是语意相反,但没有嘲弄讽刺的意思;二是正话反说,且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根据叔本华的寓言,人与人之间相处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正是现代西方心理学著名的“心理距离”的实质。人们
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际要“快于意”“惬于心”,富有艺术性的修辞话语,追求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粗暴简单的直白,目的就是给说者和听者之间留出“距离”,也给听者留出思索的空间。
凯瑟琳的第二堂艺术课上,贝蒂在对艺术定义的争议中表现得激进而激动。“否则,艳俗的天鹅绒画亦可等同于伦勃朗的杰作。如果你告诉我们,这块腐烂的肉也算艺术的话,更别提还是艺术杰作,那么究竟我们要学什么?”尖酸刻薄的话语传达出了明显的反讽意味,讽刺凯瑟琳对艺术肤浅的认识,表达了她对凯瑟琳独特的自由授课形式的不满。凯瑟琳没有遵循死板的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授课,而是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从开放的视角发掘出艺术的素材,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格局,畅谈对艺术的理解。而贝蒂作为传统思想坚定的捍卫者,任何对学院传统的怀疑和动摇都将受到她尖苛的批判。贝蒂的传统观念是她的母亲灌输的,她的尖酸刻薄也遗传自她的母亲。她没有感受过母亲的爱,因此性格冷漠,出言不逊,常常伤害到舍友。她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自然也不会认可他人的价值。保守刻板的价值观不仅伤害了她,也伤害了她身边的老师、同学和舍友。
2.2 排比与平衡原则
排比是一种将“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以获求形式整齐、表意充足酣畅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这个修辞手段能带来平衡、整齐、和谐、美感的听觉效果,也引发听者在生理上的平衡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能愉悦地接受说者提供的信息。
有一次贝蒂和她的男朋友约会到深夜,偷溜回宿舍时,她的步调异常轻快。她一路小跑到琼的床前,把酣睡的琼摇醒。“我们会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我们的丈夫也成为最好的朋友,我们将会成为邻居,我们的宝宝们将一起玩耍,他们也会是最好的朋友。”当贝蒂向琼描述她们共同的美好未来的时候,语速轻快,语调愉悦,且用到了排比和示现的修辞手法。很明显,琼被她兴奋的情绪深深感染了,脸上流露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贝蒂虽然对其他同学和舍友漠不关心,但唯独对琼,她有着特殊的认同感。因为她们都有着高贵的出身,出的学业,和优秀的哈佛男友。贝蒂自然把琼当成了盟友,共同维护主流的男性话语权。但琼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不随波逐流,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相比起激进的凯瑟琳和保守的贝蒂,琼比较理性、温和、成熟。她能够淡然自若地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生活中的不如意。在贝蒂内心深处,她对琼是持有喜爱和敬畏之心的。对贝蒂而言,琼是志同道合的闺蜜,是情同手足的妹,同时这也映衬了贝蒂和凯瑟琳之间尖锐的矛盾。
2.3 示现与想象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不见不闻,或者原本早已过去,或者还在未来,或者不过是说者想象里的景象,而说者因为当时的意向极强,并不计较这等实际间隔,也许虽然计及仍然不愿意受它拘束,于是实际上并非身经亲历的,也就说得好像身经亲历的一般。”示现修辞格文本的建构都是基于想象的心理机制的,在表达上具有形象、生动和新颖的特点。听者在接受的过程中因文本中所建构的新形象和新意境会进行再创造性或是创造性的想象,从而建构起有趣生动的新形象或是新意境。
凯瑟琳一视同仁的考勤制度——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的女生都不能缺课,刚度完蜜月回校的贝蒂对此非常不满。她写了报刊社论抨击凯瑟琳,“凯瑟琳决定对神圣的婚姻宣战。她颠覆传统的教学内容鼓励着卫斯理学院的女生们摒弃生来注定担当的角——做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凯瑟琳看了以后,不甘示弱的予以回击。“一个卫斯理学院毕业生的真实写照,全优的成绩,这正是别人教她做的。一个领罗氏奖学金的研究生,我在想是否她在替丈夫熨衣服的时候,还在背诵乔叟的诗句。你们这些学物理的可以来计算你们做的肉面包的质量和面积。这是给你们自由的束缚带。”凯瑟琳课堂上的这番话和幻灯片给学生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为家庭牺牲自我的主妇的生活。一个出类拔萃的女大学生,结婚后完全丧失了女性的独立地位和话语权力。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大多数女性思想观念陈旧保守,贝蒂就是她们的典型代表。
她认为女性就以家庭为主,当家庭和学业起冲突的时候,必然是舍弃学业。在贝蒂内心深处,男性话语权是这个社会的主流话语权,任何挑衅男性话语权的言行都应受到谴责和摒弃,而凯瑟琳在贝蒂眼中,就是个挑衅社会主流话语权的颠覆分子。凯瑟琳坚信女性应该有独立的思想、经济、人格,还有话语权。试图通过开放的授课形式去唤醒学生的女性独立意识,帮助她们构建自己的话语权。凯瑟琳是开放的,也是激进的,贝蒂是保守的,也是偏执的,所以她俩必定是水火不容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