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 名称 | 《浮力》 | ||||||
执教者 | 身份证号码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 课时 | 1课时 | |||||
所属教材目录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第五节,本节内容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了解浮力的产生而展开的。 | |||||||
学情分析 |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6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感知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 (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经历实验探究,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认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练习使用探究实验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3)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 ||||||
难点 | 探究浮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 |||||||
教学策略与 众议院 参议院设计说明 |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身边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解释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分析、比较、交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最后得出结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问题探究的理性思考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学习。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体会浮力的存在。 (3分钟) | 展示几张与浮力有关的图片。 提问:思考图片中蕴含着什么知识?你能列举生活中几个类似的现象吗? 看来浮力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浮力。板书:第五节 浮力 | 交流观察到的知识(液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感知浮力。 |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中从生活走向物理。 | |||||
二、探求新知: (30分钟) | 1、浮力的概念 演示:将一正方体泡沫用力压入水中,撤去外力后,泡沫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将一小木块放入水中,松手后木块也浮上来静止在水面。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的泡沫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 学生:受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还要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是水。因而从水里浮上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水施加的向上的力叫浮力。 | 运用平衡力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为后面下沉物体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 |||||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进一步提问:那么放入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浮力?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来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吗?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邀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解说,给学生点评鼓励。 课件展示学生的操作图。 全体学生完成下沉物块静止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图)。引导学生用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浮力的大小,总结出一种利用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哪些物体受浮力?板书: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 提问:你还想知道与浮力有关的哪些问题?板书学生的问题。介绍本节将完成的的任务。 学生猜想浮力的方向。利用乒乓球演示浮力的方向,改变烧杯的倾斜角度。 教师介绍浮力的作用点习惯画在重心上。 | 学生不确定是否受浮力。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尝试。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小石块浸在液体中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减小,学生用手轻轻向上托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变小,说明小石块在水中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受浮力。 学生分析、表达、画图。 学生根据平衡力的知识推导出: F浮=G—F拉。 学生尝试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表达。 学生形象理解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 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简单归纳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 帮助学生形象且深刻的明确感知浮力方向。 | ||||||
3、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学生的猜想,以方便后面的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体验压易拉罐实验和用橡皮泥造船实验,根据体验和观察到的现象继续猜想。引导学生向物体浸入液体体积方向靠拢。 对大家大胆的猜想给予肯定。 鼓励大家充当小科学家来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验证学生猜想:(依据课堂学生猜想情况适当删减) 探究一: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这二者与哪个物理量更接近,到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间的关系。 探究二:学生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间的关系。介绍溢水杯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并据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投影表格内容)在实验内容达成共识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 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进行大胆猜想。 体验:1、将易拉罐慢慢压入装满水的大烧杯中,体会浮力大小的变化; 2、同样大的一块橡皮泥,把它造成船时船造得越大,小船装载的货物越多,认真观察现象,进一步猜想浮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选择什么器材作为研究对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表述设计思路。 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表格,交流实验步骤,实验内容达成共识后实验验证猜想。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全员参与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对排开液体体积这一物理量感知较差,从学生实际认识水平出发步步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 | ||||||
4、阿基米德原理探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G排液 | 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验中的共同特征的归纳总结,得到结论。 | 此活动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分解法”将难点分散,降低台阶,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 ||||||
三、投影习题反馈:(5分钟) | 铁块、铅块各一个,都重7.02N,当它们浸没在水中时,各受到多大的浮力?(g取10N/kg)一名同学板演,教师最后讲评。 | 学生练习 | 当堂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 |||||
四、拓展探究: (4分钟) | 投影提问:新鲜的生鸡蛋放入水中后将观察到什么现象?(演示) 劝学进一步提问:不断向水中加入食盐,轻轻搅拌,思考将出现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学生回家实验探究,并上交一份探究报告。 |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并进一步猜想。倪妮 身高 | 该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也为下一节浮沉条件的学习埋下伏笔。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