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鹏1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女子运动员的发挥。运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方法,从性别文化学角度揭示出社会文化与女子竞技体育的关系,探究影响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深层因素,即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人们更清晰认识中国妇女体育发展所处的环境,加深对女子竞技体育的理解。关键词:女子竞技体育;发展;文化;因素
On the Cultural F 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Zheng Jiapeng
(Institute of P.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culture.Women have played a big role in the sports achievements in China.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theory analysis ,etc ,the paper has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ulture and women sports from the point of sexual culture.It has also made a thorough inquiry about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sports ,which will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sports.K ey Words :women sports ;development ;culture ;factors
1 前言
“文化”一词的概念之争在学术界向来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影响较大的要算是梁漱溟,他认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梁漱溟把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笔者并不在“文化”的概念上作过多说明,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女性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女性体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因为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出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价值。正如有学者所说:“妇女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受普遍接受的关于社会和人类的价值和规范的影响。”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创造的宝贵财富,虽历经时代变迁,却始终以各种生活形式活在一代又一代
中华儿女心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传统文
化。因此,任何时代妇女的观念、行为总是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无不渗透着妇女的作用,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同样也包含了女性们的艰辛奋斗,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家要发展女子竞技体育更是不易。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妇女体育运动的关系,从而阐明影响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诸因素。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体育
2.1 儒家文化的作用
・
61・体育科技 2006年(第27卷)第1期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Vol.27,NO.1,2006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传统儒学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作用和影响是其他学说无法比拟的。封建社会推崇的“相夫教子”观成了女性的天职,它剥了女性应有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从行为上就把女子束缚在家庭生活的狭小天地里,是女性自由和解放的障
碍,“服从”成了其独特的心理品质之一,有学者认为正是这种服从性使得女子训练的管理较男子更容易实施,教练员的训练意图、设想和战略安排得以顺利的贯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的服从性是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取得佳绩的因素之一。此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儒家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基本精神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中华体育数千年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子体育一直在逆境中艰难前行,有自幼习武、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有流传于民间的“女侠”等等,尽管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时期就有关于女子从事体育的记载,但一直到唐代,中国女子体育才得到一定的发展,到宋以后及明、清,统治阶级对女子的禁锢越来越多,使中国女子体育几乎遭到扼杀。然而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却造就了中国女性的自强不息、刚毅奋进的精神。因此,儒家文化中的外绵内刚、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特别在训练中的吃苦耐劳保证了训练的效果,从而保证了中国女性在国际体育竞赛中获得佳绩。
2.2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自从中国近代社会封闭的大门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以后,西方文化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是以个人自由和竞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中所宣扬的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等思想开始影响着中国。过去封建社会所推崇的“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得到很大的改变,她们已经知道女性如果不社会化,不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是很难获得与男子的真正平等,因此女性自身独立自主的观念有所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她们要求和男子同样的参与社会
生活的权利,这种文化观念很好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中国女子体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社会组织形式始于女子学堂的兴办,在1897年上海创办了一所名为“经正”的女子学堂,提出“于读书之瑕,兼习体操”,把体育寓于教育之中,是中国女子体育逐
步得到广泛开展的一个开端。1914年由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的“女子爱国体育科”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女子体育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女子的社会地位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体育,给女子体育提供了和男子同样的条件,某些方面甚至优于男子,这是中国女子体育走向世界前列的重要保证,到80年代,女排健儿的五连冠更是把中国竞技体育推向高峰。
3 中国妇女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
妇女参与奥林匹克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的运动员是清一的男运动员,妇女被排斥在现代奥运会赛场之外,即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说出这样的话:“我们觉得为了男性运动员的庄严和周期性的激越,奥运会必须予以保留,并应以国际主义为其基础,以忠诚为其途径以艺术为其场景,以女性的掌声为其奖励”,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际奥委会对妇女参加奥运会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此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女性的参与不仅促进了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而且在传播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20世纪早期,当奥林匹克运动伴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传入中国时,少数大城市的年轻妇女开始涉足体育活动。中国女运动员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始于1936年,当时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69名运动员中只有2名女选手。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中国妇女受压迫、受屈辱的历史的结束,宣告了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开创了妇女解放的新时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自从中国取得奥运会的合法地位后,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得到了飞跃发展,迄今为止在参加的历届奥运会上共获得119枚金牌中的67枚,大大超过男子运动员的成绩。此外,在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激发出来。
4 影响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诸因素分析
4.1 个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
・
7
1
・郑家鹏:影响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文化学因素分析
民受教育程度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女子长期被压抑的成就欲望被激发出来。社会发展趋向和观念的嬗变,给中国女子提供了知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女子自身独立自主的文化观念有所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她们要求和男子有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特别在竞技体育领域,女性与男性不需要在同一个竞技场上竞争,这样更能体现女性特有的价值,展示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女性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冲破束缚,勇敢地进行尝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体育正是女性展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良好舞台。4.2 家庭因素
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家,它在中国传统家庭体系的建构中起着主导地位,儒家文化的“仁爱孝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象征,它在社会道德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我们知道中国女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职业的选择、家庭的建立等都要受到父母的影响。“家庭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源泉,它影响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有学者在对中国男女运动员进行过研究,发现来自工农家庭的女运动员更有可能从事“力量”和“对抗性”项目,而那些来自非工农家庭的人更倾向于从事球类和表演类的项目。这一趋势是有其文化根基的,在传统家庭观念中认为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这一文化传统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于体育的态度,因此有一定文化知识背景的干部家庭是反对自己的女儿从事力量和对抗性项目的。例如中国女运动员在女子举重、跆拳道、柔道以及女子中长跑等项目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调查还显示女运动员的家庭社会阶层也稍微低于男运动员,这些特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中国女性绝大多数集双重角于一身:职业妇女和家庭主妇,承担着双重职责:社会职责和家庭职责,并努力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中国竞技体育中有个特就是: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都很短,很多女运动员在20多岁就退役。究其原因大多是受传统家庭婚姻观念的影响,在建立家庭、结婚生子之后就难有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中去了,很少有西方那样的“母亲”级世界冠军。中国这种特殊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家人力和财力浪费。4.3 社会因素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女性争取平
等权利的高涨,女性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体育权利。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女子思想和身体的解脱,促进了妇女体育的大发展。而妇女体育的兴起,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4年,来自80多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在英国布莱顿集会,讨论并通过了一项关于全球性别平等原则的《布莱顿宣言》,宣言为促进妇女全方位、多功能、众角参与体育运动,发挥自身作用提出了行动纲领。这个宣言逐渐被许多国家的妇女团体用来向政府和其它部门施加压力以获取女性体育权利。在1996年北京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成为正式行动纲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妇女体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激发了中国女性参与体育的激情。奥运会上参加比赛的女运动员逐渐增加,女性在奥运会占据参赛人数近40%,而且女性参加的运动项目也达到了近45%,跟男性的距离也是越来越小。中国女性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参加奥运会上共获金牌114枚,其中女运动员共获得67枚,占到近59%。近年来不仅中国女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一些杰出的中国妇女也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领导机构,比如
吕圣荣女士在1993年当选为国际羽联59年来第一位女主席,女乒乓运动员邓亚萍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等等。可见女性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自身的价值,而且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 小结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西方优秀文化的综合,使中国这片土地焕发生机,奥林匹克运动在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进入中国,从此中国女性开始登上奥运舞台,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女运动员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获得了展示自己人身价值的勇气和力量。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给中国女运动员带来吃苦耐劳的精神,保证了训练的效果;其次,西方体育文化中所宣扬的竞技性、功利性,也促进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在国际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我们也应该看到,影响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除文化学因素外还有(下转第27页)
・
81・《体育科技》2006年(第27卷)第1期
期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使之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3 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主题,发展资本市场作用
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旅游改革,组建专业体育旅游企业或兼营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发挥它们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在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中,需要以大力的资本作为支撑。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外要充分利用民族节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断扩大体育旅游中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结合。3.4 培养市场专门人才,加强体育部门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1998年教育部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一个专业,它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通过体育院系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育部门应该主动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实行“以体养体、多业助体”的发展模式,积极培养体育市
场,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
4 结束语
时代的进步使体育旅游走进千家万户,而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发展体育旅游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急待得到开发,在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民族传统体
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全面体现民族体现体育在现代化人类生活中的社会价值。为此,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联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 萍.体育资源资产开发与利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18-20
2 崔乐泉.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20-22
3 饶 远,等.中国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思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140
4 黄万纶,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20-123
5 王桂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学,2003,23(4):12-15
邓亚萍个人资料简介6 王保全,等.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3):41-42
(上接第18页)
其它的因素,比如举国体制的优势、占有及早开展某些女子项目等。我国虽然在女子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但是在女性大众体育方面的发展并不容乐观,两者形成很大的反差,这也是值得去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3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
3 马元康,张保罗,李文燕.现代体育与女性[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8
4 董进霞.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5(2)5 易剑东.风物长宜放眼量[J].中国体育,2004(3)
6 任未多.从文化性特质看中国女运动员的成就[J].妇女研究论丛,1994.4
7 魏国英.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角选择与儒家文化[J].东疆学刊,2002(2)
8 董进霞.家庭、性别和竞技体育参与的相互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9 董进霞,译.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J].体育与科学, 1995(2)
10 徐富君,王华明.论女性文化观念的变迁与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11 蚁哲芸.我国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2(5)
12 孟亚南,曹继红.角冲突对职业妇女参与体育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
・
7
2
・
廖 勇、陈光玖: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与传统体育有机衔接的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