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瑶陈思郭丽霞韩宏伟罗晓静赵洁钟凯
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100021)
摘要院2015年的草莓乙草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使得多地草莓行业遭受重创,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严重受挫。本文从多维度解析草莓乙草胺事件,运用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剖析草莓乙草胺事件的成因,探讨食品 安全风险交流策略。
关键词:风险交流;草莓;乙草胺;舆情;食品安全
2015年初夏,草莓乙草胺事件的发生给我国 农产品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公众对食品安全的 信心严重受挫。事件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 一系列应对措施,科学解析草莓中检出乙草胺的原 因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力图降低公众的感知风 险,消除消费者的过度忧虑,为果农挽回不必要的 损失。本文深入解析了草莓乙草胺事件的成因,探 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策略,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监 管者和研究者开展风险交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事件概况与舆论反应
(―)事件概况2015年4月2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播出有关草莓使用 乙草胺的节目。节目报道声称,记者随机购买8份 草莓样品送到北京农学院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样品 中检出乙草胺,并引用专家观点称,如果长期摄入 乙草胺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可能中毒,甚至具有致癌 性。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4 月26日,该报道被大量转载,至27日达到传播高 峰,媒体主要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随后,科信食 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果壳网等网络媒体发表文 章质疑央视报道的检测结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 等10余家主流媒体转载。
2015年4月27—28日,北京市农业局成立专 项调查组,赴北京市草莓主产区昌平区进行深入调 查、采摘不同生产区域的草莓样品,送到具备专业 检测资质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比 对交叉检测。4月30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刊登了题为“北京市 食安办对全市范围草莓抽检,未检出乙草胺”的相 关信息。5月6—9日,江苏、河北、深圳等地相 继公布检测结果,均未检出乙草胺。同期,多篇有 关草莓种植户损失惨重的报道陆续出现,引发公众 对央视不负责任的报道的抨击。5月12日,央视 网将4月25日《是真的吗》节目中有关草莓的内 容删除。5月13日,北京市网信办、北京市科协 等部门联合相关农业主管部门、专业检测机构、专 家学者等对“吃草莓致癌”进行辟谣。随后,有关 网络舆情逐渐回落。
(二)舆论反应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草莓乙 草胺事件发生后,超过2 500家/次平面及网络媒 体(不包括微博、等自媒体)参与了此次“草 莓农残超标致癌”的报道,网络媒体是此次舆情事 件的主要传播渠
道和发酵场所,网络范围内相关舆 情信息3万余条[1]。百度指数直接反映关键词被搜 索次数,可以作为衡量特定事件的社会关注度[2]。利用百度指数查关键词“乙草胺”的结果显示,
基金项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研判”项目。
作者简介:白瑶(1986—),助理研究员,从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E-mail:baiyao@cfsa。钟凯(1978—),副研究员,从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E-mail:zhongkai@cfsa (通讯作者)。
食安论坛
2015年4月25日之前几乎无人关注,从4月25
日开始其关注度急剧上升,在4月26日当日其搜 索指数达到3 633,随后的3天内其热度逐渐降低。
5月3日之后,其关注度在小幅波动中呈下降趋
势,5月13日多部门联合辟谣后,舆情态势小幅 上升,随后逐渐恢复常态(见图1)。
l ,,l P C 趋势
移动趋势
最近
乙萆胺
平均值
2, 400
5月3日
5月16日6月8日
5月27日媒体指数
189
图1 关键词“乙草胺”在百度指数的搜索趋势图
(2015-4-20 至 2015-6-6)
A : 2015.5.3人民日报院野吃草莓致癌”不靠谱多地草莓抽检未检 出乙草胺;
B : 2015.5.8北京卫视:科学解读放心食用
乙草胺
不足为虑;C : 2015.5.11河北经济:送检草莓样品均不含百菌清
乙草胺残留物;D : 2015.5.14新华网院野致癌说”致昌平草莓损失
2 683万样品均未检出
乙草胺
从舆情关注的媒体属性分类,网络媒体占
56.2%,B B S 论坛占7.68%,平面媒体占13.01%, 来自以微博和为代表的新媒体类型平台的相关 舆情信息比例分别达到4.42%和18.70% [1]。利用 新浪微博微指数软件对自媒体的舆论反应进行研 究,搜索网络流行词“毒草莓”发现,2015年4 月27日起涉及该话题的微博逐渐增多,至4月30 日达到顶峰,当日热议指数达1 145, 5月1日之 后其关注度迅速降低,并在5月14日出现第二次 热议高峰后趋于平稳(见图2)。
毒草莓
毒草莓
输人关键词搜搜看
输人关键词搜搜看
S 15-W -15
J
3)15-07-15|;
热词趋势 2)15-04-15 至 2015-。7-15
整体趋势PC &移动趋势目前此项趋势仅支持2014年1月6曰之后的数据査询
r P C 端I 移动端
EI
1.2K 1K 2015-04- 15 2015-04-25 20015-05-05 2015-05- 15 2015-05-25 2015-06-04 2015-06- 14 2015-06-24 2015-07-04 2015-07- 14
图2关键词“毒草莓”在新浪微博微指数的趋势图
800600400200
二、事件成因剖析
(_)产品属性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数量 庞大,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相结合,使得 销售渠道较为复杂。生鲜农产品保存期短,销售的 季节性强,如“柑橘生蛆”、“香蕉艾滋”谣言等事
件表明,生鲜食品的舆情需要迅速出击,积极有效
应对,没有缓冲时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呈现出 高关注、低燃点、强破坏的趋势,舆情态势一触即 发。如若缺乏有效的风险交流,将严重打击国内农 产品产业效益,则可能引发社会问题[3]。以北京为
例,草莓事件报道半个月以来,昌平区观光采摘游 客骤降21万人次,6 000栋草莓日光温室经济损失
2 683万元[4]。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过
激反应,对农产品行业的不信任态度,难以控制的 舆情蔓延等现象,显示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 的不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已成为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领域内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行业属性此次“草莓事件”的利益受 损者多为普通农户,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应 对能力远不及大型食品企业。现代大型企业具备较 完善的生产、销售、公关、法规事务等部门,可在 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应对突发舆情事 件。如五得利面粉硼砂事件、辉山乳业硫氰酸钠乌 龙事件等舆情发生时,企业在第一时间以召开新闻 发布会、联合行业协会发布声明等形式,主动摆出 真相、澄清事实,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而农 户作为小生产者,舆情应对能力显得苍白而无力, 即使有少量农户对不实报道索赔诉讼,但真正赢回 赔偿的案例可谓少之又少[6]。政府部门一方面可加 强对小、散农户的规范化管理和政策扶持,另一方 面引导普通农户与公众进行恰当的风险交流,有利 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 监管学角度“草莓事件”发生后,多 个相关部门均在积极应对,但缺乏统筹、无层次 感。虽然涉及农田种植环节和市场流通环节,但农 业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协同配合并不 充分,监管信息的发布主体多种多样。各地应对有 的是以农业部门为主导,有的是以食安办为主导, 直到事件发生1个月之后仍然有地方在搞抽检和辟 谣,这种零敲碎打式的应对降低了舆论引导的效 果。面对当前脆弱的消费者信心,监管部门“杀鸡 用牛刀”还是有必要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亟需从(2015年4月20日至2015年6月6日)
顶层设计的视角完善路径,在机构和制度建设中统
食安论坛
一规划,如果从国家部委层面统一作出结论,相信 会对安抚社会情绪起到更好的效果,多个部门各自 为阵、四处出击的处置效果反而不尽人意。
监管部门可以在早期先行介绍乙草胺的使用情 况、草莓种植的用药情况,以及以往的监管中是否 有相关监测数据等,也可从一开始就提示涉事检测 机构的资质、能力和检测结果存疑。如果监管部门 直接出面应对不妥,就要尽快发动科学家和一线的 农业技术人员来澄清事实,舆情应对速度越快则交 流效果越好。这些信息会使媒体在后续跟进报道的 过程中更加谨慎,从而逐步降低舆论热度。
作为正本清源的一项措施,北京市相关部门抽 检的同时,应当让涉事检测机构做盲样对比,可很 直观地否定其之前的检测结果,并从根本上否定央 视的错误报道。但监管部门最终仅证实央视报道中 的检测机构不具备食品检测资质,不能很好地打消 公众对“官方数据”的怀疑。同时,北京市网 信办等多部门联合辟谣,将此次事件定性为谣言 后,舆情逐渐恢复平稳状态,也更加有力地说明了 有效的风险交流方式是监管重拳要先出[7],而不是 疲于应对步步紧逼的舆情发展态势,注重把握风险 交流的时机方可事半功倍。
(四)心理学角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 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其中既有正面信息,如食品安 全科普常识等,也有负面信息,如各种网络谣言、“草莓事件”等,为何媒体总是喜欢报道负面信息,而公众总是更容易相信负面信息呢?从心理学角度 分析,在危机事件中,公众存在负面信息主导的心 理特征,负
面信息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对其 记忆也更为持久。在决策过程中,人们也赋予负面信 息更高的权重,甚至倾向于更加信任负面信息[8]。
基于公众在食品安全信息的认知过程中存在负 性认知的特点,建立一种信任,强化权威机构、专 家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对风险交流工作大有 裨益[9〜10]。此次“草莓事件”发生初期,多数公众 对央视持有信任和支持态度,从而不假思索地相信 节目中的报道。然而,央视作为我国主要的媒体,在节目报道之前是否经过严格审核、是否经过权威 论证我们不得而知,一旦此类事件破坏了公众心中 的信任,对媒体产生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在风险交 流工作中,逐步建立权威机构、专家、科学家与公 众之间的信任,任重而道远。
我国公众长期依赖并且信任经过媒体“把关 人”取舍的信息,缺乏基本的警觉性和理性思考能 力,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获取和传播风险信息的途径更为广泛,这对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草莓事件”的报道在自媒体上未经核实就
被大量转发,从而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当前社
会矛盾错综复杂,食品安全成了表达的载体,同时
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不应仅
限于事件应对,而应立足于常态,公众科学素养提高
绝非一日之功[11]。加快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 养,提高其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其在纷
繁复杂的环境中理性吸收真实有效的信息尤为重要。
(五) 新闻传播学角度对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和监督,媒体信息的能量功不可没,但也不乏虚假
报道和拿数据虚张声势。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以央
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是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和把关人。
在对信息的取舍中,不仅要遵循新闻价值的要求,
还需通盘考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12〜13]。央
视本应具有令人信服的品质,理应真实客观地为社
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而“草莓事件”的报道却引
发市场恐慌,无辜农民损失惨重,事件后果令人深 思。媒体提供的信息安全,食品才更安全。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从多种传播渠道接收
到各方面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交流的组织形式和
应对方式需要多样化[14〜15]。本次“草莓事件”中,
各地的应对方式依然是以紧急采样检测为主、专家
解读为辅的传统方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
规律。成功应对舆情的关键在于必须在第一时间有
效压制负面信息,虽然个别专家在2015年4月28
日就已经对央视报道的检测结果提出了质疑,但总
体上正面舆论的声音太弱,未能有效地平衡舆论。
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属于敏感问题,受到
媒体与网民高度关注,易被放大与误传,只有善用
新媒体才能提高政府的舆论引导水平与能力[16]。
(六)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角度任何风险交流都需要专业背景知识作为坚实的后盾,食品安全
风险交流更是如此。公众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过于
恐慌的主要原因是其缺少科学、客观、真实的知
识信息,因而不能理性认识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
题[17]。此次“草莓事件”中,相当一部分网民对检
出农残和农残超标等概念混淆不清,不能识别新闻
报道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仅有12.35%的网民经过
理性思考后提出了对央视报道的质疑[1]。检测结论
的得出,需要系统和科学合理的抽样调查、实验分 析、数据整理得出结果,需要相关学术人员的专业
论断和解读,而不是几个致癌词汇,完全不具有统
计学代表性的几个样本就能得出的结论。科学的 “擦边球”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太不安全。
如果央视记者及公众普遍认识到草莓是草本植 物、其种植一般不需要使用乙草胺、北京农学院有 关实验室并不具备国家认定的农药残留检测资质、检测结果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等,央视就不会摆此乌 龙自陷“塔西佗陷阱”,消费者也就没必要过度担 忧。高频率的抽样检测和专家解释,对于缓解公众 恐慌自然有所帮助,对化解“草莓危机”也大有裨 益。不过,监管层面必须认识到,“草莓是否有毒”表面上是常识不足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公众对食 品安全缺乏信心,从而引发“谈之变”的焦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众 多,但风险交流机构并不完善,缺少专门的人员和 经费保障,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政府权威机构的发 声跟不上,民间谣言就会满天飞,因此,食品安全 风险交流工作亟需得到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
三、对策建议
(_)加强风险交流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风险认知决定了公众的消费行为,科学知识的 欠缺则影响了公众对风险的判断,科学素养和媒介 素养不足更使得公众对媒体报道真假难辨[18],有效 的风险交流恰能弥合这一缺陷。坚持不懈地加强食 品安全科普宣传,切实增强科学的食品安全观念,有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风险认知水平,是净化 我国食品安全舆论环境的基本途径。
(二) 规范舆论监督,完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突发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处置能力的建 设,加大信息主动公开的力度,提高监管信息的透 明度,逐步恢复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加强对政府部 门检测机构的管理、指导和媒介素养培育,牢牢把 握话语权和解读权,主动提供更及时、更通俗易 懂、更贴近百姓需求的信息,逐步改善社会舆论环 境,努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 明确相关者责任,启动责任追究机制第三方检测和舆论监督都是社会共治的一部分,但各 方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食 品安全舆情的舆论引导,支持和鼓励相关行业组织 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制造、传播不实信息的机构 提起诉讼,迫使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话题时更谨 慎、更客观,促使更优秀的媒体脱颖而出,积极营 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 树立社会共治理念,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生产者在食品安全生产链中的主导地位无可 替代,强化生产者责任,从源头控制食品质量安全,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方可增强 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只有强化社会共治 理念,树立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严格把关每 一个环节,才能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
本文引用格式:白瑶,陈思,郭丽霞,等.草莓乙草胺事件风险交流案例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 (3): 81—84,94.
BAI Y a o,CHEN S i,GUO L ix ia,et al.Risk com m unication in the strawberry polluted by ace-tochl
or ev en t;a case study[J].Q u ality an d Safety o f A gro-products,2017 (3): 81—84,94.
参考文献
[1]李祥洲,邓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民心态分
析—以北京市“草莓农残超标致癌”舆情事件为例
[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 21 (6): 5-9.
[2]张艳丽.风险沟通视角下新闻媒体的敏感事件报道研究
[D].广州:暨南大学,2014.
[3]李祥洲,钱永忠,廉亚丽,等.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
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监测与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56—61.
[4]草莓被“毒”果农折2683万元[E B/O L]. (2015-05
13) [2017 —03—15]. cnew s.chinadaily/2015-
05/13/content_20707453.htm.北京食品
[5]张星联,张慧媛,钱永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
流特点及消费者满意度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 (4);5 —9.
[6]姜卓俊■话说乙草胺草莓[E B/O L].(2015-08-03)[2017-
03 —15]. w/scientist/2015-08/03/content_
16521237.htm.
[7]钟凯,韩蕃瑶,郭丽霞,等.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学特
征及风险交流策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 25
(6);568—570.
[8]谢晓非,李洁,于清源.怎样让会我们感觉更危险—
风险沟通渠道分析[J].心理学报,2008, 40(4):
456—465.
[9]张燕,虞海侠.风险沟通中公众对专家系统的信任危机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 (4): 139—140.
[10]全燕.信任在风险沟通中的角想象[J].学术研究,
2013(11);58—62.
[11]刘金峰.公众科学素养提髙绝非一日之功[E B/O L].
(2014 —01 —20) [2017 —03 —15]. w w w.c e/cysc/
(下转第94页)
cn/hysj/index.jhtm l.
[7] 李英会.绿豆髙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 35
(12):115.
[8]段志龙,赵大雷,刘小进,等.绿豆常见病害的症状及
主要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9(6): 151-152. [9] 李薇.黑龙江省绿豆主产区病害调查及主要病害药剂防
治[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10]文景芝.绿豆主要病害的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
2010(14):47-48.
[11]刘昌燕,仲建锋,万正煌,等.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
菌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07-10308,10312.
[12]袁延乐,马吉坡,朱旭.南阳盆地绿豆尾孢菌叶斑病
综合防控技术[J].中国种业,2015(1): 61.
[13]曹赞丽.绿豆病害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
业,2008(9): 40.
[14]李明安.绿豆锈病的发生与防治[J].乡村科技,2012
(8): 18.
[15]朱振东,段灿星.绿豆病虫害鉴定与防治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6]梁艳芬.北方地区绿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
开发与装备,2014(12):118.
[17]李彦军,韩雪.绿豆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
导,2011 (12):148.
[18]范媛媛,乔辉.绿豆髙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
河南农业,2014(9):42.
[19]刘云奎.绿豆髙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
术与装备,2016(5):61-63.
[20]冷廷瑞,金哲宇,杨付军,等.吉林省绿豆象防治技
术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7, 32(1):42-43. [21]刘振兴,周桂梅,陈健.几种药剂对绿豆象的田间防
效[J].植物保护,2015, 41 (3):215-219.
[22]邢宝龙,冯髙,郭新文,等.绿豆田间豆象防治药剂
筛选[J].园艺与种苗,2012(6):6-8.
[23]邓芸,王佛生,李元龙.绿豆象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试验研究[J].杂粮作物,2008, 28(6):385-386. [24]黄春艳,王宇,黄元炬,等.几种除草剂对绿豆田杂
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绿豆的安全性研究[C]//中国植
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316-321. [25]孔庆全,赵存虎,贺小勇,等.绿豆田苗后防除一年
生杂草除草剂筛选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5):80-81.
[26]孔祥清,张译文,金永玲,等.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
对绿豆田杂草防除效果及产量的影响J].农药,
2015,54 (9):694-696.
[27]葛维德,付思齐,薛仁风,等.几种除草剂对绿豆田
杂草的防治效果及绿豆病害影响的研究J].辽宁农
业科学,2014(6):22-26.
[28]王彦,范保杰,曹志敏,等.5种常用除草剂对绿豆杂草
的田间防除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2016(9):24-26. [29]薛仁风,赵阳,庄艳,等.几种除草剂对绿豆田杂草
的防治效果及对绿豆表型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
科学,2015,44(4):101-105.
[30]孙立晨,何娟,黄立坤,等.咪唑乙烟酸在豆科作物
间作田的除草效果及其对豆科作物生长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39-42.
[31]田耀华.除草钊在绿豆田的安全性及药效的研究[D].
山西农业大学,2003.
[32]卢瑶,杨淑华,刘笠娟.除草剂防除豌豆地杂草药效
试验[J].植物医生,2001,14 (1):35-36.
[33]袁云福,李晓光,芦永利,等.芸豆田化学除草试验
[J].现代化农业,2001 (4):11-12.
[34]付迪.安全髙效绿豆田除草剂筛选[D].大庆:黑龙江
八一农垦大学,2015.
[35]孔庆全,段兴恒,弓步学.内蒙古自治区绿豆主要病虫害
及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10(5):35-36.
(上接第84页)
sp/info/201401/20/t20140120_2165389. shtml.
[12]袁鑫.从舆论的反转看新闻的正反面[J].新闻研究导
刊,2015(12):102.
[13]王华.从“毒草莓”事件看媒介教育的缺失J].当代
电视,2015(7):7-8.
[14] 丁艳艳,魏婷.新媒体危机传播对公众理性培养的误
区[J].青年记者,2013(30):27-28.
[15]韩蕃瑶,钟凯,郭丽霞.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风险交
流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
(6):586-589.
[16]王超.新媒体事件聚焦网民注意力影响因素分析
J].情报杂志,2013(8):39-44.
[17]任雪琼,马扬尘,姚魁,等.风险认知对食品安全风
险沟通的意义及相应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
2013,29(6):541-544.
[18]李祥洲,钱永忠,廉亚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
舆情走势监测与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
(1):47-5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