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针法操作方法
三才针法操作方法
针刺手法是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针刺临床获效的关键因素,包括持针、进针、运针手法等。“三才针法”包括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几个动作连贯操作,一气呵成,快速有效。
1动手探穴
腧穴定位既是针刺操作的重要环节,又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古代虽给出了骨度折量、指寸定位、简便取穴等腧穴定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只是一种粗略的经验定位,并不能完全定准穴位。正如《千金方》所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悉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中乃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而。”此外,腧穴体表定位会因体位改变而改变。如足三里穴虽定位为膝下三寸,胫骨外缘,然下肢伸直和屈膝取之时不能合一,其他诸多穴位也会如此。
现代研究也发现,各种腧穴定位方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自身对照各部位的骨度分寸与各种手指同身寸,符合率仅在0%一12.5 %,各种手指同身寸如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一夫法各组之间的符合率在0%一11.75% (P <0. 001),提示各组均不相关。
因此,腧穴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经验取穴”和“动手探穴”两个步骤,即先据常规取穴法定出穴位的大概所在,然后施以循、摸、按、压等手法以精确定位。现代穴位解剖学特征研究发现,穴位多在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那么探摸时手下感觉也会有相应变化,如《灵枢·离合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灵枢·背腧》亦曰:“按其处,立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穴位为身体的报警器,如果经络、脏腑出现了问题,身体上特定的部位就会变得特别敏感。正如《针灸资生经》中所曰,“须按其穴疼痛处灸之方效,按其穴之酸疼处即是受病处。”因此临证中需重视压痛选穴法,即取压痛点作为针灸点的方法,以内经中“以痛为腧”和“在分肉间痛而刺之”等刺法演变而来的。主要包括穴位与非穴位压痛选穴两种。穴位压痛选穴既可用以诊断,也可用于,如阑尾炎常在天枢和阑尾穴处有压痛,胆囊炎或胆结石在胆囊穴上有压痛等等。所有这些压痛点,又是有效的点。非穴位压痛选穴,又称阿是压痛选穴,如扭伤、痹证、落枕等病,常用压痛选穴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2指实腕虚持针法
持针、进针、运针的指力是针刺手法的基本功,贯穿于整个针刺过程中,包括持针方法、进针时的用力方向、针刺角度、行针力度和频率等,与疗效直接相关。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持针之手要指力实而腕力虚,以右手拇、食二指持针,中指指端靠近穴位,单手进针,为三才针法的动作基础。进针时指力和腕力必须配合好,悬指,悬腕,悬肘,切循经络,针随手入。运针时要具有《内经》所说的“手如握虎”之力,运神于指,针刺病所,方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收到良好的效果。
指力是在理法方穴术基础上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持针、进针、运针的指力练就好,才能力贯针尖,丝丝入扣,恰中病机;能否顺利进针并不取决于手指力量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手指力量是否作用在针尖上,用力方向是否与进针方向一致,即是否能够做到力贯针尖,如果不能,力度越大,反而越容易弯针。现代研究也发现,指力的强弱与针感有密切关系,进而影响疗效。如曹文钟等通过对5000人次的观察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针感的强弱、出现频率以及持续时间与指力的大小成正比,
小于平均值3. 16kg的指力则不会出现针感,并发现指力强度对甲皱微循环、肢体血流图、ST段、肠蠕动均有影响。
3三才进针法
临床要以病人为本,不仅重视疾病,更要关心病人。在患者体位、针具选择、进针方法、针刺深浅等方面,既要确保疗效,又要注意患者能否接受,尤其是初次被针灸的人,进针的快慢、是否疼痛等因素,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
三才,取意天、人、地三才,即进针分浅、中、深三个层次操作,先针1一2分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5一6分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2 -4分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
“三才法”首见于《针灸大全·金针赋》:“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可以看出把人体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以皮内为“天”,肉内为“人”,筋肉之间为“地”,即浅层、中层
和深层三层,分层针刺。
这种按穴位分层进行针刺的方法,是在《灵枢》“三刺法”基础上提出的。《灵枢·官针》载:'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己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灵枢·终始》载:“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也。”说明在针刺过程中应分三部操作,“一刺”通过皮肤为腧穴浅层;“再刺”到达肌肉为腧穴中层;'三刺”进针至分肉之间,分肉即肌肉间隙的深层组织,为腧穴深层。如此分层操作则可祛除邪气、扶助正气、调和阴阳营卫,使针刺取得应有的感应,即“谷气至”。
入肉三才进针法之“快”主要体现在第一阶段,即快速刺透皮肤,因皮肤层神经末梢十分丰富,进
针太慢则容易造成较长时间的疼痛,患者不易接受,所以进针透过皮肤时要用较快的动作。之后轻徐而入进入肌层,体会针感,稍有阻碍为针至血管或肌健,提针至皮下,改变针尖方向或角度进针至有针感。这样病人就少有痛苦及血肿形成,惟有酸、胀、麻、困之得气的舒适感。三才进针法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可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调引气机之升降,为实施其他各种补泻手法打好基础。
4震颤补泻法
针刺得气后,依据病性及患者体质,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亦是针刺取效的重中之重;针刺补泻的效果是客观存在的,手法作为实现方式也是客观存在的。手法作为实现目的的方法是多样的,而其指导原则只有一个,师古而不泥古,师其原则而不拘泥于其具体方法。震颤催气法,即手持针,做小幅度快速的提插捻转略加振颤,使一次得气率达到了80%以上。得气后还加用“飞旋行气法”,即用拇、食两指边提插、边捻转,每捻1次,手指离针柄1次,结合一捻一放两指展开,状如飞鸟展翅,反复数次以促进针感扩散走动。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从神经反射理论将针刺手法简化为重刺激和轻刺激两类。捻转一圆周为强刺激(泻法),捻转半圆周即为中刺激(平补平泻),捻转不到半圆周即为弱刺激(补法);提插lcm者为强刺激(泻法)
,0. 5 cm者即为中刺激(平补平泻法),0. 2cm者即为弱刺激(补法)。捻转、提插法可以单用,亦可联合使用。
大陷胸汤证
补中益气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