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四校八年级(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
一、(10分)
1.(10分)阅读回答问题。
改善自我表达,讲好真实立体的中国
①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目前,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次演讲中再次提到今日中国的“挨骂”问题,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他指出,在表述自己方面,我们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远远不够。
②所谓“挨骂”,是对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被矮化、污名化、妖魔化的形象说法。近代百年,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任人欺凌折辱的历史,“黄祸”“东亚病夫”等刺耳骂声,每每想来都让国人痛彻肺腑。而今,我们虽然摆脱了“开除球籍”的险境,实现了“赶上时代”的跨越,挨打挨饿的问题早已一去不返,但“嘈杂”骂声却并未消弭。甚至随着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非议的力度和烈度还越来越高。个别西方国家凭借其历史形成的话语权,对我们这个“不类己者”指手画脚,妄加评判,极力质疑否定中国模式。误读歪曲中国发展,造谣抹黑中国体制。这样的“话语进攻”为中国人所不齿,却相当程度影响着很多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以至于在美版知乎上,很多人表示,中国是“你去过就会发现,和媒体描述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③“挨骂”说到底是一个话语权问题。旧中国积贫积弱,失声失语在所难免,硬着头皮辩解、呐喊只会显得无力且无奈。今日中国“换了人间”,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理应去争取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西强东弱”的格局仍在,中国话语传不开、中国故事传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被歪曲、被解构,乃至被压制、被贬损。这种国力水平与话语权之间的“剪刀差”,已经成为我们对外传播亟需破解的现实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表达力、沟通力、形象力就是软实力和竞争力。在国际舆论中,我们若不能展现“真实中国”,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国家形象、尊严和利益的捍卫,甚至还会掣肘国际交往与合作。
④“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更好表述自己,前提是全面准确认识自己。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只西方社会,国内很多人都习惯于套用“域外标准”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表达中国”。这种“不中不洋”的表达常会陷入逻辑不通,甚至混淆是非的境地。用西方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怎么推演都是“硬着陆”;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阐释中国方案,
很容易掉入花式“陷阱”。殊不知,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没有拄别人的拐棍儿,坚定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崛起触动了这个世界许多敏感的神经,也远远超出了西方政治话语的诠释能力。只有告别迷信、立足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让“中国奇迹”“中国方案”“中国声音”,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⑤传播、表达都是互动的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人之智”,要强化“受众思维”。近些年,不少“中国形象”在国外网络意外走红。记录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在“油管”收获百万粉丝;两名依靠小憩的中国战疫护士登上外媒头版,感动、激励了无数面对疫情的……这启示我们,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制度、发展理念、文化风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甚至不乏冲突,但并不意味着大家没有利益交汇点、议题聚焦点、情感共鸣点。认真研究国外民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方式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将“我们想讲的”变成“他们想听的”,把“他们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实现“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的结合,才能让中国故事跨越地域,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藩篱,让更多中国元素被看到、被感知、被接受。
⑥大国崛起,不只伴随着经济腾飞、科技赶超,还必须完成“自我表达”的宏大课题,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故事振奋人心。我们必须大大方方讲、自信满满讲,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
(1)(3分)关于话语权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凭借其历史形成的话语权,极力质疑否定中国模式,误读歪曲中国发展,造
谣抹黑中国体制。
B.旧中国积贫积弱,没有话语权,只能硬着头皮,无力且无奈地辩解、呐喊。
C.今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理应去争取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
D.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如果中国的国力水平与话语权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会影响甚至掣肘其国际交往与合作。
(2)(3分)西方世界拥有话语权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是 
A.长期在国际舆论场中矮化,污名化、妖魔化中国。近代百年,辱骂中国人是“黄祸”
“东亚病夫”。
B.对中国这个不类己者,指手画脚,妄加评判,此行为虽为中国人不齿,却极大影响西
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C.阻碍中国话语的传播,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被歪曲、被解构,乃至被压抑、
被贬损。
D.强行用西方的观点和逻辑来解读中国,套用西方的标准来认识中国。
(3)(4分)在作者看来,中国如何去争取与国力相配的话语权,请简要概括。
二、(20分)
2.(20分)阅读回答问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西装,骑一匹白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责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
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
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系一线的因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1)(4分)读第③~⑤段,概括方志敏是“真正的清贫”的原因。
(2)(5分)读第⑥~⑦段,作者认为方志敏是个“贵族”的原因有哪些?
(3)(5分)读第⑧段,作者默诵《清贫》领略到的“另一种风景”是什么?
(4)(6分)读第⑩段,你怎么理解“高贵的清贫”?
三、(7分)
3.(7分)阅读回答问题。
在红一方面军中,38%的战士来自农业无产阶级(包括手工业者、骡夫、学徒、长工等)
或者工业无产阶级,还有58%的战士是农民出身。只有4%来自小资产阶级——商人、知识分子、小地主等家庭。在该部队中,包括指挥员在内,共产党员或者共青团员占到了50%以上。识字的战士占60%~70%,也就是说,他们会写简单的书信、文章、标语、传单等。这要比白区中一般军队的平均文化程度高得多,比西北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要高更多。红军战士从入伍之日起,就开始学习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红课本上的文字。进步快的有奖品(便宜的笔记簿、铅笔、红缨等,战士们非常看重这些),而且,红军还下了很大功夫,激励战士们的上进心和相互间的比学赶超。
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他们吃穿都一样。不过,营长以上的指挥员可以骑马或者骑骡子。我留意到,他们如果得到美食,甚至会与大家平分——我和红军在一起的时候,这些美食主要是西瓜和李子。指挥员和战士的住处几乎没有差别,他们自由地来回串门,毫不拘礼。
从班长一直到军长的各级指挥员,红军指挥员平均年龄24岁,这些人虽年轻,但平均每人打过八年的仗。所有连长以上的指挥员都识字,尽管我曾遇见过好几个在参加红军之前还没有学会读写的指挥员。约有三分之一的红军指挥员来自国民党部队。红军指挥员中,有很多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前任军官、保定军官学校学员、前国民军(“基督将军”冯玉祥的军队)官兵,还有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回来的一些留学生。我只见到过一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红军不叫“兵”——这在中国是一个很令人厌恶的字眼——而自称“战士”。
(——第9章《红军在一起》之1.“真正的”红军)
(1)(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
(2)(4分)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红军一直被蒋介石企图消灭却能顽强生存下来的原因。
四、(3分)
4.(3分)阅读回答问题。
湖北有多少个市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