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用物理教学方法有哪些_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不需要那么深入的理解,可至少要让学生对物理的知识点有个清晰的了解,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常用物理教学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中常用物理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的几种方法既体现在知识的结构上,又体现在这些知识的建立过程中。概括来说,这些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物理法
在初中阶段物理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含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理想化法等。其中理想化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如: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斜面小车实验,在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越远”的结论后,进一步提出,在无摩擦情况下,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再如: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在“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的基础上理
想推出的。显然上述实验都进行了理想条件的假设,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化能更大程度地突出本质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如视较小发光体为点光源,用光线来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用示意图描述力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再如光滑接触面、轻质杠杆、轻质滑轮、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二、数学法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而数学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会顺利许多。方法主要有比例法、方程法和图像法等。例如,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探究实验用的都是比例的方法、图像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图像、清晰的比例关系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容易任知其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的计算格式讲授要在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分段进行,使学生能很顺利地接受、掌握。还有,如:“一根电线杆,
从中间某点支起可以平衡,如果从这点锯开,哪半部质量较大?”就需要用不等式来解释,而不是严格地计算。还有,学生多年来对应用题的理解、计算等,都应该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基础,利用好了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知识才是完整的知识,学生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我们也才是合格的老师。
三、逻辑法
主要有:分类、类比、比较、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水泵的作用和水管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再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和感觉到的“扩散”这种可感知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或多个磁体间的作用,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的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瓶口向下得瓶子不能被水充满,
以及被吸出气体的塑料瓶会变瘪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如果学生知识基础允许,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物理化学综合的实验,在玻璃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密封,下端用玻璃管连接烧杯中的水,烧杯是开口的,然后,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射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看到喷泉现象,这样会更有趣、更生动,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四、哲学法
生活中的物理主要有:绝对相对、量变质变、原因结果等。科学领域的各种现象往往很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很多,为了弄清某个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除研究的变量以外的因素控制起来,加以实验对比,研究其他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研究摩擦力大小时,先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保持接触面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其中,相接触面的大小,所用的木块、弹簧秤等不改变;最后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当然,初中物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理念、直觉、想象等非逻辑方法等。
总之,物理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并且不拘一格,特别是不同学科间的综合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外,学科间知识、教学方法的综合,更有利于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反思,去创造。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及其技巧
初中的物理学习,相比较于其他科目的学习,由于抽象思维的难度增加,很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由于不适应物理的学习特点,甚至出现成绩的下滑,因此,初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是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分不开的。物理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基本功,还要使物理的课堂充满活力,激发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物理老师在向学生讲述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层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笔者根据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在物理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做一些阐述。
一、假设物理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而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紧密。对于刚刚接触初中物理知识的学生,他们对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了解是不全面的,甚至还会有着一些错误的理解。比方说,
老师在给学生讲述光的各种现象时,经常会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准备一个小玻璃缸,然后在玻璃缸里盛满了水,在水中放入几颗橡皮,橡皮沉入水底,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用一根竹签来插水中的橡皮,这个时候,因为学生总觉得肉眼看到的橡皮的位置是准确(其实是错位的,不准确的),便轻松的将竹签插橡皮了,发现按照之前的位置判断,是不能准确的插中橡皮的。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发信号,如果按照错误的直觉的判断,是会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错误的判断的。接着,老师再将玻璃岗的水倒掉,再让学生按照直觉的判断,用竹签插橡皮,这种情况下,反而就成功了。通过这个试验,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光的一个特性――折射现象。学习“惯性”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的概念[1]。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上采用演示实验并积极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填鸭式教学效果。而注重生活实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与学生互动,上课时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发言,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的测试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
二、从基础知识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的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2]。
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三、运用演示实验法、让学生探索物理的奥妙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前人发现的
物理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需要主动的通过实验来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学习物理还是一个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3]。
学生只要亲自动手去实验、演示,就可以观察到现象,抽象的知识自然就理解了,印象也会更深刻。例如,学生对于新学习的极限值的认识,由于刚接触,非常陌生。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开展对极限值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发现物理规律。常用的做法,就是准备两根蜡烛,将它们分别放在杠杆的两边。接着,老师向学生提问,如果将两根蜡烛同时燃烧,那么杠杆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蜡烛的燃烧,老师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限制,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极限法来解决,学生对于极限值的理解,就会再接着的实验中得以理解[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