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江 宇:浅析国产网络悬疑探案剧的叙事变迁
浅析国产网络悬疑探案剧的叙事变迁
国产悬疑推理电视剧——从《暗黑者》到《白夜追凶》
江 宇
(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作者简介:江 宇,女,安徽铜陵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研究。
【摘 要】随着电视向网络的受众迁移,网络剧的用户定位从垂直的“两高一低”青年向中年扩展,媒介融合推动内容融合、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笔者试图分析在此背景下从2014年的《暗黑者》到2017年的《白夜追凶》,国产网络悬疑探案剧的叙事变迁。当下该类剧集,依托“核心案件+系列案件”的单元式系列剧结构,主要采用犯罪心理辅助传统刑侦的推理模式,进一步内化网感,为剧作核心注入更加复杂的主题和现实主义的人性关注。
【关键词】网络悬疑探案剧;单元式系列剧;青年亚文化;刑侦手段;网感;《暗黑者》;《白夜追凶》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092-02
由于电视剧和网络剧审核制度的不同,在经过电视媒介上的断层后,悬疑探案题材得以重现网络剧市场。网络悬疑探案剧在叙事方面,依托于大数据分析,早期直接模仿美剧。受限于成本,制作水平总体粗劣。随着投资的增大、进一步的媒介融合和用户迁移,国产网络悬疑探案剧的叙事审美也在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新的叙事美学。
一、复杂化的“核心案件+系列案件”单元式系列剧结构
国产网络悬疑探案剧的整体结构基于美剧典型的系列剧形态,主线人物贯穿到底,每两到三集讲述一个从案发到侦破的完整案件。如《十宗罪》。美剧单集时间达到接近于电影的一个小时甚至以上,可以做到一集一个案件。因此常用好莱坞经典四段式结构控制节奏和情绪曲线,使每一集的剧情都紧凑、高潮迭起。与此不同,国产网络剧单集有效播放不足四十分钟,一个完整案件平均需要两到三集。
基于此,该类剧又在系列剧基础上,增加与主要角相关并贯穿始终的核心案件,形成“核心案件+系列案件”的单元式系列剧模式。如《暗黑者》中连环杀人犯的化名“DARKER”于罗飞和大学时死于爆炸案的女友相关。
“核心案件+系列案件”的模式进一步发散得到多线、多主题的复杂叙事。2017年的两部大热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正是其中翘楚。《白夜追凶》以“2.13特大灭门惨案”为“核心案件”,身为警队顾问的双胞胎哥哥关宏峰和通缉犯弟弟关宏宇日夜交替,共用“关宏峰”的身份在警队参与日常刑侦工作即“系列案件”的侦破,试图伺机查明“2.13案”真相。在此过程中,除了获得该案线索外,也抽丝剥茧般揭开关宏峰黑暗恐惧症的秘密,最终将“2.13案”与“伍玲玲案”联系起来,“核心案件”变成直指关宏峰和卧底警察的“核心铲除计划”。
罗伯特麦基将结构描述为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件,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1]。“核心案件+系列案件”的复杂叙事结构,为故事深入探讨人性提供了巨大空间。“核心案件”作为总悬念、
“系列案件”作为阶段性悬念,二者或交叉或连续出现推进剧情,为剧情单元增加情绪点和推理线索,使“全程无尿点”成为可能。
二、犯罪心理画像到传统刑侦手段的回归
犯罪心理画像指的是对刑事案件的行为证据进行心理分析、刻画犯罪人性状与特征的过程及其刻画结果[2],流行于欧美在国内尚不成熟。早期的网络悬疑探案剧,如《暗黑者》、《心理罪》,大多使用这种手段。
该推理方式新颖、激烈,适用于快节奏剧情,又极其依赖于个人灵光,指向本我的探索,与后现代主义美学不谋而合。犯罪心理画像适用于变态杀人犯和连环杀人案的特点,使得案件往往拥有艺术化的杀人手法和极其血腥暴力的凶案现场,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双重刺激,符合网生代青年人猎奇、反传统和追求刺激的心理诉求。
这类作品的主角大多是职业测写师或犯罪心理学天才,在案情需要进一步推理线索的时候,他们以凝神沉思代替传统的反复进现场,在脑内完成对犯案人和案发过程的模拟,以旋转木马式智力结构带领观众进入剧情。旋转木马并不是真正的马,因此观众骑在木马上并不是真正接受考验,也不
需要检验骑术,只需要坐马观花即可[3]。
例如《心理罪第二季》的“女主播被害案”,方木和被的女主播取得联系后,从其回忆的零星片段中,迅速推测出犯案人的性别、年龄、外貌特征、知识背景等细节。观众可能并不明白方木是怎样从简单的几句话中得到如此之多的详细推论,叙事节奏也没有留给观众充分思考的时间,但如果没有这种快得让人几乎跟不上节奏的推理,观众就无法继续坐在木马上了。
受限于剧本水平,绝大部分达不到本格推理对逻辑的严格要求,破案往往依赖于巧合。《他来了,请闭眼》中简瑶的妹妹恰巧看到证物的照片又恰巧知其来历。叙事推理的不流畅和逻辑的不严密是早期网络悬疑罪案剧的通病,使得罗飞、方木等专家,即使是基于犯罪心理学做出的正确分析,观众看起来依然
像是在忽悠和作秀。
2016年,在监管部门加强管控以及观众要求精品化的压力下,传统推理手段回归,用户定位也从针对青年的垂直
《戏剧之家》2018年第12期  总第276期
93
影视观察
定位向中年和中青年体扩散。“智者角”回归刑警、法医等传统职业。犯罪心理分析不再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破案手法,和传统的法医手段、痕迹检测、安防网络筛查、人员排查摸底,以及依托于数字信息技术的网安系统、大数据筛查等协作。
这类作品追求现实主义风格,用严谨、专业的刑侦过程和有真实感的警察生活抓住观众,激发观众对警察职业的好奇,产生亲近和敬佩的感情。故事是否让人感到真实,并不取决于情节的真实,而是取决于细节的真实[4]。《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加入了对何为警察和正义的深层次思考。《法医秦明》则向观众“解剖”法医这个容易被人误解的特殊职业。
将展现刑侦程序、人员分工、上下级关系、奖惩实施、警队纪律,甚至清官主题的内容充分糅合在剧情中,划定底线,约束相关人物的行为。剧本往往安排实习生或菜鸟充当“询问者”的角,如《法医秦明》中的李大宝、《白夜追凶》中的关宏宇、周舒桐。由“询问者”提出观众想知道的问题;“智者角”则在剧情中为观众快速答疑解惑,引导观众的思维紧跟推理的方向,参与到真实的刑侦工作中,体验和主角们一起开动脑筋的乐趣和满足感。
传统刑侦手段的回归,在汲取美剧精华的基础上,贴近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特点和中国观众对于罪案剧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诉求,将叙事功力集中在对于警察取证、审讯过程的描写上,体现真正的中国式破案[5]。
三、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文化, 以“叛逆”为主要彩, 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6]。网络为青年创造了这样一个“实现自我”的空间,以网生代青年人为垂直用户体的早期网络剧,充满了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
“呆萌蠢贱基”、不善交际、毒舌、年轻,早期网络悬疑探案剧的怪胎主角们无不贴着几个这样的标签,拥有几个怪癖。最年轻的犯罪心理学教授罗飞:邋遢、衰、毒舌、酸奶控、在办公室养鱼。他们藐视世俗社会关系网,坚持以出众的能力实现自我;他们不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人生理想,但心理保留正义和善
良的种子;他们不完美、反英雄、非主流,但这正是青年亚文化反权威和去中心、追求个性张扬和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的反映[7]。
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下,青年亚文化拥有冲击甚至改变主流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这是技术变革推动文化发展的一个实例[8]。在青年亚文化取得一席之地后,这种改变不再是单向的。作为青年亚文化急先锋的网络悬疑探案剧也随之改变,从心理关注到人性关注,注入更加复杂的主题和现实主义人文关注,对社会、家庭、职业、人性等深层次挖掘,在保留青年亚文化核心的同时积极与主流文化融合,争取更大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在保留青年亚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向现实主义靠拢,摒弃早期作品中夸张的造型和人设,拒绝传统的英雄式人物和完美主义;打破格式化的伟光正、追求个性立体的人物形象;打破正邪两立,尤其长于描绘正义人士心中的黑暗面;着重于人物的成长和自我救赎,充满人性关怀和心理介入。
《白夜追凶》中关宏峰关宏宇兄弟,两人拥有一张完全相同的脸,却一个肖似日神一个崇尚酒神。关宏峰理智为先,总是双手插大衣口袋,语调低沉。身为刑警队长,在发现被陷害以后,把案子推给同胞弟弟,又和弟弟共用身份混进警局私自查案。这种完全服从理智最优解的行为,不仅不符合警务人员守则,且冷静的近乎冷漠。在寻真相的过程中,关宏峰开始真正的了解弟弟,自我检讨,重新思考兄弟关系,完成自我救赎。
这类作品着重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心理状态。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也通过丰满配角形象来展示更加丰富的主题。《白夜追凶》花了不小篇幅描绘周舒桐和刘队长的父女关系,两人的矛盾既有单亲家庭女儿对父亲的不理解,也有警队新人对老领导官僚作风的不满。随着周舒桐和刘队长的个人成长,父女二人最终达成和解。周舒桐父女成功激起观众的共情,引导观众对亲情的思考。
四、网感内化
早期的网络悬疑探案剧,网感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节奏的美剧化、台词中大量的网络流行用语(如不要放弃)、破案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网络元素(如《暗黑者》,破案过程中曾经出现B站)、专案组人员的职业分工和破案手段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如《暗黑者》、《十宗罪》中神乎其神的网安角,破案中神话信息网络的力量,以及穿插在剧情中大量的无厘头搞笑片段)。
网络悬疑探案剧的网感逐渐内化。无厘头的搞笑片段明显减少,尤其在严肃的探案过程中几乎不再出现,只作为点缀和剧情缓和剂出现在生活场景中;在适当使用网络用语的同时,和网络营销联合,在剧情和台词中主动创造新的网络流行段子(如从《白夜追凶》中出现的“我把你当亲哥,你把我当表弟”)。不跟风、不浮于表面,追求网络流行的主动权。
五、结语
网络悬疑探案剧早期从整体结构、推理方式到杀人手法等叙事元素,多直接模仿美剧。在用户迁移、观众对精品化的要求以及监管部门加强管控的压力为主的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国产网络悬疑探案剧立足于国情、中国市场和观众独特审美需求,开始了多文化融合下的“中国化”道路,并将继续进行下去,开创适合中国大环境的叙事审美。网络悬疑探案剧的叙事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产网络剧总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基.故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付有志.解码犯罪心理画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3):136.
[3]严前海.电视剧艺术形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
[4]杨健.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8.
[5]丁莹.“罪案剧”与罪案剧的本土化——以《重案六组》为例[J].新闻天地月刊,2011(3):103-105.
[6]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即形成[J].青年探索,2007.
(4):22.
[7]张高云.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7(1):38.
[8]杨聪.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