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
泼之感;黄明朗;绿自然;黑白情绪较低。在新闻视频拍摄过程中借助彩赋予拍摄画面更多的内涵,形成视觉与情绪的冲击力。当拍摄环境较为昏暗时,可增加饱和度高的鲜艳彩,形成视觉的焦点。当拍摄现场彩单调时,可适当使用小块的明亮彩进行搭配,例如红、黄、橙等暖调,能使块从整个画面中突显出来,形成视觉中心。在新闻短视频拍摄中需要本着适度原则,尽量保持现场原貌,不可偏离新闻的本质,带有过多的加工痕迹,必须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1.3 光源运用技巧
不同的光源可给予画面彩不同的表现形式。正面光的运用可以将整个画面打亮,侧光的使用构建画面的层次感,还有背侧光、逆光、顶光等。相同的颜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官,合适的光源选择并辅以彩将新闻的内涵充分的表达出来,尽可能的营造出新闻主题的氛围,创设出新闻情境,形成新闻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常见的人物拍摄手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黑画面,正面光突然亮起,直接照射在新闻人物的面部,形成画面的震慑感,吸引受众的目光。
1.4 动静拍摄技巧
新闻短视频强调的是短,时长在5min~30s之间,需要在短视频拍摄时做好画面层次关系的处理。其中,
镜头语言是构建画面的关键,像推拉镜头从远至近拍摄,或者摇晃镜头从左到右拍摄,移动镜头动态连续拍摄等,通过进行画面景别、动静关系的处理使受众通过画面的变化了解新闻现场环境。
1.4.1 “静”拍摄
新闻画面的内容在选择拍摄过程中要构建画面中心,完成递进关系的处理需要恰当的运用拍摄的“静”“动”处理技巧,将静态和动态进行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控。静是指镜头保持不动,固定画面的框架,保持动态的是画面中的内容,像新闻人物在画面中走动,各新闻要素在固定的画面框架中移动。静拍摄出的画面具有沉稳、庄重的视觉感受,对受众进行心理暗示,适用于不同题材新闻的拍摄工作。
1.4.2“动”拍摄
“动”是指拍摄时进行镜头的推、拉、摇、移,拍摄出动态、持续性的画面,合理充分的运用镜头进行全景、中景、近景、远景画面关系的处理,左右摇动画面,环视新闻现场的四周。还有就是移动镜头,该镜头融合了推、拉、摇的镜头运动,注重动拍摄手法的综合运用,对于拍摄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移动镜头要匀速且有规律,镜头位置转换灵活,画面稳定流畅变化,也可注重画面动感的营造[2]。比如,为了提升画面的真实感,镜头急促颠簸移动,给受众的感觉是拍摄者肩抗摄影机跑动。拍摄镜头选取不同的动作方式可拍摄出不同的空间结构,但是画面的动作不可过于急促,晃动过于剧烈会造成受众的眩晕感,甚至是看不清画面中的内容,要做到动中有静,视觉中心稳定,保证受众对新闻的认知。因此,在
采取“动”拍摄过程中可使用摄影机稳定器,保持拍摄画面的流畅,避免画面晃动问题,常用的有手持稳定器、三轴稳定器、背心稳定器等,为摄影机动拍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 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剪辑技巧
新闻短视频制作在融媒体的影响下,对于新闻制作的实效性、真实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新闻短视频的体量小、内容精炼、时间短,符合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满足了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要。新闻短视频剪辑是体现新闻内涵和提炼新闻主旨的重要过程,将拍摄的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剪切,然后配以图片、文字、人声、音乐等,提升新闻的连贯性与可看度,为受众呈现出高品质的新闻影像作品。
2.1 剪辑风格
新闻短视频剪辑需根据新闻的题材,剪辑出相应的新闻风格,打造出具有艺术风格的作品。剪辑的风格也是新闻短视频媒体风格的体现,兼具传播载体的特点。新闻拍摄运用的是镜头语言,而新闻剪辑运用的是创意与设计,以此来打造良好的品牌辨识度。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为例,总体形态以短视频为主,因其展现出的真实权威、生动鲜活的剪辑风格,被称之为短视频的“国家队”[3]。
2.1.1 剪辑关键点
就新闻本身而言,要求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在新闻剪辑过程中仍要遵循新闻传播的
基本要求,并根据新闻的内容把握好剪辑的风格,以展示出媒体新闻制作兼具艺术性和权威性的优势。
60
|  文化艺术
剪辑是对拍摄新闻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需要有侧重点。例如,时政类新闻的剪辑,剪辑风格需严肃、庄重、客观,并充分有效利用短视频的时长将新闻内容完整的传递给受众,保持时政类新闻的权威性。如果是娱乐新闻剪辑,应以娱乐大众为目的,注重剪辑轻松、欢快、生动、鲜活风格的运用。在新闻短视频剪辑风格的运用中还需注意新闻栏目的定位,灵活运用各种叙事方式,赋予新闻别具一致的栏目风格,增强其辨识度。
2.1.2 把控好新闻节奏
新闻短视频的节奏具有引导和带动受众情绪的作用,在新闻视频剪辑过程中通过新闻画面的切换、景别的调整,以及画面转换速率的控制等方式,构建一定的新闻节奏。时政要闻类新闻短视频节奏应以平稳为主;民生类新闻短视频节奏的运用更为灵活,根据新闻的内容可采用紧张、轻松、缓慢的节奏风格。在新闻节奏把控中,要注重受众的观看体验。新闻节奏过于缓慢将打消受众观看的兴趣;节奏过快受众跟不上事件发展,注意力会被转移;高度紧张的节奏又会使受众形成疲劳感。所以,把控剪辑节奏非常
重要,需要在剪辑过程中对画面、同期声、新闻解读进行适度合理控制,循循渐进,环环相扣,层层有序的推进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短视频的可看性。
2.2 声音
不同声音的运用是新闻短视频的一大特,与拍摄的新闻画面相结合,使新闻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其一,使用音乐烘托来新闻氛围。以莒南融媒体中心两会期间的新闻短视频宣传为例,整体以大气宏伟的背影音乐为主,增加画面的震慑感与庄严性,于受众中形成情感激荡。其二,在剪辑过程中适当的保留现场声音。新闻现场的人声与环境音往往最能打动受众,给有限的新闻短视频时长增添一抹亮。由于新闻短视频受到时长和时效的限制,在剪辑过程中更加需要注重现场声、配音、配乐的运用,通过渲染新闻的情感,增强新闻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受众最大化的情感共鸣。
2.3 提示字幕
新闻短视频的时长较短,有时无法完整的完成新闻内容的传递,使用提示字幕可进行新闻内容的解读与延伸。合理的采用提示字幕进行补充,可以引导受众关注新闻内容中的细节。提示字幕具有修饰、解释、引导的作用,在实际的应用中要注意字幕版式与画面的协调性,根据新闻内容的需要在画面中适当的位置添加提示字幕。
2.4 特殊画面处理
在新闻剪辑过程中还涉及到特殊画面的处理,主要是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一是新闻画面中有未成年人或是存在暴力场景,应采取马赛克处理;二是偷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新闻画面,需要进行画面的模糊处理;三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未允许使用自身的肖像,不得擅自使用;四是涉密工作者、法治类新闻中参与案件处理的工作人员,出于保护的需要应对其声音与影像进行处理。新闻短视频制作者应做好新闻内容与质量的把关工作,保护好新闻当事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3 结语
新闻短视频拍摄与剪辑在融媒体时代需跟随信息载体的发展,进行拍摄方式与剪辑方法的改进创新,并注重两者技巧的灵活、准确运用,以迎合融媒体时代下受众对于新闻短视频实效性、真实性、可看性、艺术性的要求。媒体工作者应制作出更多精良的新闻短视频作品,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信息服务,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拓展新闻短视频的传播范围,实现新闻短视频制作的传播价值。■
引用
[1] 于晴波.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制作新闻短视频的思考[J].记
者摇篮,2021(8):86-87.
[2] 沈千炜.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传播策略——
以央视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4):14-15.
[3] 王雅贤.新闻短视频的基本要素和制作要点[J].新闻与写
作,2020(1):103-106.
作者简介:葛成利(1981—),男,山东临沂人,本科,专业技术中级(编辑系列),就职于莒南县融媒体中心。
61
文化艺术  |
优秀传统文化在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发展□崔华/文
本文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分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包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助力、传承精神魅力与优良传统、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三方面;介绍众文化活动,分析其特征,包括众性、服务性与自觉性;列举以众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如将众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依托政策多元化发展众文化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众文化活动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等一系列优良的品质,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推力。但可惜的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众文化活动兴起于民间,与人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关工作者应强化对这一载体的开发,借助多种多元化的众文化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视频拍摄技巧
1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中华儿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在当下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一张重要名片,为我国树立国际形象、进行对外交流提供了诸多的支持,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认可与喜爱[1]。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着独特的魅力。因此,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每一名中国公民所义不容辞的责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助推力,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与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众文化活动概述
众文化活动是传播先进思想与优秀文化的载体,对大众的思想成长与价值观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看来,这类活动有如下三方面的突出特征:
2.1 众性
众文化活动兴起、发扬于民间,其主要功能为满足基层人民的娱乐追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中最为普通的人民众,是该活动的主要主体,因此众文化活动在主题、形式与受众等方面有着明确的众性特征。相关工作者应坚持依照大众的喜好,特别是在审美、文化追求方面的喜好,举办一系列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广大众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有规模的文化活动,为大众带来愉悦的生活体验。
2.2 服务性
组织、开展各类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层人民众的诉求与需求,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此类活动有着明显的公益性、服务性特点。相关部门可针对众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结合基层大众的意见,设定文化主题与活动内容[2]。需要注意的是,对众文化活动的设计绝不可过多凸显商业性特征,具有明显商业性彩、经过复杂商业性包装的文化活动是不足以被称作众文化活动,因此相关工作者在设计、举办这一类活动时,应聆听人民众的意见,利用活动更好地展现社会风尚、民间文化,面向众,传播各种优秀的文化及进步的思想。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