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写作》
作者:
来源:《大学·课外阅读》2021年第02期
《〈雷雨〉的写作》
◎ 曹 禺
本文是作者关于《雷雨》的创作谈,其中提及《雷雨》的写作风格,作者自称“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因此在剧本中充分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设计了《雷雨》中大量的巧合与冲突。作者还谈到之所以特意在戏剧里加入《序幕》和《尾声》,是为了让整个故事有一种推溯到辽远的神话般的感觉。但在《雷雨》被搬上舞台的各个话剧版本中,《序幕》和《尾声》常常被删去,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场戏。看看作者的这篇自白,我们就会更加理解其剧本结构的设计意图。
(《杂文》1935年第2号)
《谈〈雷雨〉》
◎ 李健吾
李健吾是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于1935年以笔名刘西渭发表了本文。文章以随笔式的风格从诸多角度对《雷雨》做了评论,其中谈及的许多问题和观点,后来都成为关于《雷雨》的讨论的经典之谈。比如《雷雨》中新旧观念的比较,《雷雨》中对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比男性更好,《雷雨》中隐含着一个“命运观念”等。本文发表于《雷雨》成为经典之前,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咀华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从命运的悲剧到文化的悲剧——对〈雷雨〉与〈北京人〉中悲剧情怀的比较研究》
◎ 邓 黛
《雷雨》和《北京人》分别是曹禺创作前后期的代表剧作,作者由这两部作品入手,探讨了曹禺的创作手法、创作心态,以及思想转变的历程。文中谈及《雷雨》的创作受到了古
希腊悲剧的影响,《北京人》的创作受到了契诃夫戏剧理论“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影响,并剖析了《雷雨》是如何将希腊悲剧中国化,《北京人》是如何既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但又呈现出中国古典作品“哀而不伤”的写作方法。阅读本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曹禺在不同时期对新旧冲突、时代悲剧的思考和呈现方式。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
◎ 辛宪锡
曹禺在创作《日出》时,曾说《雷雨》“太像戏”,因此有些不喜欢。不少读者和观众也认为太多的冲突、反转,让《雷雨》有些失真。而本文从《雷雨》结构的整体统一入手,赞赏它是“锁闭式”结构的杰出范例,并针对许多人认为《雷雨》有所失真的批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即便《雷雨》中有大量的巧合,但我們看戏时仍然会沉浸其中而不会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作者做到了“出乎意外,合乎情理”。这为由《雷雨》引发的分歧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1期)
图书
《北京人》演员潘虹
◎ 曹 禺
如果说《雷雨》是一部结构巧妙、戏剧性冲突强烈的话剧,那么《北京人》就是一部平静中暗流涌动的作品。这部剧创作于《雷雨》之后,也是关于家族悲剧的叙事,同样展现了新、旧思想碰撞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性格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不同的是本剧包含了作者更为深沉的思考,已从《雷雨》中对命运的控诉,提升到了更多地反思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对人性的影响。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 钱理
钱理是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者,治学多年。在本书中,作者以“郁热到沉静”来概括曹
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历程,对《雷雨》《日出》《北京人》等重要作品做了全面的探究,不仅包括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有关于曹禺剧本创作前后的事情介绍。如《雷雨》在发表之初,各界对它的评价和争论等,作者都做了详细的记载。本书不仅是严谨的论述作品,还兼具散文美、富有思想性,是绝佳的系统性了解曹禺的创作的文献。
《〈雷雨〉人物谈》
◎ 钱谷融
钱谷融是现当代文艺理论家,不过本书的写作并没有大量运用文艺理论,而是根据原作、从文本出发,分章论述了《雷雨》中的各个人物。不论主角、配角,都以流畅、平实、简易的文字对其形象、性格、态度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本书所讨论的细节颇多,剖析合理,是研究《雷雨》的经典之作。
影视剧
话剧《雷雨》(2004年明星版)
该剧由陈薪伊执导,达式常、濮存昕、潘虹等实力派演员演绎。这一版话剧“力求把写实风格发挥到极致”,在舞台美术方面下足了功夫,设计了大型水循环装置制造瓢泼大雨,在音效上,不管是闷雷、远雷、大雷都采集于真实的雷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的悲剧命运所散发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带给观众人文思索。
电视剧《雷雨》(1996年)
该剧由导演李少红执导,赵文瑄、归亚蕾、王姬、鲍方等主演,共有20集。相比将时间浓缩在一天之内的话剧形式,该剧将原著中简要呈现在台词里的部分情节充分展现,如周萍与蘩漪的过往等。此外,本剧将两个家族的悲剧形成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对人物的命运做了更为细致的刻画。尽管该剧对原著结局做了一些改编,但仍不失为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
(文/月 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