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分析
早在1995年,当李健熙准备重振三星的时候,还把中国家电企业作为现实的对手。甚至专门对海尔的白家电战略作过分析,10年后的今天,三星的年营业额大约为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公司的市值约占韩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60%,三星成了真正的世界名牌。而中国的家电企业呢?只不过还在继续“探讨”国际化是什么模式,甚至还在为所谓的“欧洲模式”和“日韩模式”争得面红耳赤。一位教授也禁不住疾呼:中国的家电企业,你为什么不争气?CEO,本是首席执行官的意思,但是三星经营者团队称李健熙为“最高伦理经营者”(Chief Ethics Officer),中国的企业顶多就是个“首席执行官”,中国企业的CEO离“最高伦理经营者”有多远?质量:中国企业缺少对质量的责任心
1995年3月9日上午十点,在三星电子的运动场,聚集了2000多名的三星职员,头上都绑着“质量保证”的布条,主席台上挂着“品质是我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大条幅,运动场中央,堆着15万部手机、无绳电话机、传真机等产品,市价高达500亿韩元,干部员工用铁锤将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敲碎并且丢入火里面,这就是三星的不合格产品的火化仪式。中国企业好像乐得外国人对中
国产品“质次价廉”的评价,津津乐道于所谓的“比较优势”,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不想从培养优秀的员工做起,只要能够生产就行,日本松下有“造物先造人”的理念,中国企业恰恰忽略了人的要素,所以根本谈不上高质量。另外,从制度层面上讲,中国企业缺乏“召回”制度。中国企业也“爱面子”,明明是产品系列出现了问题,却碍于企业的“面子”不召回,当然也不会大张旗鼓地像三星一样对不合格的产品举行火化仪式。就是海尔砸冰箱的事件也是1985年的事情了,而且海尔砸的是当时的“瑞雪”牌电冰箱。中国企业往往是在“做秀”,而三星却是为质量动真格的。笔者用过不下四个国内同一品牌的手机,每次都是毛病不断,我想,哪回这个企业也学学三星,干脆一把火烧掉这些不合格的产品,这个企业的手机也不会亏损!人力资源:中国缺少对员工的“仁”中国是最讲求“仁”的,但是在市场经济面前却最缺少“仁”,当然,我们所说的“仁”并不是妇人之仁。三星有个“败者复活”的说法,三星的尹钟龙、国会议员南宫皙等很多人都曾经出走过,后来又因李健熙的召唤而回归三星。在三星调整事业部或者变卖事业部时,就算吃点亏,少收一点钱,也要让对方在条款中加上“一定要雇佣以前的
员工”的条款。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三星电子结构调整组上班第一件要调查的事情就是上司有没有为被解雇的员工到新的工作,或者是到底打过多少电话帮助员工工作以及多少人到了新工作。另外,三星的职业发展中心的工作职责就是协助被解雇的员工新工作。中国
企业从来不会再要已经辞职的干部,即使你认识到了自 己的错误,写了忏悔书,中国企业会做的只是拿你的忏悔书在企业内部作广泛的宣传,“杀鸡给猴看”的糟粕倒是学得很精。有的企业甚至声称“在企业里面没有弱势体”的所谓“市场化”的观念,对辞职的干部一定说是被淘汰掉的,借此教育其他员工要听话。企业推行信息化之后肯定要减少人员,但是国家明文规定企业与员工提前解除合同要赔付一定的资金,企业当然有对策,千方百计把这些人逼走,从而美其名日“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实际上,企业这样做表面上看节省了几个大钱,实际上伤害了这些员工的心!这样做法说得过分一点不仅仅缺乏“仁”,实际上就是不拿人当人!文化:中国企业的精神软骨症1998年7月,当时的三星一个月的亏损额达到一千七百亿韩元,这个数字是很难想象的,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一年,亏损额将达到三兆韩元,公司注定要破产。所以三星组成了一个Task Force,开了十天到两周的会议,当时的气氛是非常悲壮的,如果不能在短期内,也就是在1998年末之前进行调整,三星的干部都认为公司极有可能破产,所以都写了辞职信,表明如果到年底还不能成功大家就一起辞职。李健熙的“除了妻儿以外改变一切”的口号,现在都快变成世界名言了,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往往是“以不变应万变”,更有甚者是“其他一切都可以不变,唯有‘老婆’可以变”。日本明治维新总结成功的三要素是:资金、设备和精神,而精神占了绝对的比例,所以说,中国最需要进口的东西是精神,
石油大王但是精神是难以进口的,它需要组织的内生。精神实际上来源于清晰的目标,中国企业的精神软骨症实际反映了中国企业缺乏清晰真实的国际目标。中国企业应该认真学习韩国企业的拼杀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