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压液化天然气在储藏和运输的过程中都会有蒸发气体,因此需要进行BOG的处理以降低损耗和减少污染,而BOG再冷凝工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LNG储藏和运输的安全与效益。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分别综述了从LNG船中和LNG接收站中BOG再冷凝工艺的优化,在LNG船中,可以用LNG储罐出来的低温bog预冷压缩后的bog,降低其二次进入冷凝器的温度,而在LNG接收站中,降低压缩机的压缩比是节能的关键。关键词:液化天然气;储存条件;再冷凝;压缩机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高热值和低污染等优点,常压状态下的液化状态天然气(即LNG)是天然气有利于储运的一种存在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LNG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LNG在储藏和运输的过程中都会有蒸发气体,因此在储运过程中必然伴随着BOG的处理,为了减少BOG放空所造成的损失,在LNG储运过程中,应利用BOG再冷凝工艺,其工艺的优劣将直接影响LNG储运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对提升LNG储运中BOG再冷凝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
1 LNG船中BOG再冷凝工艺
1.1 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除6座已投产的大型LNG接收站具有完善的BOG再冷凝处理措施,已投产的1000多座LNG卫星站及LNG汽车加注站中约有一半不具备BOG处理的各种条件,因此他们在接卸和运作过程中必须向大气排放约1%-2%的天然气(这种现象在国产LNG用户中更为突出),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污染了大气。
有文献研究从有效能损耗方面对LNG船中蒸发气体BOG的再冷凝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换热器(占系统总有效能损失的24%)和制冷循环压缩机(占系统总有效能损失的55%)是造成有效能损失的关键位置,因此如果考虑节能就应该首先从这两个设备入手。再深入剖析,蒸发气体BOG进入冷凝换热器时如果具有较高的温度会使制冷剂不但要冷凝BOG,还需要为它的冷却降温提供冷量,这就不可避免的增大制冷剂用量,因此,提升LNG储运中BOG再冷凝工艺的焦点就在于降低BOG进再冷凝器的温度。
1.2 工艺优化
根据LNG蒸发气体BOG的特点和储运实际情况对BOG进行预冷,详细的讲就是利用储存罐
中的低温状态的BOG来对压缩后的BOG气体进行预冷,使其再次进入冷凝器时的温度降低,在该思路基础上,通过电脑模拟软件功能对压缩机的参数进行优化设置,达到工艺优化的目的。有文献报道,在相同条件下,经过计算机参数优化后的冷凝系统节能性提高20%以上,效果明显。
2 LNG接收站中BOG再冷凝工艺优化
2.1 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大中型LNG接收站中,BOG处理方式一般是再冷凝结法,也即将BOG通过BOG压缩机与LNG通过潜液泵送入再冷凝器中混合(通常为0.7Mpa);在再冷凝中的LNG压力为0.7Mpalinian。处于过冷状态,可以使蒸发气(BOG)再冷凝为LNG;“混合”LNG经高压泵后气化外输;再冷凝法,可以充分利用冷能,以节省能耗;再冷凝法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有经常性外输气化LNG可利用,否则BOG只能排空或烧掉。这种传统操作工艺以液位的控制为逻辑控制系统,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很难实现节能目标,有的文献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控制系统的思路是以压力作为控制条件,也就是说将再冷凝器的压力作为控制参数进行控制,将压缩机出口的压力释放,这样不但增加了控制的流畅性,也可以为后期进一步的系统优化提供条件。
2.2 工艺优化
在以上问题分析基础上对LNG输入量、压缩机出口压力等冷凝工艺进行优化。有文献研究对物料比受压缩机压缩比和蒸发气体BOG温度两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节能的关键是降低压缩机的压缩比,也就是说降低蒸发气体BOG进入压缩机时的温度是节能的关键,其在文献研究中通过计算表面了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压缩机出口压力可以从优化前的1.1MPa降低到0.6MPa,压缩机节能30%以上,与此同时,优化后的工艺操作条件有更高的弹性,可以适应LNG接收站输气负荷的波动特点。
3 总结
小型加注站BOG处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气槽(资源气)卸车时经常为0.5-0.6MPa(温度约-135℃),二是很多卫星站、加注站不具备适宜的接卸设备;三是接卸操作不规范;四是接卸过程中时有放空和卸不净的现象发生(一般损失200-300kg/车次);五是运营过程中当储罐压力≥0.65MPa时将直接向大气排放BOG,这不仅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对环保产生恶劣的影响。本文分别综述了从LNG船中和LNG接收站中BOG再冷凝工艺的优化,在LNG接收站中,降低压缩机的压缩比是节能的关键。
根据LNG储运中BOG再冷凝工艺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还需要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对LNG船中再冷凝工艺的控制系统进行开发和研究,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对热交换设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使热交换效果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新领.LNG汽车加气站蒸发气体(BOG)产生量过大原因分析及对策[J].城市燃气,2013(08):15-18.
[2]王婷,王勃,郝颖珺等.LNG汽车加气站BOG气体回收工艺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04):574-575.
[3]冯伯媛,冯雪源,曲平等.LNG与CNG汽车加气合建站中BOG的回收[J].煤气与热力,2013(11):13-14.
[4]王卫琳,赖建波,林权等.船舶LNG加气站建设方案及技术研究[J].煤气与热力,2013(05):47-53.
[5]高黎敏.LNG加气站联合卸车工艺设计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13(10):41-42.
[6]陈柯,李念.LNG加气站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11):216-216.
[7]饶映明,罗贤成,胡正新等.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发展趋势[J].煤气与热力,2012(10):55-57.
[8]陈叔平,谢高峰,李秋英等.LNG、L-CNG、CNG加气站的比较[J].煤气与热力,2007(07):27-30.
作者介绍:武晓丽(1981-),女,河南商丘人,工程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