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很强的小说比较文学从混杂性书写身份认同
——以《女勇士》和《从左至右:私小说》为例
文/许颖易
摘要:同为美国亚裔文学的代表,汤亭亭和水村美苗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混杂性书写的元素,汤亭亭的《女勇士》采用了双重叙述者、现实与虚构,以及现在与过去交替等混杂性书写手法,通过对根文化的再解释来接纳“美籍华人”这一身份。水村美苗则是在主动接纳了根文化后,为抵抗西方的文化侵略而采用了双语混杂式写作,使得作品具有了不可译性,并以此确立了民族身份。
关键词:混杂性;根文化;身份认同;移民写作
长久以来,以“大熔炉”(Melting pot)著称的美国一直都在广泛的接纳大批移民,与此相应,美国文学也因多民族作家的参与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化多样性和异质性。同时,无论是美国的纯文学还是大众文学也都在反向推动着移民体的融合和分化,正如学者沃纳•索勒斯所说,“文学、印刷文化、特别是报纸和杂志,对于现代种族体的形成和认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报纸指引方向,让读者‘民族化’和‘种族化’;报纸创造了民族的统一、同时也促成了种族间的区别。”①以亚裔文学为例,移民作家创作的东方人体往往被“亚洲人”这一统一性指称笼罩,面临国籍与身份的困惑。关于这一问题,汤亭亭和水村美苗分别在作品《女勇士》和《从左至右:私小说》中进行了探讨,并展现了不同的忧思。
一、《女勇士》中的混杂性
在《女勇士》中,汤亭亭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构建了家庭内和家庭外这两个空间。在家庭内,母亲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这个空间的故事主要包括母亲讲述的在华亲戚、自身经历以及“我”幼年时的成长故事,汤亭亭将这些内容与中国古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及一系列臆想进行融合,就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尖锐问题进行探讨,这两种空间内的故事又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混杂性叙述模式。
具体而言,第一篇《无名女子》呈现的是双重叙述者共同构建一个故事。整个故事混杂了这几部分:母亲的讲述、“我”的臆想、“我”的评论以及“我”由姑姑的故事联想到自身的经历而展开的叙述,汤亭亭通过对故事的再构建和再解释实现了自我对家乡留守女性的观照,当移民二代的“我”从西方教育中获取了认可,确立了自尊后,当“我”在反思在华人社的童年生活经历时,姑姑的故事使“我”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即被东方传统且保守的教礼信条束缚的苦闷。因此,汤亭亭安排处于现代时空中的“我”站在西方女性的角度进行反思,表现了与华人传统思维模式的分裂,通过臆想来探索事件背后的种种可能,为以“我”和姑姑为代表的弱势的女性体赋予一种新的命运。母亲的叙述和“我”的增补性叙述混合,达到了时空交错,东西碰撞的效果。
小说《白虎山学道》则呈现了现实和虚构混杂的叙述模式。汤亭亭在小说开头指出,受传说、小时候看的电影以及花木兰的故事影响,“我”将花木兰和岳飞的故事进行了融合,构筑了一个以“我”为主角的英雄
故事。现实中的“我”因华人的的落后观念而饱受折磨,学业上的成绩也无法使“我”获得认可,在被迫融入西方社会后,却又遭遇了白人的种族歧视,因此开始渴望在臆想中模仿花木兰和岳飞,替父从军,展现价值,铲除一切不平等。“我”以这两个经典历史人物为原点,一方面试图倒退回东方文化中,寻庇护和与西方的对立,一方面又因东方文化的片段式输入而诞生出微弱的民族归属感。小说中带有奇幻和荒诞彩的臆想则完美弥合了“我”的现实处境,通过这种现实与虚构的混杂,汤亭亭描摹了美籍华人女性在东西两个社会中无处安身,茕茕孑立的精神状况。
最后,小说《西宫门外》和《羌笛野曲》呈现的则是现在与过去的混杂。《西宫门外》讲述了被抛弃的小姨来美国寻夫的故事,清代末年时,分别有西太后慈禧和东太后慈安两位太后,也有民间传说认为皇后住在东宫,妃子则住在西宫,《羌笛野曲》则回忆了“我”年少时面对西方人不敢大声说话的挣扎心理,这一题目也指代了蔡琰被掳至匈奴后语言不通,无法发声的故事。这两篇小说的标题都呈现了抽象式和诗意化的倾向,汤亭亭将当代华人的遭遇与历史传说联系了起来,却没有做深入阐释。无论是女子寻夫还是孩童自闭,都不是只发生在华人体中的特定事件,但这种现在与过去的混杂却使得今日和昨日之间产生了映照,此类事件也变成了有迹可循的、带有历史脉络的继承。因此这种带有强烈主观偏好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汤亭亭对传统文化的反刍和再解释,是基于对华人体的臆想而诞生的。
二、《私小说》中的混杂性
《私小说》是水村美苗对自己在西方社会的生活经历的一次披露,尽管带有虚构彩,但小说中作为移民一代的“我”的心理境况仍具有研究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私小说》采用了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从左至右进行书写,是一部双语小说。这种书写方式打破了日本文坛的既定写作模式,其写作语言的混杂性背后也一定的深意。
具体而言,《私小说》中在涉及以下部分时使用了英语:记录日记;一闪而过的念头;脑海中响起的英文歌谣;西方社会所特有的事物;与奈苗的通话;以及口语式表达。这种混杂性书写一方面有助于还原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以“私小说”为书名,旨在强调内容的私密性、生活化、个人化,而诸如‘unplug’(把电话线拔掉了)、‘Big Mac’(巨无霸)之类简洁地道的表达无疑为“我”的海外生活经历增添了可信度。
99
100
另一方面,关于小说中的英文运用,水村美苗在另一本著作《语言在英语时代的衰落》(The Fall of Language in the Age of English)中也做了相关论述。在网络的助推下,在诺贝尔文学奖等重量级奖项的支撑下,英语正逐渐占据语言世界的主导地位,以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品如果不被翻译成英文就无法在西方社会传播,而那些在语言上和主题上具有翻译难度的作品则被排除在外,长此以往,这些民族语言将会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内。对此,水村美苗在书中提出了不对称关系(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这个概念,即日本文坛正同时处于全球性时代(Universal Time)(西化)和特定时代(Particular Time)(民族化),如今,西方的作品在日本被成功译介,而日本的民族文学在西方却并没有被大范围接受,因此,以水村美苗为代表的文人们开始思考起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并培养了文化自觉。
为此,水村美苗在《私小说》中采用了双语混合的写作方式,意图遏制这种基于翻译行为的文化霸权。小说中在电话交谈等口语化的段落采用英文书写,在叙述主要情节,进行思辨,畅谈文学作品时则采用了日文,进行严肃书写。这两种语言的区分式应用折射出了作者的个人选择,即认为英文等同于快餐文
化,而日语作为古老的民族语言则可以承载哀思,《私小说》也因此具有了不可译性,这种双语的混杂帮助水村美苗确立了文化自信,也是其对世界文学这一学科内英语语言呈现出文化霸权倾向的一种思考。
三、两位作者确立身份的不同过程
同样都因多种文化并置的生存状态而备受困扰,汤亭亭和水村美苗在确立个体身份时却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过程。
作为移民二代,汤亭亭对根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母亲讲述的各类故事,以及华人体特有的生活方式,《女勇士》中频频出现了这样的细节:村里人带着面具发动袭击;母亲逼迫“我们”吃鸡血做的布丁……从听到看,汤亭亭并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文化的传递,祖国无法使她产生归属感,东方文化也因此呈现出光怪陆离,难以捉摸的姿态。正如其本人所说:“作为华裔美国人,当你们希望了解在你们身上还有哪些中国特征时,你们怎样把童年、贫困、愚蠢、一个家庭、用故事教育你们成长的母亲等等特殊性与中国的事物间区分开?什么是中国传统?什么是电影故事?”②《女勇士》中呈现的对东方元素的误读,对传统典故的误用以及对中国传统习俗的过度解读都源于这种区分。
一方面,汤亭亭以带有想象彩的方式重新认识华人根文化,另一方面,汤亭亭也解构了华人社所构筑的神秘性,使得“美籍华人”这一称谓与“我”产生了一定的勾连,对根文化的感知将写作和身份认知这两
种行为串联在了一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与此相反,水村美苗12岁时才来到美国,属于移民一代,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已帮助她初步建立了对身份的认知。《私小说》中对于根文化的接受引导着“我”对国籍、人种问题展开探索,西方的生活经历则模糊了“我”
对“祖国”这一概念的感知,“在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日本人的血液与我是日本人这个事实之间只存在着一种比蛛网之丝还薄弱无助又变化莫测的联系,随时随地都可能断开。”③为巩固民族认同感,水村美苗以阅读经典为起点,一边检视西方文化,一边在英日文化的碰撞下产生了对英语语言的霸权地位、日语语言的特异性等问题的思考。并因此认识到,在西方语境中,日语经典文学所反映的物哀、幽玄之美因其异质性而屈居主流之外,有人种族裔的特异性也正逐渐被抹杀,英语在语言文学世界的权重之增加无疑推进了这种趋势。为此,水村美苗在创作《私小说》时采用了双语混杂书写,以抵抗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霸权,并逐渐确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自我。对于水村美苗来说,根文化是能够帮助隐入西方社会中的“我”脱颖而出的护身符,是促成混杂性写作和身份探索的动因。
四、结语
无论是汤亭亭还是水村美苗最初都是从家庭或社这类小空间中来获取民族身份的最初印象的,作为移民一代的父母们对旧时生活的延续为子女创造了一种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祖国镜像,受此驱动,汤亭
亭以带有主观彩的混杂性书写记录了她充满迷雾的童年时代,而小说中解构东方文化中神秘主义的混杂性书写行为又帮助其对根文化进行了再接受和再解释,最终实现了与“美籍华人”这一身份的勾连。
水村美苗则是通过追逐日渐淡化的祖国印象来抵御西方化的入侵,对根文化的接纳与认可使得其认识到西方文化霸权亟需遏制,她以混杂性书写为手段,获得了民族自信,确立了身份特异性。
尽管混杂性书写在这两位移民作家追逐身份的过程中扮演的角不同,但都凸显了移民个体在融入西方社会失败后所诞生的民族性,正是这种或弱或强的民族性促使两位作者开始追逐具体的身份,因此,混杂性书写或许可以被看做是移民作家体进行跨文化书写、确立完整自我的一种新表现形式。
注释:
①卢瑟•S•利德基:《美国特性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②汤亭亭:《女勇士》,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③水村美苗:《从左至右:私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苏晖."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人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的嬗变——以《望岩》和《莫娜在希望之乡》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16,6:53-60.
[2]泽川.何谓东宫、西宫[J].文史月刊,2013:73-73.[3]Asako Nakai.Hybridity and Contemporary Japanese-language Literature[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Arts & Sciences ,2005.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