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  爱玛  性格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绚烂的文学经典,被后世人们誉为“全球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部小说的副题目为“外省风俗”,可以说作者运用精炼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景画卷。作为19世纪法国重要的一位作家,福楼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作家产了重大影响。他继承了巴尔扎克描写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
背景,写了很多发生在七月王朝时期和第二帝国时期外省和巴黎的生活,力图通过作品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他认为人对自由、爱情、幸福的渴望都是无法满足的,资产阶级社会虽有一定发展,但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新时代的人物或者平庸无能,或者充斥卑劣龌龊的欲望。在《包法利夫人》的创作中,他将人物爱玛的性格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刻画,显得客观而又真实。小说通过展现女主人公爱玛逐渐走向灭亡的深渊并悲情离世的情节,侧面揭示了当时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女主角爱玛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与认识价值。
  《包法利夫人》创作的社会背景
19世纪30年代,正值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在“七月革命”之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统治权,让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形态产生转变,众的思想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随之产生变化,过去崇尚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走向现实主义,利用冷静严肃的态度来反映客观事实,披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福楼拜谴责浪漫主义文学,认为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很大危险,会产生堕落的现象与陷入痛苦的深渊。小说中女主角爱玛就由于受到浪漫主义的危害,最终走向死亡。虽然爱玛是一个为
了追求完美理想的先行者,用其特有的气质与无畏精神来对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宣战,但是周围都是压抑的环境,让她在禁锢中最终失去了挣扎的气力。
虽然一直福楼拜拒绝承认自己是现实主义作家,但是他实质上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其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基于大量资料并分析创作而成的。他在开始创作这部小说之前也查阅了诸多材料,并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中花费了四年时间创作而成。包法利的形象是根据在福楼拜父亲医院中实习的护士欧解为原型塑造而成的,而爱玛的形象就是以他的妻子为原型。为了表现出爱玛服毒自尽的真实性,福楼拜亲口吞下。为了不让小说中爱玛的财政管理问题方面出错,福楼拜亲自去律师咨询,让每个人物形象都确保逼真形象。
小说中的女主角爱玛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小时候由于受到传统宗教教育与浪漫主义派别文学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奢靡的生活习惯与喜爱幻想的性格。在长大之后,她与普通的包法利医生结婚,这为后来她的悲剧生活埋下了伏笔。爱玛的悲剧人生主要归结于她幻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导致她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准自己的位置。过分的幻想与自我膨胀,盲目去追寻不切实际的美好爱情,导致她走向毁灭,而这种悲剧正是当时黑暗腐朽社会造成的,并与她自身性格密切相关。
  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与“爱玛”的矛盾
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她在故事中有两个称呼,“包法利夫人”与“爱玛”。在欧洲国家中,女人婚后随丈夫改姓是先人留下的传统习俗,爱玛也不例外。当她与包法利医生结婚后,人们就叫她“包法利夫人”了。但是这两种称呼代表了两种角,当一个女人扮演两种角之后就会产生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冲突也造就了爱玛十分复杂矛盾的性格,也就是刘再复先生曾经说过的“二重组合型”性格,即对立型性格,指的是人物内心性格具有十分明显的矛盾性。
1)身为女儿的爱玛与身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角
在很小的时候,爱玛被父亲送进了修道院,在那里有超脱世俗的《圣经》,带有浪漫主义彩的书籍等。“修女们在训诫过程中,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与永恒的婚姻等概念来进行比较,希望在她的内心深处呼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另外,还有一些拥有浪漫故事的岁数大些的姑娘在修道院中进出。这些梦想的种子在爱玛内心生根发芽,她产生了丰富的想
象,试图去勾勒出自己的梦想。“爱玛的气质属于多愁善感类型的,并非艺术鉴赏类型的,她追求的是感情,而不是客观景物。”然而幻想终归是空虚的幻想,爱玛逐渐对修道院的乏味生活感到厌烦,严格的制度与她渴望自由的性格十分不符,所以父亲将其接回了家。
女主角很强的小说
每个人都会成长的,在结婚之后,爱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也因此不得不面对许多现实,成为人妻、人母。福楼拜描写包法利夫人成为母亲的片段是这样的,“爱玛最初惊异万分,接着巴不得盼着赶快分娩,以好好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依然是爱玛的角处于上风,这时候她又开始幻想了;成为母亲的感觉是什么样呢?她希望自己生个儿子,可以替自己出口气,作为“女人呢,经常受到限制,缺乏活力,由人们摆布……”因此,爱玛在幻想中对孩子有母爱的潜意识。然而现实生活是需要实际物质的,不只是需要感情,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丈夫不能按照她的意思去买一个吊式的儿童摇篮与婴儿帽,所以,爱玛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因为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实现。这一时刻,她只想做回爱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爱玛是具有母爱的,但是内心总是有幻想在作祟,而这种幻想一旦不能够实现,那么肯定是“爱玛”这个角获胜。
2)身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与身为情人的爱玛角
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感情是最能够直接体现出爱玛与包法利夫人角矛盾的。刚走出修道院的爱玛渴望感受浪漫的爱情,而结婚只不过出于她对新生活的热烈期盼,或者是由于有这么个男人存在而激起内心的刺激。她认为自己获得了难以企及的爱情,直到后来才质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但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并不能扭转成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因为教堂中神圣的婚礼用另一个称谓给她未来的命运定位,这一刻,爱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