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说改编电影《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刘彩迎
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8
        《伊豆的舞女》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坛地位的重要作品,是其早期创作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1]并先后六次被搬上荧幕,在电影声光、视觉、服装、蒙太奇等多种表现手法下,《伊豆的舞女》的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动饱满,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再现了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本文分析的影片是1974由西河克己执导由三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电影,这部片子的编剧改编由若杉光夫操刀完成。本文试图运用电影鉴赏的方法,分析影片中三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角形象,从其行为特征、语言表达等方面揭示《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代文坛巨匠独特的表现手法。[2]
        一、 女性主义电影赏析的基本方法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更是日本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带着日本独有的风情与特质,走向世界。而他所构建的文学王国更是感动着无数读者。可以
说,构成川端文学王国的两个支柱是女性和爱情。有学者评论说川端康成虽然是男性作家,可是他最擅长刻画的却是女性形象。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女性主义电影的风格,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作为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借助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思维模式,采用不同的审视角度和读解方法,揭露其深层意识形态中的反女性本质,使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性别角定型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电影创作也应和着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而形成高峰。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主要是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作品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来分析电影作品。其基本立场是:性别是生理的,社会性别是文化的和历史的,社会性别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为此我们结合女性电影赏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电影中的女性角进行分析。
        二、 人物形象分析
        (一)纯洁、善良的舞女
        阿熏,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舞娘,到处遭人歧视,受人白眼。有时候表演,还可能受到客人的轻薄与侮辱。但是社会最阴暗的环境分毫没有减损她身上最美好的品性,她美
丽,善良,纯洁无暇,甚至可以说是不谙世事。这是一种天然的,未经雕琢的璞玉之美,纤尘不染。川端康成在小说中的原文中开篇就这样写道:踊り子は十七くらいに見えた、わたしには分からない古風の不思議な形に大きく髪を結っていた。それが卵形の凛凛しい顔を非常に小さく見せながらも、美しく調和していた。髪を豊かに誇張して描いた、稗史的な女の絵姿のような感じだった[3]开篇就描写了熏子的详细的体貌特征,而电影也借鉴了这种开门见山的思想,开篇伊始就展示了本片的女性主角形象:由14岁的三口百惠扮演的舞女跳舞的场景,舞女穿着鲜红的和服,头上留着一个大大的发髻,展示了一个面容清秀纯洁而且富有古典气息的日本美少女形象,这也是三口百惠的第一次银幕之旅,当时14岁的三口百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原著中清纯善良舞女的不二人选,值得一提的是三口百惠最后也和影片的男主角结为夫妇。尽管这部片子是在1974年拍摄的,电影在精致的拍摄手法和摄影技巧让我们无法忽视其艺术质量,电影运用了大量的横向镜头,通过对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生动的舞女形象。当川岛急急忙忙地赶上了为了避雨而在茶馆休息的舞女时,舞女见到川岛的反映非常的有趣,看到川岛木讷的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舞女马上让出了自己的坐垫,并将坐垫翻过来说道:请坐,这一系列动作都充分展示了舞女友善的性格特点。例如在川岛达到了汤野的小旅馆时,阿妈同意了川岛在旅馆休息的请求,这时候舞女
马上说到:我去帮客人准备洗脚水。表现出了舞女对川岛的热情和好感,也说明舞女的天真烂漫和开朗的性格,但是紧接着舞女端茶的时候,这个时候给了一个特写镜头,舞女颤抖着手将茶打翻了,将舞女的腼腆以及对川岛朦胧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动作和语言表达的场景还有很多,总体而言,舞女的形象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有着一个少女天真烂漫的特点,另一方面从舞女成熟懂事、乐于助人等情节也体现了其成熟的一面,从对电影中舞女情节的解读和分析来看,舞女是一个文雅、恭顺、清纯、活泼可爱而且又童心未泯的少女形象,她的身份职业让她显得低贱,但是心灵却没有被肮脏的艺妓生活所玷污,依然高尚和美好。[4]
        (二)冷静、理智的阿妈
        阿妈是一位年近四十的成熟女人,是舞女哥哥的岳母。在她的眼中,作为巡回艺妓的舞女和旧制高中的川岛根本不是一类人,舞女地位低贱,而读书人却是受人尊敬的,我们从电影中阿妈大量的语言描写也能看出,阿妈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在她的心里,人与人之前阶级地位之间的差距是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例如在川岛邀请店里的舞女一起喝茶的时候,阿妈非常迅速地答道:你还是不要打扰川岛先生学习了,赶快回来吧。阿妈以川岛的
学习为理由,断然拒绝了川岛的请求,通过这个场景不仅体现了阿妈的阶级思想,也展现了阿妈对于舞女的严格管教,也在暗示舞女的性格特点和阿妈的严格管教是离不开的。当电力的老板出钱对舞女提出无理的要求时,阿妈回答:大爷,我想你是弄错了。我的孩子是卖艺不卖身的。尽管卖艺十分的辛苦,但是阿妈却能够抵挡金钱的诱惑,不为所动,表现出了一个长辈的冷静和理智,也体现出了其正直和善良的本性,以及对舞女的关心。[5]当川岛准备回东京的前夜,本想邀请舞女出来玩,但是受到了阿妈的断然决绝。阿妈非常清楚川岛和舞女心生暧昧,但是深知当时的社会环境,两个人之间是不存在可能的,阿妈看似冷漠,但是其实是非常理性的。
        (三)热情、世故的婆婆
        尽管老婆婆只是出现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但是婆婆这个女性角的刻画却为本片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从婆婆对待舞女的态度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下,舞女的生活环境,老婆婆这个人物角让人印象深刻。当川岛为了避雨来到婆婆的小茶馆的时候,婆婆表现出了极度的热情,说道:哎哟,欢迎欢迎啊,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居然能够迎来一位读书人,来来来,里面暖和点,进去歇歇吧。从婆婆的表情和夸张的语言表达,我们能够
看出来婆婆是个热情的人,在川岛离开的时候,婆婆居然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夸张的描写都将这个热情的婆婆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当婆婆接待舞女的时候,却明显的换了另一种态度,好像变龙一样,婆婆冷漠的对艺人说:谁又知道这些艺妓在哪儿歇脚呢,大概是哪有客人就会到哪儿去吧,谁叫他们是艺妓呢。婆婆的表情和语言都非常轻蔑,表现出其世故的一面,通过婆婆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人对艺妓的态度。[6]
        三、 舞女的形象的深度解析
        我们分析了影片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舞女、阿妈和婆婆,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生活在日本最底层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代女性,其中对于舞女的镜头最多,为此我们以舞女角的深度解读,从电影分析的角度反观一代文学巨匠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特点。
        首先舞女的出身卑微但是却有着自己的生活向往,本片无论是从人物选角还是情节设定都旨在为我们塑造一个纯真的少女形象,她的出身是卑微的,作为一个巡回艺妓可以说是生活在日本的最下层社会中,在她不断的成长中,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和艰苦,而且她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飘摇不定,这也注定了舞女内心世界其实
是孤独的,没有归宿感的,但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漂泊感和自卑感反而促进了其精神世界的崛起,让她的生命显得坚强和果敢,在舞女的内心世界中有着一种始终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是舞女的情感设定,它具有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典型的性格特征,对于其情感的描写也能够展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在爱情到来的时候,舞女其实是非常的珍惜这份情感的,但是对于自己卑贱的出身而言,爱情对于她来说真的是太奢侈了,她无力改变,只能默默地守护这一份苦涩,这种情感的表达在电影中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三口百惠精湛的演技也为我们展示了小说中舞女的内心挣扎,给予读者和观众强大的心理冲击力。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舞女的表现是令人尊敬的。舞女表现出了为之奋斗和努力的精神,在她的思想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爱情的权利,因此她才会在爱情面前表现的非常的真诚,即使面对黑暗和腐朽的社会而无力抗争,但是这种抗争对于舞女形象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系列的铺垫下,这种无力的抵抗,进一步的塑造了舞女这个女性角的高大,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鲜明的特,也展示了川端康成对于女性角的赞美之情。最后是舞女的传统美,作为一名巡回艺妓,舞女本应该是开放的,但是在那样的情境下,舞女对川岛表现出来的确实一种含蓄的朦胧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描写也是其人物表现手法的最大特点。表面上,舞女对于川岛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是在其内在的思想上却又表现得十分含蓄和
内敛,也并没有展示中对于爱情的强烈的欲望,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女性角的塑造让读者眼前一亮,也就是即使是在那样一个职业的包裹下,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个含蓄魅力的日本传统女性,这样的描写特是带有一定的矛盾性的,就像熏香一样逐渐的铺展和呈现开来,更加的让我们对于这个女性形象心驰神往,那种余数换休的形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极大的加深了其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7]
        女主角很强的小说结语
        我们分析了电影中三个女性角的形象,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解读每一个角的语言和行为特征,并以舞女的刻画为例探索了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写的独特魅力。三个女性形象各有特,舞女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却从没有自暴自弃,而且有着对生活独特的向往。阿妈作为一家之长,一生奔波劳累,到是却果敢、理智。婆婆虽然佳品,却也在积极地待人处事。故事好写,但是真正的文本反应成影视语言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电影中角的分析,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川端康成笔下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田静.对《伊豆的舞女》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解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7-2846.
        [2]单友良.苦涩的魅力——谈《伊豆舞女》的意蕴构建[J].电影评介,19881):19.
        [3]陈中复.细节的艺术魅力——略谈《伊豆舞女》阿薰的心理刻画[J].电影评介,19885):14-15.
        [4]翟斯丹.浅析叶渭渠译本《伊豆的舞女》的翻译特[D].长春:吉林大学,2012.
        [5]蔡鸣雁.爱的延伸[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6]代超.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小说女性形象塑造中的悖论[J].青年文学家,201120):4-5.
        [7]李静波.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探微[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