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词的语义流变导致了一种特殊且重要的语言变体的产生。它的特殊性在于语义流变呈循环发展态势,而且语义流变的过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了诸多的社会和地域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观、审美观和价值观。
标签:先生 循环性 语义流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词汇的变化尤为显著,大量的新词层出不穷,于是词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从传统词汇学角度看,新词其实就是那些被增添了新意义的旧词。也就是说,在其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词可以通过扩展、缩小、升格和降格等方式派生出新的语义。语义学称这种词汇的语义变化为语义流变。比如,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稀饭”指“喜欢”的意思。在“超级女生”中出现的“玉米”“盒饭”“凉粉”等词语,在发生语义流变后,它们分别成了“超级女生”李宇春、何洁和张靓颖歌迷的代名词。在这里它们多采用谐音的方式,即“玉米”是“宇迷”的意思;“盒饭”是“何fans”的意思;“凉粉”是“靓fans”的意思。其实,词语的语义流变是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而“先生”一词的语义流变则是词语语义流变特殊性和复杂性的代表。
据文献记载“先生”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先生,首生也”,这是其字面义。
先秦两汉的作品《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谓父兄。”
《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讌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姚宏注:“先生,长老,先已以生者也。”
《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见。”郑玄注:“先生,致仕者也。”
《史记·三代世表补》:“张夫子问褚先生。”司马贞索引:“褚先生名少孙。”此为褚少孙自称先生。
《文选·皇甫谥〈三都赋〉》:“玄晏先生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李善注:“谥自序曰:‘始志乎学而自号玄晏先生’……先生,学人之通称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如何?’”此“先生”指以相面、卜卦等为职业的人。李宇春的现任丈夫是谁
《列女传·楚于陵妻》:“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这里的“先生”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由此可见,“先生”一词最初的运用十分广泛,多是指有一定身份职业的男人,既可自称,又可称人,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却少有这样的称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先生”一词的语义也发生了巨大的流变。在古代那个“三纲五常”的封建时代,女人几乎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男人是处于最上层的,无论是在一个国家或是小的生活圈子里,状况莫不如此。所以“先生”一词的出现是社会一个典型的缩影,它折射出了在那个时代里男人极高的社会地位,也凸显了那时人们价值观念的偏离。
随着时代的流逝和社会的前进,人们的认知观、价值观和文化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先生”一词的用法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比如:《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上海,都是称先生的。”“先生”一词不再仅仅是对男人的专称,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却蕴涵着一种贬义的彩。除此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生”一词的语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如:清李渔《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
里人民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各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互相推举,负责文书和对外交涉。”
后来,到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一词的语义发生了戏剧性的回转。在那个年代,工农兵主宰着社会,是社会的主流,而“先生”则被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被人们视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组成部分,一度成了人们鄙视的对象。因此,“先生”一词便成了蔑称秽语,等同于詈辞。于是“师傅”代替了“先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先生”又有了新的、客观的认识。于是“先生”一词摆脱了往日的阴影,重新被当作尊称来使用。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喜欢用“先生”来表示一种特别的尊敬。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先生”的语义变化是一种特殊的语义流变,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先生”一词的语义呈循环性发展。当然这种语义流变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诸多的社会因素导致的。也就是说,“先生”一词的循环性语义流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既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便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要社会在变化,“先生”一词的语义就有可能出现无休止的循环性流变。
社会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流变是社会因素作用下的语言发展。从历时角度分析语言的历
时发展和共时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言语社区阶级分布特征。这就意味着阶层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语义和语言的使用出现差异。“先生”一词的语义流变因阶层不同而存在差异就是很好的佐证。比如,不同阶层的人对“先生”一词的语义理解就不尽相同,因而他们对“先生”所持的态度也不一样。一般知识分子对“先生”的称谓是比较乐意接受的,而对一个老农民而言,他会感觉有些不大习惯,甚至会认为是一种侮辱、嘲讽。
语言的变化是从个体逐步向整个体扩展的,语言的一个创新形式也是从一个中心向毗邻地区扩展的。在循环性的语义流变过程中,“先生”一词突破了原先比较单一的语义局限,以其核心意义为中心而向其周边呈放射性扩展。于是,出现了形形的“先生”,而“先生”一词的形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丰富的变化。我们常看到“先生”一词和其它语言成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构成了一些新的、更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
(1)姓+先生:张先生
(2)辈分+先生:老先生
(3)职业+先生:算命先生
(4)地域+先生:北京先生
(5)姓名+先生:王力先生
(6)家族+先生:李老先生
(7)人际关系+先生:邻居先生
这些形态结构的变化蕴涵着人们对“先生”一词所持的复杂态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先生”有着多方位和深层次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先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既然“先生”一词经历了如此循环往复的语义流变过程,那么该如何来判断“先生”的特定语义呢?我们认为可根据交际的时间、对象、语音和语调等方面来决定。如:“欧洲足球先生,法国队的普拉蒂尼在匈牙利的比赛中飞身抢球。”(《解放日报》1986年6月12日)在这则新闻报道中,”先生”被冠上了“足球”这一职业头衔,于是作者的交际时间、报道的语境和交际对象决定了“先生”一词无丝毫的贬义,而是对普拉蒂尼的一种称赞。
词汇是语言最敏感的因子,最能捕捉和反映社会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先生”的态度正在、并且必将进一步发生变化。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折射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先生”一词的循环性语义流变便是最好的佐证。通过“先生”一词循环性的语义流变,人们不仅可看到社会的变迁和人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到人的心理走向,认知观、审美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罗竹凤.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吕杰 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 4640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