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作品文/李战民 
三十多年前,我在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时,一位陕西师大的教授在为我们上辅导课时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像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潭,什么时候看都有新意。”当时还没有感觉到鲁迅作品的这种魅力,但随着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觉得这位教授的话说得太精辟了。鲁迅先生留下的大量作品,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里被淹没,而是更加耐读,更见深邃。在进入花甲之年后,我又开始重读鲁迅了。
重读鲁迅,就是想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深刻的鲁迅。于是就买了一套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榜《鲁迅经典全集》编委会编辑的4卷本《鲁迅经典全集》。
在茶余饭后读起来,既感到熟悉,也感到陌生。熟悉的是过去读过的作品重读,不但很亲切,也更有韵味;陌生的是没有读过的作品初读,在新鲜中,让我更加全面地知道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真实的鲁迅。
从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到1936年鲁迅逝世,在短短18年的时间内,鲁迅先生创作、翻译、整理、编纂的全部作品,累计多达1500万字,其勤奋程度、创作之丰,都是一般人所不及的。还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不少鲁迅的名言。他说:“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他还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些话让我受用了大半辈子。至今仍然是我的座右铭,怎能让我不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读呢?
这套《鲁迅经典全集》第一卷是小说全集,完整囊括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大经典小说集,还在附录中收集了鲁迅自述:我怎么做起了小说。鲁迅的第一篇,也是唯一的文言文小说《怀旧》。在这些作品中,我之前读过十几篇,仅占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呐喊》中,而《故事新编》中的8篇作品,则是一篇也没有看过,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鲁迅小说的主要成就,也多集中在《呐喊》之中。这是鲁迅在1918年至1922年之间完成的。其中开卷之作《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15号出版的四卷五期的《新青年》上,是鲁迅生活上极为重要的关键节点和标志。他写白话文自此始,他用“鲁迅”作笔名也自此始。仿佛源泉开了闸,自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一发而不可遏的时代。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评述道:“从此,新文化运动便有了最猛勇的战士,最妥实的保护人,中国国民也有了最严
◆  鲁迅先生
厉的监督,青年则有了不妥协、不退缩的榜样,而新文艺上开了初期的最光彩的花。这重要不止在鲁迅,而且在中国!”
《狂人日记》可以说是向封建文化声讨的一个最有力量的檄文。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这部小说集中的《阿Q正传》《社戏》《故乡》《风波》《药》《孔乙己》《一件小事》等,都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曾不止一次的反复阅读过。
比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社会对阿Q是那么的残酷、冰冷,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生时如彼,死后亦如此。但鲁迅却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像这样值得同情的社会底层人物还有《孔乙己》里的孔乙己,《药》里的华老栓,《故乡》里的老年闰土以及《祝福》里的祥林嫂等。
以前在读鲁迅小说时,觉得这些人物好像都是生活在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与我们自己无关。如今再读猛然发现,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仍然在我们现实生活存在着,包括自己在内,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可能是《药》里麻木不仁的一众看客,一身穷酸而又放不下架子的孔乙己,《离婚》里的七大人,《风波》里的九斤老太。也有可能是《肥皂》里的假道学四铭,《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或者是
以精神胜利法而自慰的阿Q等。这不但是鲁迅小说深刻性、社会性、批判性的力量所在,也是人们看重鲁迅作品的重要原因。
《故事新编》里的8篇小说,是在中国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呈现的又全是暗讽时事与人性的现代故事。因是初读,充满了新鲜感。觉得与现在人们创作的《大话西游》等有异曲同工之妙,风格荒诞、语言幽默,既有戏说,也有穿越,虽说不上有多么巨大的艺术价值,但起码也是一种创新,其借鉴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卷是鲁迅散文全集。完整囊括了鲁迅传世佳作《朝花夕拾》《野草》原版文章35篇,首次精选了60首新旧体诗及6篇怀人散文。这里的作品以前读的不多,除《范爱农》《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记念刘和珍君》等篇章外,大多数都没有读过。特别是鲁迅的新旧体诗,虽然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夫”等名句都出自鲁迅的诗中,但具体出于哪首诗,连篇名也说不上来。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曾将《社戏》《故乡》《一件小事》等几篇鲁迅小说当作散文作品而读了。尤其是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了《一件小事》后,在写作文时就经常引用“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
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远,须仰视才见。”来形容广大劳动人民众虽渺小却伟大的精神。并且借用“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有时反而更分明,叫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作为文章的结尾,至今还在延用。
鲁迅散文中,我最喜爱的是他记事怀人的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在这些篇章中,不论是记事,还是写人,以情感人,从细节、小事的描写中见真情,而且在写法上常用欲扬先贬的手法。对长妈妈的描写,生得黄胖而矮,还爱在背地里说人长短,总之,是很令人讨厌的。但他知道“哥儿”喜欢《山海经》,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劲,在哥儿可能都忘了的时候,给他买回来了。还有对范爱农的描写,一开始也是不大待见这个人物的。但读后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过目不忘。
而鲁迅最看重的却是散文诗集《野草》,曾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他在《题辞》中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笔下的野草,说的就是我们芸芸众生。虽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却顽强,只要有块土地,便想尽一切办法而谋取生存。而这也是他歌颂的对象。在《野草》中,充满了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迷茫与疑惧,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他在《希望》中说“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说落地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立论》中,“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就是社会现实,可见说真话是多么的不容易。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横眉冷对千夫指出自当然,这本集子中也收录了鲁迅的旧体诗和新诗。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开拓者,旧体诗功底深厚,警句迭出,广为流传。但新体诗不敢恭维,放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但在今天读来,有的可能都不好列入诗的范畴了。
鲁迅一生写得最多的就是杂感,尽管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是很乐意让人称为杂感家。这本杂文集
是从他的16本杂文著作、700多篇杂文中精选出101篇,被誉为百年来中国最辛辣、最风趣、最深刻的杂文名篇。翻开本卷,让人在畅快淋漓的阅读享受中,读懂千百年来从未改变的人性,也从而提升对社会的洞察力。
鲁迅杂感写得好已是定论,杂感集的名称也很有意思。他在《坟》的题记中说:“无意间翻阅到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文章,初见时几乎怀疑这是我做的么?虽然如此,还是想将这存留下来。名字虽然叫做《坟》,却也希望可以博得各人的真心愉快的一笑,并能够暂时躺在书摊上的书堆里,只要这样,我就
非常满足了。那满足,盖不下于取得富家千金。”将坟与富家小联系在一起,这个联想,怕也只有鲁迅先生能想到。
收在此集中的《我之节烈观》《论雷峰塔的倒掉》《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等,都是读过多次的名篇,再读仍然振聋发聩。
《华盖集》则源于华盖运,此运对于和尚来说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对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说:“我今年开手作杂感时,就一再碰钉子,于是整理这一年的杂感,干脆便取名《华盖集》”。《而已集》就更让人愤慨了,他在《题辞》中写道:“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这是多么的无奈啊,也是多么辛辣的讽刺。还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每本杂感集的名字都大有深意。可见鲁迅先生在编辑出版时的用心良苦。
鲁迅杂文风格多样,形式各异,有的很辛辣,有的很沉痛,有的很干脆,有的很幽默。其最大的特是立意高远,含义深邃,这也可能是许多人觉得难懂的主要原因。而且在他的文章中警句迭出,像“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在《拿来主义》中他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些话语,什么时候读,都有新的感悟和启迪作用。难怪辅导老师要用“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潭”来形容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见此言不虚。
正如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中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尤其是鲁迅留下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被各种不同肤的人们反复读着,足见其不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众所周知,周海婴是鲁迅与许广平唯一的儿子,出生于1929年,当时鲁迅已经48岁,中年得子,又是独生子,可想而知,鲁迅对周海婴自然是十分喜爱。从鲁迅的《家书集》中也不难看出鲁迅的爱子情。
其实鲁迅不仅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兄长。在第四卷《家书集》中,既有鲁迅写给妻子许广平的,也有写给母亲鲁瑞的,还有写给弟弟周作人的。而在写给母亲和妻子的信中,自从有了儿子后,几乎在每封信中,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周海婴,可见其作为父亲的慈爱之心。
此前,我读过他写给许广平的《两地书》。由于是几十年前读的,内容基本上都记不起来了。这次重读让我对鲁迅有了新的认知,除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成就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也在
用心经营自己的爱情、亲情、手足情,而且用情至深,令人动容。在书信中甚至有些琐碎、啰嗦和唠叨,而且事无巨细,几乎什么事情都要报告。尤其是在致母亲的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本卷是从鲁迅1400余封书信中精选出来的,共有145封。但从时间上仍能看出,鲁迅的家书也是写得很勤的,往往是上封刚写完,还没有送到邮局,就又开始写下封信了。从中不但让我们了解了鲁迅与家人沟通的方式,也走进了他最隐秘、最柔情、最丰盈的内心世界。
由于现代科技的作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写家信了。我以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鲁迅这种时刻保持与家人联系,关心爱护母亲、妻子、儿子、弟弟的情怀,则是需要我们永远学习的。
这就是鲁迅,他虽然已经去世了八十多年,但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