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29):沧海桑田——释“桑”
汉字探微
(129)
沧海桑田——释“桑”
朱英贵
沧海就是大海,桑田就是农田,“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大海变成农田,或者农田变成大海,借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那么,桑田为什么就是农田呢?因为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主要的两种农产品就是供给吃的食物与供给穿的织物,而高等级织物的原料则来源于蚕桑,为养蚕织锦而种植桑树之田即为桑田。可见“桑”在古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所谓“东方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就是“桑”。这一篇就来说说“桑”字。
一、“桑”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桑”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的“桑”字构形大同小异,有的参差不齐,有的左右对称,但都是在突出一棵树的上部枝叶,桑树是枝叶茂密的树,而甲骨文的字形恰好能够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桑树的这一自身特。金文未见“桑”字,上图的战国文字是秦系简牍文字,其构形理据也与甲骨文一致,只不过它是用笔写的,风格上与契刻的甲骨文略有差异,另外它的字形有的上部的枝叶跟下部的树体(木)发生了分离,这就为它的小篆形体发生讹变构成了上下部符号分离的条件。
“桑”字的小篆字形发生了讹变,使得独体字上下部的象形符号发生分离,将桑枝桑叶的构形讹变为三个侧面手形,而将下部独立成一个“木”字,使得独体象形字的“桑”演变成了合体会意字。有人说这是表示以手采摘桑叶,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然而这种说法值得怀疑。怀疑的理由至少有三:
一是按照常理,甲骨文字形如果是表示采摘的意思,那么手指应该是向下朝向树中心的,比如“采”字的构字理据就是如此,而“桑”字的三只手的方向都同时朝外。
二是要表示采摘之义用一只手就够了,何必要用三只手。
三是“桑”字是个名词,构字理据中没有动作含义,不可能选用动作构形来造字。
至于“桑”字在古代文献中偶尔有采桑的动词含义,例如《汉书·元后传》:“春幸茧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一句中的“桑”,那是在使用过程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现象,并非是“桑”字构字理据中的应有之义,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一种引申义,而绝非“桑”字初文的造字本义。
依据上述三点理由,拙论认为,这貌似三只手形的符号,只能是原来的桑叶形象在文字使用过程中由于发生了方向讹变而导致的。
“桑”字的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就演变为上“叒”下“木”的结构了这就是现代汉字的“桑”字,它应该是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样一来,如果按现代字形来分析,“桑”字便由初文(甲骨文字形)的独体象形字变成了“从木从叒”的合体会意字了。“叒”读作ruò,据说是古代神话中日初升时所登神木,这其实跟“桑”没有什么意义上的联系,因此,若回归初文的构字理据,还是把“桑”字看作是独体象形字为宜。
《说文解字》卷六叒部:“桑,蠶所食葉木。从叒、木。”
许慎所解的大致意思是:“桑”,就是一种可供蚕食用叶子的树木。它的字形采用“叒”和“木”两
个构件会合成意。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加的补充解释是:“桑不入木部而傳於叒者。所貴者也。”
《说文》对于“桑”字的解义“蚕所食叶木”,没有将其解为以手采摘桑叶的动词义,这是正确的。然而,许慎与段玉裁的解释都是本于“桑”字的小篆字形,因为他们都没有见过甲骨文字形,故都特别重视“叒”这个构件,并且专门将“叒”设立为一部的部首,真如段氏所言“所貴者也”。
然而毕竟许段的解说不符合“桑”字的原始构字理据,因此,我们还是要说,“桑”的造字本义不是以手采摘桑叶的动词义,而是叶子可以养蚕的一种落叶乔木这种名词义。
二、“桑”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桑”的造字本义为一种树木名,是指叶子可以养蚕的一种落叶乔木——桑树。例如:“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诗·郑风·将仲子》)再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麦苗含穟桑生椹,共向田头乐社神。”(唐·韩愈《赛神》诗)
由此可引申为指称桑叶。例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卫风·氓》)再如:“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荀子·赋》)又如:“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古乐府《陌上桑》)含有然的成语
也可指蚕桑之事。例如:“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汉·王符《潜夫论·浮侈》)再如:“微臣惟当布陛下惟新之泽,守国家承平之规,劝以耕桑,使无怠惰而已。”(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又如:“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
还可以将名词“桑”活用为动词,表示采桑的意思。例如:“春幸茧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
《汉书·元后传》)颜师古注:“桑,采桑也。”再如:“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吕氏春秋》)又如:“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四)
根据上面对“桑”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桑”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桑”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桑”字的成语为数不少,桑叶可以用来养蚕织布,吃桑椹能够养生滋补,桑树皮坚韧可以制造好的纸,所以古人在屋子前后总会种些桑树,因此桑梓就成了家乡的代名词。“桑”字的文化含义在相关成语中主要有桑树、桑田、桑木、桑林、桑间(古地名)等多种含义,下面分别举例。
其一,“桑”字在成语中表示桑树含义的,例如:
恭敬桑梓——恭敬:尊敬,热爱;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比喻故乡。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之。”
鸡犬桑麻——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语见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
暮景桑榆——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时光。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源自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南朝·梁·萧统《文选·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时。”
盘石桑苞——盘石:大石;桑苞,即苞桑,根深柢固的桑树。比喻安稳牢固。源自《易·否》:“系于苞桑。”孔颖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桑之为物,其根众也,众则牢固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