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求新,担当责任
作者:朱铁力
来源:《家庭文化》2015年第09期
作者:朱铁力
来源:《家庭文化》2015年第09期
画家简介:
毕冠良,1964年6月出生,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文化部艺术考级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山水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山水画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原《求是》杂志社《红旗画刊》栏目主持、撰稿人。
近些年来,中国画的教学培训如雨后春笋呈现出蓬勃之势,清华美院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一处重镇,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特别是学院开展高研班以来为美术教育者提供一块更广阔、更深入地培养创作型人才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创作经验得以交流,创新思维得以验证。
毕冠良是一位重视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画家,自成立“山水良苑——毕冠良艺术工作室”以来,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总结,摸索出了一种从共性到个性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2014年被聘为清华美院中国书画名家专项课题研修班导师以来,他在这片沃土上孜孜不倦,精心耕耘,在他周围汇集的是一富有艺术朝气并把中国画当做陪伴自己终生修为的画家和“准画家”们。
毕冠良首先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曾先后研修于中国画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画院等院校,他对中国的水墨研究和创作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他身上有传承的根底、学院科班的造型水平和杜大凯、龙瑞等名师口传心授的扎实技法,这些经历是他“艺之路”到“师之道”的坚实基础。教学中他主张“继古承今”与“基本功、创作力”朱铁并举,强调传统功底与时代气息的结合,以学术教育思维为正途引导学生。这意味着学员要用功扎实、不求早誉、勤于思考,这正是培养当代绘画人才之路。
艺无止境,学海无涯。毕冠良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下的大环境中,绘画创作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要采取集体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便于专业的基础训练和人文素质熏陶,在观摩和交流中可以尽快的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学术认知和品味提升,开阔艺术视野和思维角度,使学生走上一条符合中国画发展规律的学术之路。毫不夸张地说,毕冠良把学生看作是自己艺术生命的延续。在教学中,他引导学生们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精神,哪怕学生们显现一点点的苗头,他都极力鼓励这种创新精神。相反,他要求学生们要保持创作的严谨性,可以追求真性情的艺术抒发,反对那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闭门造车所谓的“创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