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简介
◎王一刚
《儒林外史》是一部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自《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不朽巨著问世之后,在知识分子及市民阶层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小说铺陈历史,演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成为明清两代普遍的文化现象,小说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但后世作品,除了几部能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并驾齐驱外,
大多数在反映社会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画上
没有太令人满意的成就。直到清代康乾时,才
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
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儒林外史》把
锋芒指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
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
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作者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
素、幽默、本的语言,写科举的腐
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这种写法,对清晚期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讽刺鞭挞了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儒林外史》的主旋律。文中的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备受冷眼,老丈人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盘缠,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老丈人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叫范进抱老母鸡上集市换了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得知消息竟然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一巴掌打醒了他。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夫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高八斗,品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地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变龙”的性格特征。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
两代人,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吴敬梓
在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
于不善于打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无度的浪子生活。1729年
(雍正七年),他应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
到侮辱。后愤懑(mèn)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
生。1736年(乾隆元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
京廷试,但他以病重为由推辞了,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
试。直到晚年时期,他还时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这样的
王一 博
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吴敬
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
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
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