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韧性城市规划的路径探索
摘要:韧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主动适应并不断增强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对能力的策略措施,可以有效减小灾难风险。从安全防灾到韧性建设,防灾减灾已经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研究韧性城市的内涵定义出发,梳理理论与实践,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从转变防灾减灾规划理念,完善安全韧性城市理论框架,从而探索多元融合的韧性城市路径等多个方面,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韧性城市规划的探索,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安全韧性城市;路径探索
引言
韩雪的家庭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人口结构的变化,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人类面临各种复杂而严峻的自然灾害和事故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有效应对灾害风险成为城市乃至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而韧性城市建设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韧性建设既是一种应对和管理灾害风险的策略措施,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做出积极回应的必要手
段。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韧性城市规划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整治体系现代化内在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关具体指导文件都将韧性城市基本建设作为规划编制的一个具体内容,我们一起进一步思索如何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安全韧性体系。
一、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韧性城市的内涵与定义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像弹簧一样,在面临风险和灾害时,能够运用自身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或者减弱灾害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城市更具可持续性。由于城市本身的多系统复杂性,城市需要提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相比过去的传统防灾理念,韧性城市侧重研究各类灾害的综合影响。2014年,“国土空间韧性建设”第一次在“十三五”规划中被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人文、韧性城市。韧性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规划体系上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从离散到整合、“自下而上”的韧性城市规划理念,作为城市防灾规划方面的新理念,其有效地提升城市抵御灾难的能力,加强了对灾害的适应性及效率性。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目前由以“增量”为主向以“存量”和“质量”为主转变,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中心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在这种背景下,实施韧性城市对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战
略显得尤为重要。从规划目标来看,城市韧性建设主要针对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能力提升;从主要内容来看,韧性建设旨在提升全社会对各类事故灾害及意外事件发生时所造成损害的抵御能力;从实施机制上来讲,韧性规划是一种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开展的工作。
二、深化韧性城市的层级和类型研究
韧性城市涵盖经济、社会、制度和各类基础设施等多层面的具体内容,需要融合各主管部门共同协作,侧重加强各部门间的密切联系和协同合作。规划内容在国土空间“五级三类”不同层面的规划中全方位涉及。总体规划层面侧重上位规划,内容包括各类灾害防治的措施管理,确定韧性城市的总体布局,布局城市空间结构,适当进行空间留白机制,划定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并且可以随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详细规划层面侧重社区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保障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设施的建设需求,详细规划包括各类重大基础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生命线系统、物资储备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各层面防灾减灾规划中,不仅要落实上位规划的相关要求,其主要内容也要衔接详细规划要与相关专项规划,做到一张图,空间层面的具体布局把握功能结构和城市安全的底线要求。同时融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规划理念,守好城市安全防护底线。
三、探索多维融合的韧性实践路径
3.1功能布局的融合
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城市不断经受疫情风险的考验,公共卫生安全、地震等灾害风险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面对不可预测的多种形式的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传统思维下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以被动为主,很难给予有效的灾害应对。以平战结合为规划理念,平面设施布局主要依据避难场所布置,避难场所结合学校、体育场馆、地下停车场和其他地下重要公共设施,并将医院、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等重要防护目标布局在地下空间,将消防设施、人防设施临近固定避难场所设置,同时建立地上地下的应急疏散系统,使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等各项系统实现立体叠加,实现功能布局的竖向融合。
3.2社区空间单元的融合
空间层面的防灾减灾规划,自下而上分别由微观到宏观,包括三个层级,分别是社区层面——片区层面——城市层面,每个层级之间成网,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城市综合
安全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城市用地布局,结合防灾单元与社区生活圈,各类设施在社区空间单元落实,构成防灾单元和社区单元一体的韧性安全生活圈,同时也落实了上位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划要求。韧性社区单元是现今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微观层面的韧性规划也作为,社区单元划分实现防灾设施网格化管理,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主动有效建立起社区单元层面的应对措施,将灾害的影响降低。韧性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加强居民的参与性变得尤为重要,只有社区居民具有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打造韧性社区,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应加强增强防灾减灾相关培训和安全教育,形成“自下而上”的应对体系,成为构建韧性城市的核心支撑。
3.3城市智慧韧性平台的融合
依托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防智慧化管理转变为注重风险管控的思路,对规划管理全过程全周期管理。融合“智慧管理”和“韧性治理”模式,结合韧性城市空间和智慧城市网络,共同构建韧性城市大脑,搭建安全韧性的智慧管理平台,融合日常管理和灾情应急管理等功能,有效识别城市重点风险点,加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交通走廊、高层建筑等风险区域的动态实时监控。
3.4相关专项规划指标管控的融合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要求和编制防灾减灾专项规划还未结合,且还未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与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指标结合的规划体系,因此,如何落实上位总体规划,将专项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有效结合,成为落实各类韧性防灾设施的关键举措。基于指标体系的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如何评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需要分析韧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韧性指标体系构建包括指导性指标和控制性指标两类,在指标确定中需要统筹考虑各类灾害的特性,关注冗余度、多元化、能动性、敏捷性等韧性属性,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线通道、应急避难设施、救援物资储备等方面。完善城市动态体检评估和指标管控要求,将安全韧性指标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接,纳入城市控制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当中,对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编制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需要结合安全韧性的新理念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结合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在探索中进步,韧性城市的实施路径还需不断的探索,安全韧性体系和韧性管理等方面内容还需不断完善,转变编制理念和
思路,将制度、指标相融合,自下而上将总体规划宏观层面的防灾要求逐级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微观层面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韧性城市体系,将成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魏国杰,穆战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初论[J].华东科技(综合), 2021,000(004):P.1-1.
[2]戴慎志.我国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防灾规划编制模式探讨—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9(1):91-98.
[3]许婵,文天祚,刘思瑶.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20(4):106-120.
[4]夏陈红.城市综合防灾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8:12.
[5]韩雪原,赵庆楠.多维融合导向的韧性提升策略—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防灾规划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9,(8):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