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
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要唤醒漠不关心者的意识,不可能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除了吃喝玩之外,对学习什么的似乎一概不感兴趣,贪玩懒惰,成绩一塌糊涂,浑浑噩噩度过一天又一天。
事实上,这些人中,真正对所有学科都不感兴趣的只是极个别,这些学生总分可以不高,甚至很低,但是,他的个别学科却还可以,这说明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学记》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不少学生喜欢这科老师,往往是这科老师走进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和这些学生心灵相通、产生共鸣。喜欢这科老师,就喜欢他的所教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科产生了兴趣,自然就能提升这科成绩。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一些学生很长时间对什么都未表现出特殊兴趣,如果学校不展开教师之间赢得学生思想和心灵的竞争,学生中许多人就永远也显露不出对任何课程的兴趣”。
《论语.魏灵公》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
事情,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个人认为,在教学中,这个准备工作就是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明晰为什么学习?为了什么而学习!也就是首先端正学习态度,然后才有动力持续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潜力、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民主平等对话,取得学生对老师的完全信任,这就赢得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就能提高这科成绩,打开一面突围缺口,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力量攻克其他学科,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学生有一门喜爱的课程,你就不必为他的其他各门课程不都是五分而担心”。
二十多年前,我的班级有这样一名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成绩也不太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和他数次坦诚对话,彻底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他的脸上露出了罕见笑容,特喜欢我的政治学科,从政治科目打开缺口,各科成绩一路走高,后来考上广西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现在是大学政治系教授。
我们要反思的是,接手一个班级,首要的并不是急于讲授课程,更不是面对差生苦口婆心地劝导、训斥乃至伤感生气,而是要首先走进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还是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做结语:“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
程最有趣味......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也深切的知道读书的用处,但始终以没时间为借口没有真正的去读,幸好这个学期在镇中心中学统一安排下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每读一个建议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中说道,“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一一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
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在我们教学中大家都深有体会,
成绩越好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甚至都不用老师去讲,而知识储备越少的同学学习越吃力,甚至怎么也学不会,这就导致班级内学生到了高年级两级分化严重。因此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
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而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至少也是大部分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去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呢?
读完“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后,我对以往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一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感觉我以后的教育教学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要在课上和课下落实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等要求。大部分老师也都是在按照这些要求去寻求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策略。读了这段话,让我觉得我们从一开始对学生都是一个尺度,备课设计的是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同样的情境活动,同样的课后作业,就连平时测验也是同一张试卷。久
而久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老师从一开始备课环节,就要把诸多情况都得考虑进去,不是单一按照理想化的设计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设计,而非面向全体学生。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