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电子信息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但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理想就业难、企业面临引进合适人才难的问题。这主要源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缺位。借鉴互联网信息化和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高校应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企业、行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使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完美对接。
关键词:电子信息;人才;培养
1当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本地情况,开展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企业作为吉安当地的优势产业之一,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本地电子企业进行合作,改进了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模式,学校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电子信息人才。目前,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合作。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特、企业所需人才要求、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与企业共同去做好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前签好就业协议。校企双方一起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的实施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借助校企的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形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接受了产学结合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即可上岗,同时更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1.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我国提出了现代学徒制。它是一种在校企深度融合下,对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企业师傅和教师会共同来对学生进行技能等传授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学校引进的企业师傅实际操作演示与指导下,切实学到了企业岗位实际的工作技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校时就获得了很多打磨技能的机会,强化职业技能,等到真正毕业走向企业岗位时能够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就上手”的自然衔接。当企业全程加入我们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时,可切实保证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且更符合企业所需。
1.3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职业院校受教育的学生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后,然后要再真实进入企业岗位接受实习实践的一种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的顶岗实习与普通实训有很大不同,前者是企业直接参与到了生产过程中来。
目前,国内高职学校实施比较多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等模式。它们都很重视校企间的合作,学习与生产要相融合,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培养都非常看重,学生能达到毕业即直接上岗的水平。
电子信息类专业然而,一方面一个专业有多个方向,一个班的学生也有多种情况。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是上面模式所缺乏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提高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是上面模式所缺乏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在国家推动下正式开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的试点。
2新时期电子信息类工程人才培养路径
2.1突破学科专业壁垒,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其工程领域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与工程问题相关联的社会问题也愈显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重专业知识深度、轻基础知识广度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工程观的建立,极易造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突出问题。只有突破单一的学科边界限制,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有可能得到优秀的解决方案。人才培养需要从严格的专业分隔向跨界交叉转变,从强调知识习得与认知能力训练向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思维转变,从关注学科知识是否得以系统性传授向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既要保证宽厚的基础,又要有丰富的选择内容,以便学生根据所选专业方向,按照工程技术要求构建专业知识体系。重庆大学工科试验班(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14个专业,一年级统一培养计划,突破专业壁垒,统一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工程师职业素养等工程文化课程,为工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学校设置专业平台课程,学生从工科试验班进入专业学习后,可跨学院选课,拓宽技术视野。
2.2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牢固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开阔的新技术视野。课程体系应保持电子信息理论经典知识与完整逻辑体系,确保厚实的科学教育基础,面向产业发展
的需求,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快、应用广的特点,强化核心课程学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保持核心基础理论课程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跟踪行业发展,与企业合作开发前沿技术课程,贴近工程需求,深化协同育人。重庆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梳理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图谱演变规律,基于科学与工程协同发展的理念,兼顾学科体系的完整和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确立了课程体系架构。针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快、综合性强、应用领域广的特点,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产业需求的适应度,按照工程需要组织教学内容,突出设计理念、方案论证和学科交叉、强化工程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把工程综合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2.3 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展,两者相互结合是在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箱配置测试仪器的实验方法将大部分实践内容模式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工程应用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性思维,所以要采用新型的实验思路、方法和设备,用启发式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通过以下方式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首先,改进实验内容.通过实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前,要利用雨课堂将知识点讲解融入配套工程实验课程中,面向工程应用优化设计实验内容和场景。例如:引入数字和模拟系统相结合的定位测距实验,通过适当提高设计难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引入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电路实验,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其次,开展课后实验拓展活动.实验项目是实验拓展的纽带,要求学生用ADS完成模块级电路搭建,并在雨课堂中完成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视频的上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路原理和组成结构,该部分实验结果同样可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最后,注重课下学习和辅导,实验教师应主动调整教学目标和步骤,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动态平衡。
3结语
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接行业需求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因时而新的教学内容,形成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跨学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我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必将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快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肖媛媛.电子信息工程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6):30-31.
[2]卞月根.基于实践的创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0(36):180-181.
[3]屈毅,张卫婷.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11):71+73.
[4]张月霞.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1):149-152.
项目名称:新时代背景下跨学科复合型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项目编号:GJB1422612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