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颜的词汇,如黑、白、红、黄、绿、蓝等。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人们无论在情感上还是视觉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颜做出反应。不同的民族对颜的看法和认识趋于一致,人们对颜和颜词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地理位置、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对各种颜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不尽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就使得中西方民族在颜词的具体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以为例,分析其在英汉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探寻其文化历史根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其对英语学习及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1](p.4)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民族文化的反映。颜是一种自然现象,附着在各种事物中,使得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充满了各种各样绚丽彩。人们对各种颜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历史、思维、民族心理、宗教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各种颜所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
因此,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颜词。同样地,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使得中西方人们对表示颜的方法和用词不尽相同,对同一颜的理解和使用也有所不同。可以说,汉英颜词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此,本篇文章将分别通过对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揭示其内涵意义中积淀的民族文化彩。
一、颜词的分类
Berlin Key通过对世界上的一百多种语言进行研究后认为:一种文化对颜词的命名并非随意的行为。这一结论是在对有关语言中的基本颜词进行系统研究后得出的:
基本颜词必须是单语素词,如“red”而不是双语素词或多语素词如“light red” “blood red”
基本颜词和其它颜词之间不存在种属关系,它不包含在其它颜词之中。
基本颜词不能是那种仅能限定少数名词的词,如:“blond”只能修饰“hair”和其它少数几个词,因此不是基本颜词。
基本颜词必须是常用词,如:“saffron”不是常用词,因此不是基本颜词
根据BerlinKey的观点,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颜词都涵盖在11个基本颜词中。这11种基本颜词是blackwhiteredyellowgreen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 gr
ey,它们组成一个等级系统。这一等级系统如下:[2][p.74-75]
 
black                yellow                  purple
red        brown      green        pink
white                blue                    orange       
 
另外,中国传统有阴阳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与其相对应的五种颜为青赤黄白黑
从以上可以看出,红与黄都是基本颜词,并且是古代中国人所偏好的颜。红属于冷调与暖调之间,而黄是黑的外延属于暖调。但红与黄在许多民族不仅是基本颜词,而且还有许多联想意义。
二、红与“Red”
(一) 英汉词汇的基本联想意义
    所谓联想意义是指语言符号唤起的联想以及它所暗示的概念和印象[3](p.228)中国是个崇红、轻黑、忌白的国家。内敛、含蓄的汉民族之所以喜欢张扬的红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的生活,加速了先民对火的认识,
培养了他们对红的亲近感。由此可见,汉民族对红的喜好历史久远,常让中国人联想到幸福、吉祥、兴旺、喜庆、热烈等等。
在英语国家,“red”也有象征喜庆、高兴、幸福,如a red--letter day重要的日子、值得纪念的日子[15世纪起,假日、节日和(基督教)圣徒节 saints' days)在日历上均用红字标明。因此, a red-letter day 颜的意义就引申为此意;] paint the town red(痛饮、大肆庆祝)来源于美国,其转义为节日里张灯结彩、粉刷一新、灯红洒绿、狂欢一场;roll out the red carpet(热烈欢迎,问候致敬)本习语源自《圣经》接待国宾或贵宾时,常铺红地毯迎接,以示隆重。但“red”的引申义在英语中贬多褒少,“red”常使西方人联想到残忍、灾难、气愤、潜在的危险、战争、死亡等。[4](p.183-185)
 
(二)“red”的文化对比
在拉多(R.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他指出:每一文化中构成模式的定型行为都有它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它们构成文化对比分析的三个层次,但三者并不孤立地存在。这里分布不仅指词语可能出现的环境,而且指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这样,
文化对比可以通过形式、意义和分布三者的关系进行:、同一意义,不同形式;、同一形式,不同意义;、同一形式,同一意义,不同分布。以下我们将主要讨论前两种关系在英汉词汇对比中的体现[5](p.306)
1、同一意义,不同形式即内涵意义相同,指示意义不同
这里指的是英汉语中用不同的颜词表达同样的意思。如红茶英语用“black(黑) tea”红糖英语用“brown(褐)sugar ”。同样是为何在中西方表达各异呢?细分析一下,其实它们看似矛盾并不矛盾。中国人称红茶,主要是从其茶水颜的角度看,而西方人用“black tea”是从其茶叶颜的角度看。同样的,中国人称红糖是因其加水泡出来的颜类似,而英语中用“brown sugar”是从糖的颜的角度来看的。由此可见,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人们视角上的差异引起的。所谓视角是指观察问题的角度“Angle means position, point of view, approach”[6](p.17)而引起视角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民族在地理、思维、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引起的。因中西民族各种文化差异因素而引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a red cent—铜币、black and blue —青一块紫一块、brown bread——黑面包、 blue films —黄电影、the green eyed —红眼的、a drowned rat—落汤鸡、talk horse—吹牛、black eye——发青的眼眶、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7](p.101)
2、同一形式,不同意义即指示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同的字面意义,但由于受到两种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影响,两个民族对同一种物品的联想意义就会有所不同,其内涵意义也就相应的不同。                                             
从英汉的基本联想意义,可以看出虽然红在人们视觉上都是一种自然的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红在英汉语中所指的内涵意义却截然相反。在中国一般指代喜庆、幸福、快乐,如过新年时,门上贴红对联;结婚时,新娘穿大红的衣服、盖红盖头、贴大红喜字,被称为红喜事;长辈给新婚夫妇送红包;恭喜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叫红娘;新生婴儿时要煮红鸡蛋等。而在英语中“red”贬多褒少,如“red light district”()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委婉语,用以指城市中从事情活动的场所。据考证这种说法是美国堪萨斯州西南部城市道奇城(Dodge City)最先使用的,也是该城中最先让情场所张挂红灯,大概是作为一种标志;red-tape意指繁琐手续,官僚作风,此习语原指旧时英国政府机关用以捆扎方文的红带,用红带捆扎公文的作法始于17世纪的英格兰,以后逐渐在美国广为流传。19世纪在司法部门,政府机关中,法官和官员们大都习惯用红带扎公文,办事拖拖拉拉,例行公事,手续繁杂,不讲实效。人们对此作风和习气甚为反感,久而久之就引申为此意;[8] (p.5
54—555)  catch sb red-handed意为当场抓获,本习语原意指杀人犯手上的鲜血;red-neck形容美国南部的红脖子乡巴佬;印第安人被蔑称为 Red-Indian redskin ;共产主义者常被蔑称为“Red”(赤分子);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意为惹人生气,惹人恼火,其转义于在斗牛场上,斗牛士挥舞红布激怒公牛,公牛见到就怒不可遏,不顾一切向前冲。红布是惹它发怒的根源。因此,red rag常指使人或牛等发怒的东西[9](p.184—185)
同样为为什么在中西方所指的内涵意义却不同呢?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文化以华厦文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多元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发展,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赋予了颜词多层面的文化内涵,从以上中国人对的偏爱,我们可以看出,其缘由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传统文化到现在还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们的生活。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希腊古罗马文化及《圣经》,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英语“red”的词汇,也可以反映出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英汉所指内涵意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中西民族文化渊源差异引起的。东西方文化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渊
源的不同。”[10](p.5)可见,民族文化渊源的差异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民族之间在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化渊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三) 同一颜不同彩的表示法不同
汉语中的脸红表示可能是因为发怒,如:脸红脖子粗;也可能是因为害羞,如:脸涨得通红;或表示健康,如:满面红光等等。而英语也有用“red”来指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脸红,但不能只用一个“red”来形容。如“red as a beet”指的是因为热或尴尬而脸红;“see red”是因“angry or annoyed because of something which has been said or done.”[11](p.320)但如红润的脸颊rosy cheeks;由于愤怒、激动而脸红脖子粗”(flush with agitation);因发怒造成的脸涨得通红a face as red as turkey—cock)等等。[12](p.101)
 
三、(三) 同一颜不同彩的表示法不同
汉语中的脸红表示可能是因为发怒,如:脸红脖子粗;也可能是因为害羞,如:脸涨得通红;或表示健康,如:满面红光等等。而英语也有用“red”来指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脸红,但不能只用一个“red”来形容。如“red as a beet”指的是因为热或尴尬而脸红;“see red”是因“angr
y or annoyed because of something which has been said or done.”[11](p.320)但如红润的脸颊rosy cheeks;由于愤怒、激动而脸红脖子粗”(flush with agitation);因发怒造成的脸涨得通红a face as red as turkey—cock)等等。[12](p.101)
 
三、“yellow”
(一) 英汉中的基本联想意义及其源由
黄在光谱上位于绿和橙之间。在古代中国,黄象征着神圣、庄严、尊贵、吉祥等;黄颜是宗教人士、达官显贵直至皇帝所用的彩。为什么古代中国人会对如此厚爱呢?原因在于:黄是中华民族世代得以繁衍生息所仰赖的物质彩。先祖们创造的这个表意文字来源于即黄土地;“即太阳光。太阳普照地上呈黄,所以最早的黄颜就是养育中华民族的中原土地和给人类以热量和能量的阳光的颜。黄是黄金的颜。金,呈赤黄,是一种贵重的金属,后来用来充当货币。从此,黄金日显金贵,受到人们无限青睐。黄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彩。说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皮肤、黑眼睛。这一共同的外部特征对中华儿女来说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黄是中华民族古代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彩。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认为青、赤、黄
、白、黑五为正,其他颜如绿、紫、流黄属间。正和间的彩词分别派生出贵和贱、尊和卑、正统与非正统的象征意义。黄也是中国传统宗教所推崇的彩。在原始宗教中,中华民族把龙视为崇拜的图腾。在传说中,这一神灵之物,遍身鳞甲,是金黄的。基于这个原因在封建社会一直是人们所偏爱的颜。因此,黄颜有了神圣与祥和的象征意。[13](p.54—55)
但是,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帝制的覆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频繁,人们对皇帝的盲从心理逐渐消失,黄颜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心目中渐渐淡去,最终只作为一个普通的颜存在。甚至,在现代汉语中具有贬义彩,如黄电影、黄书刊、黄段子(淫秽笑语)等。这一义项主要源于美国英语,在美国一些淫秽、情的书刊常用发黄的纸类印刷,在传入中国后,其词义扩大,具有了情、淫秽、反动等含义。而英语中的“yellow”却没有此引申义。
在英语中“yellow”常使人们联想到胆怯、嫉妒、猜疑、卑鄙、欢迎等。《圣经》中,传说犹大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犹大总是身穿黄衣,故yellow在英文中有背叛、邪恶等联想意义。[14](p.112)
从英汉黄的基本联想意义及其源由,可以反映出人们的信仰及其宗教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
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西方民族在信仰、宗教文化上的差异也会使得人们在语言使用上和理解上存在差异。
(二) 指示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互缺
 词语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人们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实践。由于汉英文化是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表示同一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有时只在一种语言中负载有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文化意义是缺项。以下就以英汉中的词汇为例,来说明此现象。[15](p.70) & [16] (p.21—49)
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大量的专有名词。诸如:黄衣、黄衫、黄袍等,这些词语都是指古代服饰。然而,这一系列的服饰并不是普通人所能穿的衣服,它们只供特定的人物,如皇族、道士、贵人等穿的衣服;黄阁、黄门、黄堂日等,这些词都是指汉代服侍于皇帝左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黄纸指黄颜的纸张,这种纸用辛味、苦味之物熏染过,可以预防虫蛀,便于长久保存;黄榜指皇帝文告,也指殿试后朝廷发布的榜文;黄道吉日(lucky days),古人认为太阳绕地球运行,黄道便是想象中的太阳绕地球的轨道,后来借指天子所经行的道路。所谓吉日则指云辰(青龙、明堂、金匾、天德、玉堂、司命等吉神)值日的日子等。[17](p.53—54)然而,中国古代文化所赋予的这些丰富文化
内涵在西方文化里却是空缺的。同样的,英语中也有些关于“yellow”的内涵意义,在汉语中是缺项的。如:美国人用yellow ribbon(黄丝带)表示欢迎归来;yellowbelly(懦夫);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黄工会;yellow dog(卑鄙小人);yellow looks(尖酸多疑的神情);yellow with jealousy(嫉妒)。[18](p.425)
(三) 文化变异
文化有历史继承性,但文化又要发展,虽然在继承性中发展,终究是有变化的,发展就是变异。决定文化变异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内部作用(民族内部并不是单一的统一体,它有阶级对立,有地区差别,此外,还有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对立和差异双方力量的消长就会使文化发生变异),一个是外来影响。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文化是多元素综合的产物,因此外来影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下面将详细分析文化变异中外来影响的作用。
外来影响是通过两种文化的接触,一个民族吸收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使原有文化的内在平衡受到破坏,内部关系重新进行调整,形成新的民族文化统一体。这一点我们就以词汇在汉语中联想意义的变化来印证。[19](p.24—25)
在古代,汉语中象征神圣、高贵、权力等,而后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汉语中的象征意义由褒转贬,具有了情、淫秽、反动等含义。但在西方文化“yellow”并没有与之
相对应的联想意义,诸如,yellow press(黄报刊;低级报刊)并不是指关于情的书刊,而是指低级趣味的文字或耸人听闻的报道的报刊,它源于19世纪90年代两家纽约报纸“New York World”“New York Journal”为吸引读者和增加销量,竞相刊载低级趣味的文字、发表耸人听闻的报道。先是“New York World”主办人普利策于1895年推出了连环漫画“yellow Kid”《黄男孩》。漫画以黄印刷,使得“New York World”顿时销量大增;“New York Journal”的主办人赫斯特便想法把画连环漫画的画家拉过来。于是两家 报纸在连环漫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场竞争如此引人瞩目,人们把这种办报作风称为yellow journalism(黄办报作风)。随后,那种专门刊载低级趣味的文字或耸人听闻的报刊称为“yellow press”yellow pages则指的是黄页电话查号簿(美国根据不同领域,按字母顺序列出商业、服务单位或产品的电话簿,因而通常被印在黄的纸上而得名)。[20](p.723)而在汉语中黄书刊黄电影黄录像在英语中分别是“blue books”“blue films”“blue video”并不是使“yellow”这个词。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的象征意义在中国起了变化,而在西方却没有变化。可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是相互影响、融合的。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外来文化因素被接纳之后,会引起民族文化内部结构的重新调整。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民
族文化的事实,还要看到民族文化的变化和更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认识和使用颜的历史悠久,颜词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会导致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同,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给词汇赋予不同的联想意义及积淀大量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学习和理解英汉颜词时,不仅要掌握其表层语义信息的传递,也要重视其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通过不断的对比研究,认识和掌握汉英颜词不同的文化意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还对促进和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