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遗忘的废墟》教案
课题:不该遗忘的废墟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法: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英琦的生平、作品;
2、感受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感情,铭记历史,深刻反思;
3、体会和学习本文感情充沛、直抒胸臆、语言朴实无华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一段视频:纪录片《圆明园》。
不要忘记这片废墟,如果我们忘记了,就是遗忘了我们民族的历史,那将导致心灵的废墟、文化的废墟和精神的废墟。
二、作者简介
王英琦,女,1954年生,安徽寿县人。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1982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其中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并著有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等。她撰写的《书缘》刊登在《语文学习》1992年第3期,曾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八年级下册《随鸟走天涯》。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
三、课文初读,读准字音。
罄竹难书qìng义愤填膺yīng惊愕è料峭liàoqiào 凋零diāo líng葳蕤wēi ruí别墅shù玲珑剔透líng lóng tī tòu鼐nài砭骨biān gǔ一小撮zuǒ狞笑níng愤懑mèn剿杀jiǎo极目远眺tiào腓尼基féi  楔
形文字xiē
四、词语释义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鼐:大鼎。
料峭:略带寒意。多指春寒。苏轼《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五、课文分析
全文共28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圆明园被人们所遗忘。
作者以人们对天安门、大会堂、颐和园、天坛的赞誉,反衬圆明园被人们所遗忘。一热一冷,形成对比。
第二部分(3-8),写圆明园被帝国主义列强焚为焦土,而国人很少有人去过。
第一层(3-4),写自己在少年时代第一次知道了圆明园被帝国主义列强焚毁的历史,记忆深刻,感触很大,并由此表达了想去废墟看看的迫切愿望。
这里注意体会作者语言的鲜明的感情彩:“精心创造”“最豪华”“最珍贵”“最瑰丽”尽显圆明园的价值无比;“痛心疾首”“罄竹难书”“义愤填膺”则又把作者的强烈的痛惜和义愤之情表达出来了。
第二层(5-8)写作者打听废墟的遗址,借以说明当今年轻人已经忘记了那段备受屈辱的历史。
年轻姑娘“惊愕”的表情,“我”“震惊”“失望”的内心感受,“白发苍
苍”老人的形象,叙事写人笔墨俭省,情感抒发真切。圆明园被世人遗忘的事实,引起作者深深的忧虑。
第三部分(9-21)写圆明园现在的破败、过去的宏伟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焚掠。
眼前的圆明园:“高低不平的败瓦残垣零星散布着,烧焦的枯枝败叶依稀可见,雕塑殆尽,杂草葳蕤,一片惨不忍睹的肃杀悲凉凄景”。
未被烧毁前的圆明园:“宏伟美丽” “珍贵”。一写其兴建力度之大,二写其规模形制宏大精美,三写其珍贵,无与伦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写英、法联军劫掠烧毁圆明园,具体而详细。侵略者的体形象和个体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他们把园内凡是能背走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赶来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无法拿走搬运的,则任意破坏、践踏,以至棒击,必致粉碎而后快。”“每个侵略军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是体抢掠的画面;“一个叫赫里斯的英国军官,仅抢掠的金塔一座就价值二万二千多英镑。”这是个体典型例证。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的报道让我们对这段惨痛的历史确信无疑。男人塞进去是什么感觉
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受到了一切主持正义和爱护和平的人们的强烈的谴责。课文作者引用了雨果的言论,把英法联军称之为“强盗”,表现了英法侵略军烧掠行为的不得人心。
第四部分(22-24)谴责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文明的摧残。
作者神思邈远,联想丰富。由圆明园联想到了古代巴比伦文明,联想到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联想到古代希腊文明和古埃及的文明,联想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等。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类文明是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一点一点地发明创造的,人类为此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用“令人发指”来形容历史上一小撮人类文明的虐待狂的野蛮行为,憎恨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第24段,作者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作者感慨于腐朽的封建王朝没有能力保护我们古老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眼睁睁看着圆明园被侵略者劫掠焚毁,发黑的泥土,烧焦的瓦砾,侵略者兽性的狞笑,启示着我们,一定要强国自立。
第五部分(25-最后)希望人们从废墟中汲取历史教训。
六、写作特点
1、形象独特,主旨鲜明
2、感情充沛,发人深思
3、语言朴实,爱憎分明
第2课时小说阅读训练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
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 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
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
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⑾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考查梳理小说情节)
手忙脚乱烤红薯→ □□□□□□□→高声吆喝送红薯→□□□□□□□
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4分)(考查筛选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品析词语的妙用)
(1)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2)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5.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3分)(考查对小说的情节进行加工)
平头少年想:
答案及解析:
1.【答案】(2分)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和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故事情节的结构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就这道试题而言,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开端和高潮的答案:“手忙脚乱烤红薯”和“高声吆喝送红薯”。应充分利用这一提示,如法炮制,按其思路和格式对发展和结局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通读全文,根据已知答案的提示,我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画出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简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