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光辉
辽金元明时期是北京政治地位逐渐上升并最终确立为中华民族一统国家政治中心的时期,同时也是北京地区包括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C区域人口迁移是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系统深入地探讨这一时期区域人口地理迁移的过程、特点、规律及其原因,不仅对全面认识北京地区和北京城市人口规模的变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客观理解中华民族的融合历史,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以及北京话形成的时代等学术问题也具有一定价値。
在本文中,辽金元明各时期的北京地区是指当时都城(含陪都)及其所在地区。为表述方便,这一地区均以当时都城的名称命名,如辽南京地区、金中都地区.元大都地区.明北京地区。为直观反映区域人口迁移的地理含义,本文拟定,凡人口自周边地区迁入北京地区皆谓之人口内聚迁移,凡人口自北京地区迁往周边各地即称之为离散迁移。
一、辽金元明时期北京
地区人口迁移概况
1.辽代契丹人建幽州为陪都称南京前后,南京地区人口地理迁移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誉先是区域人口的
离散迁移。一方面,由于五代战乱与苛政「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①另一方面,契丹贵族趁五代战乱以战争俘掠大量汉人实其内地。据《辽史•本纪》与《兵志》,辽太祖与太宗两代俘掠幽州地区人口即达十次之多。如阿保机即位六年(912年)春,亲征幽州,“所经州县望风皆下,俘获甚众”。神册六年(921年〉,出居庸关,分兵掠幽涿各州县,俘其民徙内地,即契丹之本土。对流徙与俘掠的汉人,契丹统治者采取两种办法。其一,“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②即《阴山杂录》所谓“置州县以居之,不改中国州县之名”。仅这样的州县即达30余个。③其二,阿保机在滦河流域“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④因俗而治,“使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⑤而对逃亡汉人,实行了痒军前所获俘叛入幽州者皆斩之”⑥的苛法。但总的考察,和平安抚政策居主导地位,故获得了稳定北迁汉人的良好社会效果。苏辙使辽《出山》诗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生。”苏颂使辽《牛山道中》诗序“耕种甚广,牛羊遍谷,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等均真实地描述了众多汉人迁徙
①②《新五代史"卷72。
③④《辽史・地理志
⑤《契丹国志》卷1仇
⑥《辽史》卷3《太宗纪匕
169
塞外,至辽代中后期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潢府州县“汉民杂居者半”,①“奚汉民杂居益众”,②“汉民更居者众”③的事实。在辽之上京「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鱸、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④
总之,辽初区域人口离散迁移的结果,使南京地区人口广布于辽之上京、东京、中京各州县,而本地区人口已极为稀疏。
其次是人口内聚迁移。其包括:(1)长期与契丹人为邻的奚人,首先受到南下的契丹贵族的攻击,“奚王去诸以数千帐徙妫州”,⑤至辽代析置为可汗州与儒州。而奚人的世居地成为汉人、契丹人、渤海人与部分奚人杂居共处的地区。⑥(2)阿保机灭渤海王大謹饌,徙其名帐千余户于燕。⑦(3)攫取幽云十六州地,辽太宗诏以契丹户分屯南边。⑧至天祚初,辽朝历代帝王在南京地区先后设置统辖契丹等军户的宫卫提辖司共达20多个。诸宫卫提辖司是既领宫卫兵(丁人又领宫卫户口的军事行政组织。其所属宫卫户(丁)包括正户(丁),即契丹户(丁卄蕃汉转户(丁),即奚、渤海、室韦等少数民族户(丁)与汉人户(丁)。每提辖司所属宫卫户约为1500户,故共内聚迁移宫卫户3万户。其中契丹户1・2万户,蕃汉转户1・8万户。(4)俘掠中原军民户口安置于南京地区。如以定州行唐县民置檀州行唐县,以定州俘户置平州安喜县、望都县、滦州、营州;将归附辽朝的宋境军民安置于燕京及檀、顺、蓟州。⑨
总之,在契丹贵族获得对南京地区的统治前后,以军事手段强制人口迁移,使在南京地区形成了人口离散迁移与内聚迁移交错进行的复杂局面。总的看,先以区域人口离散迁移为主,使区域人口迅速减少,后以各地人口的内聚迁移为主,使区域人口得到补偿甚至增加,为辽代南京地区人口的空前増长奠
定了基础,并形成了汉人与契丹人、奚人、渤
海人、室韦人等杂居共处、共同开发区域经济
的新形势。
2.金代女真人占领燕京并建都前后,.
中都地区的人口迁移明显地形成了三个阶
段,出现了三次高潮。
第一阶段以阿骨打为首的女真贵族攻
克辽南京,大量驱掠燕京地区士民迁往金源
内地上京会宁府,即金人“每收城邑,往往徙
其民以实京师”。⑩根据各类历史文献记载考
定,当时被迫迁往会宁府的燕京地区大族工
匠等约有3万户,⑪同时,女真贵族的大肆攻〕
掠使“燕民破散,悉流移近地”,以致宋朝“分
遣诸州赡之,凡州县动数千口,至少犹不下五
七百口……自并、代、河、朔、齐、鄆、襄、汉之-
间遍矣”。⑫因此,金人克燕造成了人口的大
规模离散迁移。其实,燕京地区的人口离散
南迁自辽末就岀现了”民大失职,离乡内
徙”⑬的局面。
第二阶段金天会三年(1125年)女真一
贵族重新确立了对燕京地区的统治。⑭隔年,
金人克汴京灭亡北宋,俘掠汴京及附近州县
男妇20万人北迁,其中包括徽、钦二帝及后.
①③《全辽文》卷9O
②路振《乘轲录
④胡娇《陷北记》。
⑤《辽史"卷41«地理志和再
⑥《契丹国志》卷23。[
⑦《松漠纪闻》:契丹灭渤海在天赞四年(925年)“-
⑧《辽史》卷4«太宗纪》。胃
⑨《辽史》卷12《圣宗纪》、卷59〈食货志性扌
⑩《金史》卷133《叛臣列传性
⑪«金史・太祖纪》;«大金国志・太祖纪》;《续資淘I 通鉴》:《三朝北盟会编》;《建更以来系年要录圧
《宋史•列传》等。f ⑫《三朝北盟会编》卷16弓【《北征记实孚⑬刘挚《忠肃集》卷6(畿辅丛书)。唆⑭《靖康稗史》卷6«呻吟语*。f-
—170—
妃、大臣、工匠等,仅留居燕京的宋宗室大臣即达1800余人。北迁汉人中,薦壮强者仅至燕山,各便生养,有力者坐营铺肆,无力者唱货挟托,老弱者乞丐于市,南人以类各相嫁娶”。①可见被俘掠的汴京人口大量滞留在燕京及其周围地区。此外,金人还曾俘迁洛阳、襄阳、颍昌、汝、郑、均、房、唐、邓、陈、蔡之民于包括燕京地区在内的河北,②显然,这是军事迫迁中原汉人以弥补燕京人口因离散迁移造成的人口损失的过程。
与此同时,金人开始了猛安谋克戍边户的南迁。天会十一年(1183年),“起女真国土人散居汉地”,“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③“惟金主及将相亲属卫兵之家得留”。④金太宗时期,女真人自其世居地南迁河北、河东已颇具规模。熙宗初年,金人与南宋划淮为界,并开始于皇统
五年(1145年)“创电田军,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汉族)百姓杂处”。当时,“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河以北皆有之,多至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⑤屯田军除女真、契丹人外,还有奚人、渤海人。⑥其中燕京地区为重要的人口内聚迁移区。
海陵迁都燕京,改建为中都,人口内聚迁移形成了高潮。首先,将上京全部中央机构的官吏约3200员名⑦迁入中都,并
*以京城
隙地赐朝官及卫士”。⑧其次,徙上京路宗室4猛安又2族于中都,“以蕃卫京国”。⑨再欢,推行了
*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⑩的政策。因此,海陵迁都中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专置中都警巡院治理之。
世宗即位,亦曾迁移女真猛安谋克于中都,⑪以弥补海陵南伐离散迁移军民人口造成的城布人口的减耗。总之,自金太宗、熙宗至海陵及世宗共内聚迁入中都地区猛安达15个,⑫千户与谋克各1个。按正常编制,共内聚迁移猛安谋克人口约4.56万户,36万人。另外官吏民户亦不下2万户,10万人。
第三阶段这是一个蒙古南下与金人迁都同时发生、中都人口大规模离散迁移的阶段。
崛起于北方的蒙古人以凌厉攻势在短短数年中即占领了金朝北方广大领土。至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四月,已形成了“上国之地皆已陷失,巍巍帝都邻为敌境,兵戎朝起夕已到京”⑬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至此蒙古骑兵已连续三番逼临中都城下,金朝统治危亡在即。在中都郊外,蒙古贵族袭取金朝牧,驱掠金人马匹,⑭甚至屠城杀掠,“尽驱山东、两河少壮数十万而去⑮在克中都之后,“所过犹纵兵抄掠”,⑯中都地区亦在其中。因此,蒙古贵族的军事俘掠是当时中都地区人口离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金宣宗面对中都地区“顷岁多虞.兵端未已”,⑰“燕京乏粮,不能应办”,“军民饿死者十四五”⑱的严峻形势,决意迁都南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三朝北盟会编》卷98弓I《燕云录性
《金史》卷3《太宗纪和
《大金国志》卷8《太宗纪》。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8O
«大金国志》卷12、卷36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港
138。
《三朝北盟会编》卷244严金史》卷4。
《金史"卷55《百官志》。
《金史》卷5《海陵纪》。
《金史》卷44《兵志》。
《金史》卷83《张浩传性
《金史》卷83《张汝弼传和
《金史》卷44《兵志》及《金史论稿性
《大金国志》卷24《宣宗纪叮《金史》卷14《宣宗
纪》。
⑭《元史》卷1《太祖纪和《金史•宣宗纪
⑮⑰⑱《大金国志》卷24《宜宗纪》。
⑯《元史"卷H9《木华黎传忆
—171一
(汴京人显然,迁都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人”不稳定因素,它直接造成了中都城乡人口离散迁移的高潮。首先,宣宗南迁,宫眷、监户、三卫近侍、护驾军将、百官、宗室.亲王及其眷属皆偕行。①由涿州献一顿食物即多达二千舆推测,从驾南迁人口在io万口上下。其次,蒙古南下,宣宗南迁,“河朔为墟,荡然无统,强焉弱凌,众焉寡暴”,②军政紊乱,民心摇动,人心思迁。同时,金政府进一步实行了“裒兵徒,徙豪民,以实南京(按汴京)”的强本政策,③吸引、动员和保护军民南迁。因而,短短数月内仅“河北军户徙河南者几百万口”,④而“河北民迁避河南者甚众”。⑤他们侨居河南、陕西,不可数计,使这些地区出现了“百司用度,三军调发,一人耕之,百人食之”⑥的局面。在南京城市,由于人口高度集中,生计艰难兼气候恶化,造成汴京大疫50日,疫死者90多万人⑦的严重后果。至蒙古骑兵克汴,避兵居汴者仍近147万。⑧辐犊河南的诸路人口包括大量中都地区的人口,致使到蒙古人统治燕京地区时,仅在与今天市域范围相当的区域内人口减少了130余万人,其中大多数为被俘掠与迁避战乱的离散迁移人口。
3.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不久,自开平迁都中都,并建新城号大都,迁居民以实之。⑨这是元代大都地区人口迁移的第一个阶段。据《元史》数十次人口内聚迁移记录,忽必烈时期迁入京师的人口大体上可以分为军人、匠户、官员及其家属、罪没官员的妻孥及降俘的军人眷属等。按迁入人员的职任划分,主要用以充侍卫、事屯田、作工匠、任职官、当奴婢。按族属划分,有汉人、蒙古人、目人、女真人、回回人、阿速人、唐努人、畏兀几人等。按地域来源划分,则分别来自中原和江南、东北、西北、中亚等地。各地军民户口的大量内聚迁移使区域人口迅速膨胀起来。其中城市户口自至元元年(1264年)到至元十八年(1281年)的十七八年间即由4万户增加到21.95万户,增加了17.95万户,⑩其中90%以上是直接的内聚迁移户。因此,作为中华一统帝国都城的大都,人口内聚迁移在当时是空前的。在忽必烈有计划地内聚迁移各地各类人户填实京师以后,自元成宗开始,除少数罪没官员的妻孥、临时征用的军夫及侍卫军人外,政府有组织地迁入大都地区的人口大大减少。但元代中期各地蒙古部民迫于草原社会经济原因自发迁徙大都地区,附籍通州、潮州、缙山等州县,⑪因而使京郊州县人口亦迅速增加。⑫
必须指出的是,自元世祖至元后期到元代中期出现了有计划地离散迁移大都城市人口的事实。迁出的人口以军人及其眷属为主;其职任以宿卫、屯田为主;迁移时间主要是世祖至元末至成宗及武宗大都城市人口最繁庶的时期。前后共迁出军民约1・5万人(户九
第二阶段各地人口内聚流移大都地区.与大都地区人口离散流移各地同时发生并以后者为主的阶段。元代
中后期,随着国家政: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大金国志》卷24《宣宗纪:%
刘因《静修文集》卷4。
《金史》卷105《张翰传性
《金史》卷107«高汝砺传性
《金史》卷106《贾益谦传%
《金史》卷102《田琢传》。
«金史》卷17《哀宗纪性
«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性
《日下旧闻考力卷38,引《元一•筑壬r
⑩拙作《建都以来北京历代城市人口規模儒测,,、«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1.期、、
⑪《元史•英宗纪》、《元史•成宗纟己》°
⑫如缙山县由世祖至元初不足二千户増加到泰定-四年的1」万多户,檀州、顒州、昌平由不足2.7
万户增加到10万户。
—172一
抬腐败,经济凋弊,人口破产的日趋严重,流民增加。元朝政府对流移大都地区各地人口,尤其对蒙古诸部人口采取了资以钱粮马匹,遣官分护还乡的政策。①同时,大都及周围地区人口的离散外流在泰定时期(1324—1328年)即发生了。②此后,离散逃移日众。以坝河漕户为例,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1年)开坝河,设坝夫、车、船户共1.4397万户。到元顺帝至正初,“坝夫累岁逃亡,十损四.五”,所剩车、船.坝夫户共计5348户。③实际逃移占原来总户数的63%。其它供役人户,如近京站赤所在州县的站赤户和州县民户因负累不堪,生计困顿,亦纷纷逃亡。④
至元顺帝率领三宫后妃、皇太子及太子妃怆惶北逃,京畿蒙古等人户亦多逃亡,甚至裹携大批汉人北去。⑤
总之,元代后期大都地区人口离散迁移的结果,使区域总人口大大减少了。南京有几个区
4.明代北京地区人口迁移过程大体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口内聚迁移与离散迁移交互进行的阶段。明初定都南京,元大都失却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而下降为北平布政使司和北平府治。为适应当时政治与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明政府在攻克元大都后,
即派遣军队与官吏进驻北平地区,其中在北平府置“燕山等六卫,以守御北平J⑥六卫军士皆南来之北伐军,约3.36万人,连同家属共计约$・4万人。并招抚北逃军民等。⑦同时,有计划地离散迁移元朝遗民——大都城市人口。其中包括,(1)“北平府应有南方之人,愿归乡里者听J⑧(2)“征元故官送至京师”(按南靠);⑨(3)“徙北平在城兵民于汴梁”;⑩CO 水纵降人北还”。⑪此外,明师北伐,大都地区人口逃徙者颇众。⑫经元末流徙和明初的迁移,在与元大都大致相当的北平府内,残余的州县与城市户口只有1.4974万户,4.8973万人◎⑬
在取得了对元朝军事斗争的胜利并相对稳定了北平地区的政局后,明王朝便开始了对北平地区的移民屯田,包括军屯与民电两种形式。当时的移民屯田具有规模大,分布广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洪武至建文年间(1368—1402年)内聚迁移北平州县及城市的户口达8・6万余户,约计46万余人。⑭这些内聚迁移的户口主要来自北平山后和山西若干府、州、县,还包括各地降卒和罪囚等。迁入北平地区则签发为军或占籍为民,进行屯戍。据记载,仅洪武四年徐达所迁沙漠遗民即达3.286万户,置屯254处于北平府管内州县。⑮同时编组了作为燕王府卫队的北平三护卫及密云卫、通州卫、涿州三卫和居庸关千户所等卫所。
第二阶段永乐迁都北京各地军民户口大量内聚迁移的阶段。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后,北京地区面临着恢复经济和增加人口的严峻问题,尤其永乐迁都北京需要有更多的军民填实京师。明朝政府采取了有计划迁移与鼓励自发迁移相结合,迁移民户与迁移军户相结合的政策。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政府统一计划内
聚迁入的民、匠等户达6.8万余
①《元史•英宗纪》、《元史・文宗纪
②《元史》卷29《泰定帝纪%
③《元史》卷183«王思诚传》。
④《续通典》卷肌食货三》。
⑤《明经世文编》卷4《谕扩廓帖木儿诏性
⑥«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
⑦《明经世文编》卷4《谕扩廓帖木儿诏性
⑧⑩《明太祖实录
*卷35洪武元年九月。
⑨《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
⑪《明史》卷124《扩廓帖木儿传》。
⑫《明太祖实录》卷站洪武元年九月。
⑬永乐《顺天府志
*页105(北大出版社).
⑭《明太祖实录》卷62、66、70163、197、223等。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
—17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