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2022年第13期
建设经验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
南京农业大学 李子倩
NONGYE ZONGHENG
农业纵横
文化振兴一直是乡村振兴所关注的重点。自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推进乡村文化治理
逐渐成为实现文化振兴乃至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曾提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实现社区繁荣的前沿阵地,对社区内的稳定安康、弘扬先进文化、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佘村社区基本概况
佘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是一个历经七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佘村原叫“龙村”,2017年成功申报省级特田园乡村,2018年成功申报高标准农田,2020年申报引领示范村改造。自古以来,佘村便有着“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的别称。而佘村社区也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的东部,总面积约为16.46 km 2。下辖王家、孙家、建国、建设、李家、七甲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 248人,其中老年人574人(多为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有待解决),小孩36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东临青龙山,西临黄龙山,南靠在时期建筑而成的佘村水库(又名双龙湖),北依七十年代依山而建的横山水库(又名天云湖)。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佘村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依旧为当地的山川建设、开山采石。随着当地采石业的不断发展,佘村的自然环境也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为复兴古村内的各项景观资源,佘村在2016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主动转变村内的发展思路,以旅游开发等新兴产业为当地百姓营造新的绿水青山。
二、佘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现状
(一)产业建设
在对社区内居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佘村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自2013年5月起,南京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数条相关政策规定,对佘村“五美社区”“美丽乡村”等模式建设提供了政策范本。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市场的力量以及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社区治理。在产业建设方面,佘村主要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第一产业占比最大。近年,随着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的不断推进,旅游服务业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外来企业的不断入驻也为村民提供了新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过剩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断提高着佘村居民收入。此外,佘村还成立了“三山两湖”合作社,集体生产有机蔬菜,并为村内小孩提供辨识蔬菜、牲畜的教育服务。
(二)生态宜居
佘村作为江宁区“山水田园”聚落的典型村落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其营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自2016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以来,佘村社区的发展方式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从一开始依山吃山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旅游开发。其中,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极力注重当地村落的基本布局,在原有居民
住宅的基础上发挥其丹霞地貌的特,从而改善了佘村的生活环境。此外,佘村自然环境改善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采石场工作危险系数较高,采石场被强制关停,并将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打造成为当地的特网红打卡点;第二,对于村中的污水的处理,采用“雨污分流”的形式,让村内的污水处理系统有了更规范化的设置;第三,佘村于2018年启动了土质规划项目,聘请外来专业人员规划九龙梗田地使用,并规定外来企业土地流转期限至2025年。
(三)乡风文明
乡村文化是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各个村落的文化服务项目更为居民生活休闲提供了聚集地,对村内乡风文明的建设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佘村的文化服务建设主要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村委会组织的各类众文化活动中。
1.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政策。当地十分注重对老人、青少年的照顾及补贴,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特殊的,提供体检、聊天等陪护方式;在青少年服务方面,佘村内已建成新的幼儿园及小学,且校车接送0.5 h 即可到达,大大方便了村内居民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培养,提高了上下学的安全性。此外,为提高就业质量,佘村还于2019年成立创业就业基地,在书店及咖啡店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
2.村委会组织的各类众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乡村大喇叭。每周一到周五每晚邀请创业成
功的老板及知识分子做村内宣传,激发村民的集体
河南农业2022年第13期
南京有几个区村内妇女志愿者,进行集体技能培训,把妇女从繁杂家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其致富能力。此外,在民主建设方面,成立村民议事机构,对村内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实现村内事务治理的公平公正,顺应民心。
三、当前佘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一)品牌特模糊,同类竞争激烈
纵观江宁区各个特乡村的建设进程中,各村落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村落间竞争力的增加。佘村在目前的文化建设进程中,缺乏相关本土化、品牌化特,使村落内的景观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呈现,因此亟待挖掘本村的相关文化资源,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村落建设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村民参与村中文化建设积极性较低,参与度不高
村中居民身份定位模糊,社区意识不强,对于村
维码,让人们提前了解当地文化,或是通过手绘地图的创意形式为游客介绍佘村的众多文艺景观。
(二)培育村民参与主体意识,动员村民参与村内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参与的核心是对文化信息、意义的解读、理解、欣赏,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想要让村民参与村内文化设施的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其文化认同度与家乡归属感,满足人民众的需求。村民既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享受者,也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造者。因此,要以村民的需求为导向,构建社区众自治平台,畅通社区的沟通网络,让村民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调动村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积极性。
(责任编辑 刘素芳)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文化与民族乐器产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