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栏⽬的选题创意及其节⽬构思透析2001年7⽉9⽇,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型栏⽬《⼈物》开始播出。该栏⽬以
独特的视⾓,新颖的理念,关注现当代⽂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和
龚俊个人资料⾮凡品格的⼈们。
《⼈物》栏⽬以纪录⽚为主体形态,利⽤⼈物⼝述、丰富的影像资料和适度的细节
再现等多种拍摄⼿法,来展现⼈物的经历。
该栏⽬每周⼀到周六⽇播,节⽬时长 30 分钟,每次推出⼀个⼈物。
《⼈物》的观众以知识阶层为主要对象,这些⼈普遍有较⾼的学历、较⾼的收⼊,
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的中坚⼒量。
本⽂从纪录⽚创作的⾓度⼊⼿,结合⾃⼰在《⼈物》栏⽬为期 8 个多⽉的实践经历,
以选题创意和节⽬构思作为切⼊点,对《⼈物》栏⽬的作品进⾏全⽅位的剖析和解读。
对⼈物类纪录⽚的选题精髓进⾏了艺术学领域的⼈⽂精神观照。同时借鉴了戏剧创作中
叙事结构理论,对《⼈物》栏⽬纪录⽚的构思进⾏了深⼊分析。同时运⽤定量研究
⽅法,结合叙事学理论,对其中的个案进⾏了收视率⽅⾯的解读。⽂中列举了《⼈物》
栏⽬的⼤量优秀样⽚,通过分析论证,为⼈物类纪录⽚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关键词:《⼈物》栏⽬选题创意节⽬构思⼈物类纪录⽚
ABSTRACT
A program named PEOPLE start to play in CCTV-10 in 07,09,2001.This program
has special angle of view and original idea to focus on those people who are sapiential, creative, or have uncommon characters. ” PEOPLE” resorts to
辞职申请书格式documentary to form the base of the program, uses many methods like nuncupation, image data, detail emersion to show the lives of the ones in the story. ” PEOPLE”
shows in every night form Monday to Saturday, the length of time is 30 minutes. It tells
a story of one person at a time. The audience of ” PEOPLE” are well-educated,
high-earning-level, aged from 25 to 55,who are the elite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study enter on the theoretic of indite documentary, and combine with
exercitation in ” PEOPLE”, study on the originality of the subject matters and designs
of the program. Use the theoretic of humanism and narrate for reference to analyze ”PEOPLE”. Synchronously, quantitative analysis a case of ” PEOPLE” in audience rating. The purpose of the whole study is to make a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ary of people.
KEY WORDS: the program"people" designs of the program
the originality of the subject matters the documentary of people
⽂献综述
纪录⽚是⼀种引⼈⼊胜的影视艺术形式。Documentaire 是⼀个法语词汇,意思是“具
有⽂献资料性质的” 19 世纪末,这个词汇被欧洲的⼀些⼩发⾏商⽤在招徕顾客的海报
1
世界上最早的⼀批影⽚是纪录⽚。1895 12 28 ⽇在巴黎卡普⾟⼤道 14 号⼤咖
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 L.卢⽶埃尔摄制的《⼯⼚的⼤门》《⽕车到站》《婴⼉
的午餐》等 12 部实验性的影⽚,都是纪录真实⽣活景象的。
最早提出英⽂“Documentary”的,是英国⼈约翰·格⾥尔逊。1926 2 8 ⽇,
《太阳报》上刊登了格⾥尔逊的⼀⽚⽂章,这篇⽂章是弗拉哈迪影⽚《摩阿纳》的评论。格⾥尔逊在这篇⽂章⾥,⾸次使⽤了“Documentary”这个源⾃法语的词汇。格⾥尔逊
更因为《北⽅的纳努克》被称为“纪录⽚之⽗”
本⽂着重研究的对象是纪录⽚的选题创意和节⽬构思。
国外的纪录⽚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欧美地区,除了对纪录⽚的本体
界定、⽅法技巧、传播功能、⽂化属性的探究外,各国的纪录⽚研究者由于深植于本民族的⽂化⼟壤中,因此对各国纪录⽚发展状况的探讨都明显的具有民族⾊彩。著名的如⽇本渡部实的《战后⽇本纪录⽚的发展与变化》、克劳斯·克莱梅尔德《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等。关于中国纪录⽚的历史研究,在美国学者 Richard M·Barsam 的《纪
录与真实——世界⾮剧情⽚批评史》等著作中有所涉及。但有关中国纪录⽚当前发展尤其是关于题材⽅⾯的专题论述,在国外同⾏中似乎还未见到相关成果。
中国的纪录⽚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纪录⽚本体界定的
探讨(如聂欣如、张同道),关于纪录⽚⽂化属性的研究(如⾼维进、钟⼤年、任远)
探讨(如聂欣如、张同道),关于纪录⽚⽂化属性的研究(如⾼维进、钟⼤年、任远)
国外纪录⽚的研究和评述(张雅欣)等⼏个⽅⾯。在纪录⽚的选题创意⽅⾯,中国传媒
⼤学的钟⼤年教授在《纪录⽚论纲》⼀书中将选题放到了创作构思中进⾏研究。中国⼈1 《当代⼴播电视概论》吕萌左靖著合肥⼯业⼤学出版社 2004 8 ⽉版 197
民⼤学的朱景和教授在《纪录⽚创作》⼀书中也有所涉及。
在节⽬构思⽅⾯,主要借鉴了叙事学的理论。20 世纪的叙事学诞⽣于法国。法⽂“
事学”由拉丁⽂词根 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词尾 logie(科学)构成。顾名思义,
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学作
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头或书⾯
的有声语⾔、固定或活动的画⾯、⼿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叙事学”
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 1969 年发表的《〈⼗⽇谈〉语法》中写道:“......
部著作属于⼀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
的科学。” 叙事学理论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发现了“
” “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
”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
的划分。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
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物和主题对童话进⾏分类的⽅法,认为故事中的
基本单位不是⼈物⽽是⼈物在故事中的“功能” 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功能” 1966 年,《交流》杂志第 8 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
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也是在 1966 年,
建军节短信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
⽣了⼀些变化。布斯的《⼩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特的《⼩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80 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中国本⼟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
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1988 、罗钢的《叙事
阚清子恋情曝光学导论》 1994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 1997)等。本⽂重点在于借鉴了戏剧和电视
连续剧、电影等影像艺术中叙事学理论。如周靖波的《电视虚构叙事导论》等书。此外,
连续剧、电影等影像艺术中叙事学理论。如周靖波的《电视虚构叙事导论》等书。此外,中国传媒⼤学的赵淑萍教授在《电视节⽬主持⼈》⼀书中也对节⽬构思有所涉及。
前⾔
在现代传播领域,各类传播媒介⽆不将⼈的活动作为信息传播的主题。电视凭借其
声画兼备的传播优势,⽐报刊、⼴播有更多的可能将⼈的形象、思想、情态、声⾳等多种元素直接⽽⽣动地传递给观众。以⼈为主体的纪录⽚⼤量涌现,给电视传播带来了活⼒与⽣⽓,也给电视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空间。
2001年7⽉9⽇,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型栏⽬《⼈物》开始播出。⾄此,在
接近六年的时间内,这档⼈物类纪录⽚栏⽬聚合了极⾼的品质和优秀的节⽬。该栏⽬以独特的视⾓,新颖的理念,关注现当代⽂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和
⾮凡品格的⼈们。《⼈物》栏⽬以纪录⽚为主体形态,利⽤⼈物⼝述、丰富的影像资料和适度的细节再现等多种拍摄⼿法,来展现⼈物的经历。该栏⽬的受众定位在知识分⼦阶层,这些⼈普遍有较⾼的学历、较⾼的收⼊,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
的中坚⼒量。
阿兰·罗森沙在《纪录⽚的良⼼》中说,纪录⽚的使命在于解释历史、阐明抉择、
增进⼈类之间的相互了解。纪录⽚作为电视⽚中最富有⽂化⽓息的⽚种之⼀,为增进⼈与⼈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本⽂试图通过⼈类学的视野,借鉴戏剧理
论中的叙事结构理论,综合传播学研究中的受众分析⽅法,对《⼈物》栏⽬的优秀纪录
柳岩和谁上过床图
⽚进⾏分析研究,出其选题创意及节⽬构思的规律。为⼈物类纪录⽚的创作寻求借鉴之源。本着这样的⽬的,笔者同时还选取了个案进⾏量化研究,将叙事结构与收视率进
⾏对照分析,⼒求使观点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此外,本⽂还配有图例,以使⾃⼰的观
点更加清晰明了。
1
第⼀章⼈⽂精神与选题创意
⼈⽂精神是⼈类在求取⾃⾝⽣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不断
实现⾃⾝解放的⼀种⾃觉的思想信念和⽂化准则。其具体涵义表现为:⼈⽂精神是⼈类对⾃⾝的完满性的⼀种追求,她没有固定不变的具体指向,⽽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
的关注,主要是对这个时代⼈类在完满性⽅⾯的缺失的关注,是对理想⼈⽣、理想⼈格
和社会理想的缺失⽅⾯的关注。
纪录⽚作为⼀种艺术形式,有着纪录⼈类历史发展和⽂化变迁的使命。在选题创意
⽅⾯,受到⼈⽂精神的影响尤为深远。
⼀、⼈⽂精神与纪录⽚选题的发展
欧洲的⽂艺复兴运动,给后世艺术创作与艺术观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最
伟⼤的发现,就是对⼈的发现。它使得⼈⽂主义思想贯注于⼀切艺术形式当中。国外纪录⽚在题材上有着“⼈⽂社会类”和“⾃然环境类”的划分。我国的纪录⽚是以对⼈⽂
社会的关注开始与世界对话的。因此,研究纪录⽚的选题创意,离不开对⼈⽂精神的探讨。
(⼀)对⼈⽂和⼈⽂精神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献中,第⼀次出现“⼈⽂”这个词,是和“天⽂”相对应的。《易传》
上说,“观乎天⽂,以察时变;关乎⼈⽂,以化成天下”,这说明中国传统⽂化是看重⼈
的,它有别于其它重视⾃然⼒量或者超⾃然⼒量的⽂化类型。
不过,中国⽂化对⼈性的阐述⼜过分局限于伦理学的范畴,在⼈性主善或者主恶之
间争论过多。⽽对于完整丰满的⼈性全貌的认识,在中国⽂化中,是在⼤⽽化之的构境
中完成的,其中⼤多数靠意会,在⽣活实践⽅⾯则鲜有⽴⾔。
西⽅⼈学的建⽴始于 14 世界道 16 世纪的⽂艺复兴运动。欧洲⽂艺复兴中提出的⼈
⽂主义被认为是西⽅⼈学的第⼀代。
“⼈⽂主义,从原意上讲,指的是⽂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
2
马的诗
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2
值和地位,⼈性得以⾼扬。
受这种⼈⽂主义影响最深的,就是艺术领域。⽂学、戏剧、绘画、雕塑,都以⼈作
为艺术的本体。从⼈的⾝上开掘主题,成为⼀切艺术样式的最⾼创作宗旨。
西⽅⼈学的第⼆代是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道主义。⼈道主义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