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无名氏
  弥弥长淮水,望之无涯涘。
  东归日暮秋,霜风波复驶。
  孤舟漾晴空,一叶渺相似。
  落照明远山,断岸隔千里。
  中流泊平田,橹摇过屋址。
  树杪戏游鱼,禾头遍生耳。
  嗟嗟江上云,欲栖更何倚。
  禹思天下溺,彷徨假设犹已。
  我亦吏淮扬,乃弗事胼胝。
  悲哉此民命,九载功实记。
  鱼鳖莫与拯,停桡颡徒泚。
  赏析
  本诗?泗虹合志?记载共十一联。诗题用“叹〞字,可见诗人有感慨之意。前四联描写淮河水在未泛滥时的景象,接着描写淮河泛滥成灾,树梢游鱼,禾头生耳的画面。后五联写出诗人看到、想到淮河泛滥,百姓遭殃,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不由得感慨:禹王治水在,淮河难凶险;如今,谁能治淮记实功,福事胼胝惠百姓。全诗意境深邃,叹息深沉,感悟独特,从侧面反映官宦吃喝玩乐,不关心百姓,淮水泛滥,无人问津的实情。
  明·汪广洋
  落日汴堤上,奄忽浮云驰。
  草树遍原野,茫茫天四垂。
  上有鸟嘤嘤,下有冢累累。
  世故念衰絶,焉知埋者谁。
  孤隋昔抚运,恃安忘险危。
  乃以耳目私,遂令骨肉疲。
  骨肉日已疲,耳目日以亏。
  平陆变沧海,中途歌黍离。
  持此鬰冲襟,涕下莫能挥。
  赏析
  诗人任陕西参政时,回乡经泗州,观察汴河堤,作此诗。前三联描写观察汴堤的时间、天气、景物,第四联抒发诗人情感。后四联,运用骨肉疲、耳目亏、变沧海、歌黍离,反映汴河泛滥成灾、百姓挥泪的情感。所以诗中“抚运恃安危〞是本诗的中心,告诫官员,修好汴堤,确保无险,百姓安逸,为官之道。
  明·汪广洋
  神女去云远,名山依旧存。
  佩环空寂寞,嵓壑阅晨昏。
  云水深藏庙,淮流直到门。
  无因停桂檝,中露挹兰尊。
  赏析
  玉环山在盱眙境内,诗人过玉环山,见神女庙,作此诗。本诗意为:玉环山上女神早已远去,玉环山之名留传至今。站在山峰,寂寞之情油然而生。环视玉环山,云雾飘渺,淮水萦绕,女神远去,情致神庙。
  注释:①玉环山,万历?盱眙县志?记,县西八十里,唐兴乡境内,一曰女山,二曰神女庙。?寰宇记?记,状如玉环形势盘旋,称之为玉环山。又名为女山。玉环山上有神女庙。相传,前代有滑州一长者携二女留于此山,相继殁,俱有灵异之象,立一庙,称之为神女庙。
  明·丘浚
  潮生海岸両崖倾,落月江淮映火明。
  桥透白波流水远,屋连红树带霜清。
  迢迢漏尽寒更晓,片片云收夜雨晴。
  遥望楚天江渺日,茭蒲尽处落鸿轻。
  赏析描写山水的诗句
  诗人在秋末冬初,雨后天晴之时,游龟山,作此诗。本诗将龟山石崖,落月江淮、桥透白波、屋连红树、迢迢道路、晓行寒风、片片浮云景描写成一幅山水画,展示在读者眼前。最后抒发诗人楚天江渺日,茭蒲落鸿轻的心情。本诗充分展示并利用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两大特点,回环往复,绵延无尽,荡气回肠,意兴盎然。
  陡山
  明·刘玉
  淮流萦远陡山阿,南渡曾经翠辇过。
  谁遣缇矒涴厓石,鱼龙终日喷烟波。
  赏析
  诗人过陡山,作七言律诗。此诗寥寥四句,将淮水绕陡山,翠绿铺满岩,鱼龙跃烟波,秋草涴石间的陡山周围风景,描写成一幅山水画,展示给读者,使人耳目一新。全诗表达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南渡曾经翠辇过〞,表示诗人曾经来过陡山。
  注释:①陡山,即斗山。?太平御览?引盱眙图经,斗山周回二十里,与都梁山相连。枕淮之险,名曰斗山。光绪?盱眙县志稿?记,斗俗谓三山图经,称之广,盖二山、三山、四山,言之也。万历?盱眙县志?记:“县东北五里,以山瞰淮河,陡峻,故名。宋高宗常渡此,有字刻石。元将保童磨去,更刻云,“领兵十万过此山〞。正德年间,邑人陈大章筑书舍于山。
  明·刘玉
  筑堰浮山灌寿春,要将波浪混风尘。
  那知水陆无遮会,半是滨淮未老人。
  赏析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游浮山堰,作此诗。本诗第一联介绍游浮山堰时间及浮山堰作用,第二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浮山堰筑成后,水陆别离,旱时灌溉,涝时排水,并运用“半是滨淮未老人〞诗句,赞美浮山堰如童颜未老人,保护滨淮人民免遭洪水之害,也抒发诗人为民排忧解难情感。
  注释:①浮山堰,光绪?盱眙县志稿?记,浮山堰治西一百六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堰在招信县西六十里。明?一统志?记,梁武帝天监十三年,用魏人降二十万人作浮山堰,欲以淮水灌寿扬,堰壤能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