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阅读资料
(一)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泊无定的孤苦。
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标题中往往有”“”“”“
常见意象:”“”“
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四)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标题往往有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五)山水田园诗——山光水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标志
标题中多含”“怀”“”“”“”“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高考诗歌常用意象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 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 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 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
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描写山水的诗句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 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 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
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 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 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