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旅行,会让人对这个世界的爱越来越浓烈,你会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世界有无限的温存和可能性。绿皮火车已经渐渐苍老,也许它将步古老蒸汽机车的脚步离开我们的生活。直到看到这本《老火车的时光漫游》,让我们开始追怀童年里坐过的那些绿皮火车,本书是作者乘坐绿皮火车旅行的游记。作者走黔西之川,行彩云之南,踏天府之国,经三秦之地,过陇西之路,至青之海,达东北之极,详细介绍了值得体验的35段绿皮火车线路,向读者朋友传递了乘坐绿皮火车出行的乐趣,是火车迷及旅行爱好者的精神盛宴。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坐着一起来一段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旅行吧。】
刚刚完成了东北、内蒙、宁夏之行,回到上海家中的我,整整做了一夜关于绿皮火车的梦。在梦里,这两年几乎所有乘坐过的车次都在那个奇异的时空中过滤了一遍。所有留连过的车站,无论是售票厅还是候车室,此刻都超越了混沌,无比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还有那些背着大包小包,抱着孩子,为生活奔波劳碌的底层人们,这时也都在眼前立体了起来。仿佛他们不是被我记起了,而是鲜活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次又一次地惊醒,躺下来又会反复进入到相同的梦境中。我明白,是我不愿意再度回到这充斥着各种快节奏、黑压压的现代都市生活了吧。所以
才会不甘地在梦里不断重复、死死抓住这些过往的一个个美好片段,让这些乌托邦一般的日子重新来过。又一次看到几个月前的自己,在夏天西南山区的绿皮火车上打开窗户,把脑袋伸出窗外。前面好像有乘客把水倒了出来,冰凉般的液体喷在脸上的感觉,却丝毫没有产生任何的不快。肇事者好像还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现在正回过头来向我微笑,带着道歉的诚意。我们隔着几个车厢,但却在车窗外能相互清晰地望见对方,并且用搞怪的眼神交流着,这是一种让整个世界顿时变得可爱起来的美好体验。在一个又一个不起眼的小站,我把笨重的背包放在地上,手里拿出的却不是背包客人皆有之的《孤独星球》,而是一本最新的铁路列车时刻表。我着了魔似的在上面搜索任何一趟在空调那栏不打勾的火车车次,就算最终没有去体验也乐此不疲。而当我在人迹寥寥的站台望着绿皮火车呼啸而来的场景,还有那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般的激动,更是一次次定格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坦白说来,我不是那种常规意义上的铁路迷。对很多铁路迷耳熟能详的铁路知识,我都是一知半解。充其量,我只不过是一个拥有些许火车情结的爱好者而已。我也不是一个专业的背包客,真正的背包客现在都开始徒步、搭车、骑车进藏或者出国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出去走一走的决心。石田裕辅说,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就一定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搭车去柏林的两个家伙说,如果你真想去做一件事,那么全世界都会来帮你。我说,当我坐在徐徐开动
的绿皮火车上望着窗外时,我觉得整个世界就这么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了。他们说,绿皮火车有这么值得大肆吹捧么?上面脏乱差,让人作呕。是的,这些都是事实。绿皮火车,其实更多的时候,远远没有文艺青年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她既不文艺也不能带给你舒适的环境。但她仍然有自己不可复制的优势,以及如野草一般顽强的生命力。从我带着鲜明私人化的偏执观点来看,绿皮火车最让我觉得温暖的,是她超越一切的人情味。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热衷于在高铁上用iPhone互发,在iPad上玩塔防了。这也使得干净明快的高铁上面,显得和大都市一样生冷而拒人千里,几乎看不到有人与人交流的可能性。而绿皮火车,永远都像一个菜市场,拉家常的谈国家大事的吹牛皮的声音此起彼伏,相互让座更是常有的事,充满着让人感怀的生活气息。 对于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孩子而言,绿皮火车在童年总是扮演着一种充满魔力、阳刚和霸气的神秘角,影响了很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正如周云蓬在《绿皮火车》里所写,铁西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有个铁路桥在我们的东边。每次坐公共汽车路过那里,我总要踮起脚向桥上看,那里时常会有火车经过,那种力量和速度,以及它要去的远方,令一个孩子兴奋恐惧。这样一直延续到今天,当年的孩子如今都已过或接近而立,一种怀旧感与日俱增,绿皮火车自然也会让我感到骨子里的亲切。从旅行的角度来说,飞机和高铁等各种先进的交通工具,把旅行也变得像商务出差一样快餐化,两点之间塌
陷到形如瞬间移动,完全没有旅途之中的行走感。而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可以毫无保留地满足任何一个沉醉于在路上感觉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路上的风景,和沿途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他们的执拗和专注于慢旅行,他们痛恨如今被高铁地快节奏生活下丧失了选择坐慢车的权利,他们都是些无药可救的偏执狂,他们无疑有一种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悲壮彩。对于这些人而言,尽管铁道部的诸多服务让人感到无语,尽管经常在某个陌生车站要排很长很长的队要去买一张来之不易的火车票,他们仍旧不可自拔地迷恋并且首选乘绿皮火车外出旅行。中国不仅仅有川藏、滇藏、新藏这样震撼人心的公路国道,同样拥有营运里程达到9.1万公里、瑰丽壮观的各种铁路路线及沿途景观。在为高铁兴建了不少客运专线上的同时,仍有大量绿皮火车在宝成、成昆、兰新、湘黔等著名景观铁路线上发挥余热,这些都令铁路、摄影、户外爱好者们心驰神往。不仅仅是国人,异族之人也时常光顾我中华铁路宝地。比如著名的纪录片《关口知宏的中国铁道大纪行》,就是日本电视台专程为中国铁路量身打造的。日本艺人关口知宏从拉萨开始,以不走回头路的方式体验各种中国铁路路线,到喀什结束为止,几乎把我国所有著名铁路都走了一遍。再比如每年12月的克什克腾旗国际蒸汽机车摄影节,更是让名不见经传的热水镇成为全世界蒸汽机车车迷前来朝拜的圣地。还有如今闻名遐迩的嘉阳小火车,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
活化石的她,早已不仅仅是中外铁路迷前来瞻仰的对象了,普通游客也为能一睹其岁月沧桑下留下的脸孔而兴奋不已。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从0810月到1111月,这三年来一些关于绿皮火车的行走感悟、随笔。对于中国广袤的铁路里程来说,他这35段绿皮火车的旅行体验,不过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而已。还有更多未发掘的铁路线路,如神秘瑰丽的宝藏一般等待我们去探索。尽管绿皮火车在逐渐走向消亡,想要把这些宝藏一网打尽,仍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不过,兴趣是不会随着挑战难度的增长而去降低的,难道不是么?除了铁路旅行,我还尝试了一些徒步、搭顺风车、骑行等方式,这些也都在书中的不同章节给予了记录。或许,作为一个时常在路上行走的人来说,我不过是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菜鸟而已。但这又如何呢,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旅行,去拥抱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么?就像总有一些人怀念默片,同样总有一些人,天生就喜欢慢的权利吧?毕竟,我们没有办法阻挡绿皮火车从这个舞台上谢幕,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静静地陪她走完这最后一程。这或许是,在我们所有的权利还没有被完全剥夺前,能够并且唯一能够所做的事情了。我一直相信,作者在乘坐绿皮火车的时候,是一边看风景,一边听着iPod的,而其中的歌曲,多数是民谣是游吟。看过了不少的旅行书,这一本,格外有诗意。诗意的思索和探寻时刻从文字中渗出,偶尔爆发式的诗意的挥洒让人怦然心动。作者的出游不是为了做交换生,不是为了
打工,不是为了追寻或伴随某个人,更不是因为受资助写书而刻意为之。绿皮火车的出行,也许就是一种纯粹诗意的体验,一种累计几百日几千公里的壮游。君不见婴儿们总是在大人怀中挣扎着要去户外玩耍;小孩子一听说要出远门便格外兴奋;对辛劳日久的亲人和自己,最好的奖励便是出游;最有趣的生活,永远在路上。旅途中有新起的感受、神奇的发现、生活的改观,以及,对人生的超越。旅行的意义?不必问,那只是一种活着的方式。
  绿皮火车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不适脏乱其实是与诗意并存的。为旅行而进行的乘坐,势必要选在恰好的时候:季节、时令,以及,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疏远它们,甚至永远放弃它们后,这样的乘坐,才可以更安静、更洞彻地去观看沿途的风景,去互动人与人难得的贴近与坦诚。所有那些明灭闪耀的记忆虽然微小,却是刻骨铭心一直不忘,真是一种莫名的执著的感动。我相信,绿皮火车体验之旅给作者带来的感受,跟我的徒步行走是一样的。每当那样超然行走的时候,所有的纠结、不悦、压力,全都不存在了。那是灵魂最彻底的释放,我们不需要背负什么,不需要承诺什么,没有人认得我们。我们回归最自在最快乐的赤子之心。
  对于旅行,总有两种论调在针锋相对。一种是提倡人生不要太紧张,无论如何都要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一种便是提醒人生还有许多的责任和义务,奋斗挣扎比没心没肺地东走
细看更有意义也更值得——没有发现吗?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言论都默认为,旅行,指的是去的,需要一定花费的,去国不怀乡。而酒神的这本游记,讲的全是在神州大地上山川风物。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湘黔、华北、东南。尤其普通人不熟悉的边境之旅:充满俄国童话彩的满洲里、让人瞬间遥想唐代民族交流史的东京城、神秘的西夏国……那些总是想着国外有多好、外面的风景多灿烂的朋友们,可曾想到,其实你知道却未必意识得到神州大地有多广袤?其实你不知道的美丽的故园风景远远超过你了解到的他乡画卷?仍然回到旅行。没有人不向往旅行,旅行,难道就不能只是出去,到远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跟别人聊一聊?而无论你是骑车还是搭车还是飞机还是绿皮火车还是多种交通工具交替,只是享受在路上,享受与这个世界交流,享受悄然邂逅的惊喜,享受某些惊鸿一瞥飞越过生命的动人风物,享受相比之下仿佛悄然停下来的时光,难道不就够了么?不会旅行的人,不到旅行之乐的人,就是不会生活的人。绿皮火车、时光漫游,这两个意向结合,成为这本书的书名。但我真心觉得,其实作者未必多么迷恋于绿皮火车这种东西。绿皮火车,其实就是诗意、宁静、舒缓的象征。而一辆辆的绿皮车已经或正在被更多更快的列车所代替,宁静和舒缓,那种与天地清风近距离接触的活泼体验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罕。从这个意义上说,乘坐绿皮火车的时光之旅,将是永不再复现的发现体验之旅,是对我们少小时候关于
的直观记忆的最后纪念。
  即使有一天,所有的绿皮火车都消失了。我相信,作者还能以另外的方式在路上,到别处去。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旅行,去拥抱生活,就是一种幸福。我们必须知道并且学会这种幸福。离开,经过,回归。生活。究竟有多少人会把每一次旅行当作和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乐于在用心灵去丈量大地的旅途中漂泊?谁说不是呢?无论是人生抑或旅途,我们常常会有惊艳或者突然被幸福、温暖、纯净等妙处深深打动的时候,但徒然无奈的是,美好的感受却总是转瞬即逝、无计可挽留。或许正是这些旅途中的思考让作者悟到:乡愁,并非异乡人才有乡愁,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些珍惜却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是啊,乡愁。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韶光的流逝,无数的人们曾怀着对于故土、家乡的眷恋漂泊在外。乡愁,是堪比爱情的永恒主题。为什么我们会有乡愁?故乡,至少在我们的想象中,是那永远有着我们从小吃惯的家乡风味、习惯的生活方式、无论成功亦或平庸甚至失败都会毫无保留地接纳你、予你以温暖的庇护的、藏着心底最幸福、最美好、最珍惜的回忆的地方,所以,顺流、逆流,高兴了、失意了、累了、不着北了……我们总会因为各种甚至常常截然相反的理由,想念故乡。在乡愁沁入肺腑浸润着所有思绪的时候,或许我们才会领悟到,出于贫困或者平庸,当现实的生活不堪承受的时候,人们便渴望着生活在别处,不止
如此,我们也常常渴望着生活在它时,如同有人把这种冲动充满诗意地表达为:一定有一些马,想回到古代……” 古代有什么好?古代可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千余年后的我们行吗?别忘了问一问那些房奴、孩儿奴的意见,而且,此时此地,弄扁舟恐怕也不太可能是你可以自由自在想弄就弄的事情了。所以,很多时候,在我们如饥似渴、急不可待地追求着幸福的时候,很可能我们已经跑过了头却不自知。一直以来,自身的经验都使我相信,人一生最喜爱的口味,是小时候习惯了的家乡风味,而或许我们最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小时候习惯的生活方式吧。
   诚如作者所言,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路上的风景和沿途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或许,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能占有多少而在于你体验过什么,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了解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懂得点真正的道理说起铁路与火车,对于困顿在当时当地的人们来说,那常常意味着远方,意味着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生活,意味着梦想与机会……因此谈到铁路与火车,便无可避免地要谈到2000年贾樟柯讲述80年代的著名电影《站台》。作为行者,齐栋对于《站台》的品味是深刻而到位的:为什么年轻人都渴望着离开家乡?因为他们渴望着超脱平庸的生活,而火车正代表着一种能够碾碎这无奈现实的某种东西。遗憾的是,十来年过去,尽管很多东西已然面目全非,但最需要改变的一些东西却仍依然故我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领导们成魔还是成佛我们决定不了,但是且记取巴伐利亚酒神一言:我们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努力向自己证明着一种在生活挤压下的某种倔强。无论幸运抑或不幸,彼此皆深信不疑的是:太阳总会再次升起,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一天。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在行走中思考着的有着浓郁的诗意、情怀与生活气息的小书。读到酣畅处,我情不自禁去查这位巴伐利亚酒神的底细,果然,比我小一圈,同一个属相,同一个星座,难怪,一样是性情中人。《老火车的时光漫游》好似一部非常随意间的游记。特定交通工具:绿皮火车;特有的情怀:笃悠悠,慢悠悠的心境;特殊的美丽风景欣赏:沿途一路的赏心悦目。这便是本书的一大特所在;这便是本书的着眼点。不可否认,书中记录的是在慢悠悠的绿皮火车里领略到的不一样的铁路景观。而书外的读者则是在作者如此放慢脚步的引领下欣赏到原本可能紧张忙碌的步伐去留意内中的美景和心意。在这本书中,作者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踏上了绿皮火车的行程。里面既有记录通往北极的绿皮火车故事,里面也有从乌苏里江到黑龙江的行程,里面更有从贺兰山下的神秘西夏王国之行,里面同样也有最苍凉的新疆旅程等等。书中,作者更是有心地记录下行程的点点滴滴。类似于通车的乘客,窗外的风土人情,绿皮火车的外貌特征,火车票的鲜活证明,火车车次标牌等的配图照片等等。于是乎,一个真实的,生动的绿皮火车慢游记就此应运而生了。读着这本
书,我也仿佛置身于如此悠闲的漫游行程中。少了往昔的匆忙和经凑,多了现在的怡然自得和惬意。放慢脚步的同时,其实我也难得地收获着另一种别样的心境。读书的同时,那短短曾经记忆深处的有关于绿皮火车的回忆有如往事般地历历在目。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它们曾经记录下了我当年求学的别乡之情。几多的感叹;几多的玩味;几多的珍藏;几多的纪念!尽管我们众多的书外读者也许因为各自的生活,工作,学习原因,总是无法真正潜身心地亲身实地投入到如此经典的老火车时光漫游中。但是,有了这部精彩的,美文配实图的《老火车的时光漫游》尽情演绎中,我们可以放松下心情来彻底地感知和回味那份慢悠悠和笃悠悠的美丽风情。事实上,我们假若换个角度来观摩作者的这些亲身绿皮火车之旅也许会有种别样的收获。在这其中蕴藏的又何止是那一路的沿途风景呢?在这其中更多的则是对某种事物的留念和记录。绿皮火车也许在日益提速的如今逐渐淡出曾经的辉煌舞台。然而,我们有些人可能对它们依然有着那千丝万缕的回忆和纪念。里面牵涉的又何止是我们沿途的风景,里面更多的是交融着我们曾经的异地恋曲,生活记录,乡音乡愁,人生足迹.当然,每个人看这本书自然有每个人不同角度的切入点和感受面。但是,本书的真正意义其实也就是在此间。发挥了某种牵引或者延生的推动,激发某种人们或许早已隐藏的情感和回味。读他人的绿皮火车之旅,享自己的思维深入和品味,此中的乐趣唯有真正的读过,看过,赏过才会有更为完整的总结和归纳。             
喜欢旅行,更加喜欢旅行之于改变生活的种种感受。不过到底是对这本书的钟爱,还是对带给我太多回忆的绿皮火车的钟爱?一时还真有点说不清呢。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放弃了以快制胜嚣张跋扈的高铁、民航,而唯独选择了绿皮火车,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齐栋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是齐栋恰是洞见了慢速火车可以让人有充足的时光观看风景,风儿从打开的车窗中肆意吹送进来,能让一个人获得与大自然最贴心的接触,纵使你亲身去体验尝试,不同的人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的那一个。而本书,恰恰就是他透过对自己旅行中三十多趟绿皮火车、几百个车站和无可计数的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们的完全记录,才使他能够在一派喧嚣之中难能可贵地使自己归于内心的安详美好和充满信念。齐栋说旅行改变生活?或许没有。其实我对这样的问题也是心存怀疑。但是幸运的是《老火车的时光漫游》这本书带给了我答案。虽然齐栋依然以为自己的认识是略带模糊的,但是他至始至终执著于追寻一种绿皮火车带给自己的旅行中的行走感的勇敢和脚踏实地,和始终选择了坐绿皮火车旅行这样一种与世界交流的独特方式,都令我对旅行改变生活这样的结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在唤起阅读者对于渐渐走出现代人视线的绿皮火车的怀念和珍视之外,同时唤起对于长久地隐匿于中国版图之上的星罗棋布的小车站小城市小景观愈来愈浓郁的眷恋,多么弥足珍贵。
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摇晃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
看季节深深的暗影。一部《老火车的时光漫游》让我们我们体会了时代的变迁,那么接下来的这部作品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聂作平的《一路钟情》揭开中华大地的神秘面纱,体会那段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秉承《中国国家地理》的雍容大气,彰显人文中国的壮丽深沉。《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得主聂作平,用文字引领你,一起领略大地的细节,一起一路钟情。《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六个部分,讲述了聂作平10年以来游历祖国山河大地的钟情之旅。聂作平在钟情的路上,横跨古今,纵览历史,于祖国之风光,既能从大处欣赏其雄奇壮丽,又能从小处领略其优雅灵秀;既能从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又能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领略大地细节之美,自然一路钟情!《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非常好的一本人文旅行读物,对于喜欢旅行的人来说,这样的书真的是受益匪浅。这一场历史文化之旅,就如同开启的一坛陈年老酒,历久而弥香,越读越有味。大概因为见多了近期出版的旅行书太多的华而不实,刚开始拿到这书,觉得朴素了点,而且图片也太少还不够精美,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想说其实不止是人不可貌相,书也一样不可貌相,这本书里的文字所讲述的东西,绝不是照片和图像可以表达的。有些时候,文字的魅力,要远胜于任何影像。有些东西,唯有文字可以表达。聂
作平的文字客观,内敛,优雅。他的笔下是对华夏大地深沉的爱,对于任何一片土地都没有偏见,只是客观地阐述每个地方的今天和过去。即使写起自己的故乡赵化,也是恰到好处的情绪,并不多一分。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没有煽情,也不多留恋,走过看过,留在心里的是一段历史和一些故事。就如他所言:对一个行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参加什么节日,而是自己的双脚曾经亲自行走过,自己的双眼曾经亲自看见过。这是多么坦然淡定的行者心态。文中写到的地方,大都不是热门的旅游景点,读完却会发现,这些默默藏匿在这片大地上的这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其实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精彩的故事。如果不知道这些过去,就很难去发现她现在的美。所以远方也好,我们身边也好,都不是缺少美,而是越少一双去发现美的眼睛。    不管你爱不爱旅行,只要你对这片大地还有热情,都应该读读这样的书,因为大凡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即便岁月洗尽了曾经的辉煌,但总会有些繁华时节的蛛丝马迹不动声地留下来,等待着后来人不经意的邂逅和凭吊。只有邂逅了那些过去,才能与现在相遇。记得某天半夜跟朋友聊起,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历程,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可是唯独在路上的那些日子,不管多少年过去,那些细节依然鲜活得存在于脑海里。我觉得旅行和行走,让自己这些年的记忆丰满了许多,也让自己的人生丰富了不少。所以我很喜欢书封面上的那一句话:行走,是对大地最深的爱,如果生命可以延长,只是因为行走在路上。无论如
何,都要继续上路,用自己双脚的行走,走出自己的钟情路,延长自己人生的旅程。    读过一些游记,但聂作平的这本《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我印象颇深。他的书非同一般,打破了以往游记的一贯模式,不是常规化的带着读者游一方山水,讲风土人情,谈路遇知音,而是对所到之处都深挖了历史的根源,道出了地方的灵气,触动了山水中的灵魂。聂作平的这本书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对历史的侃侃而谈让人对作者的才华和学识啧啧称赞,作者对行万里路的深刻的诠释让人对旅行有了超出寻常的崭新的认知。作者才情出众的文笔汇集着奔走中的所思所想,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不仅仅是自然的灵动中寻得的那份难得宁静,更多的跟随着作者对辽阔土地的人文历史的深挖和追忆中泛起的思索和涌动的激情。能够读到这样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游记我的心中充满欣喜,一个怀揣着执着梦想的行者用文字和脚印抒发着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豪情,向我们诉说每一处山水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一片风土文化之上彰显的独特价值。读过聂作平的书,感受的不仅仅是行走的生动,它会让你一刻不停的思索,每一片风景的都会让你获得思想深处的顿悟。跟着作者进行的绝不是一次平常的旅行,绝不是一次肤浅的行走,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景区不应该是旅行的目的地,旅行的目的地应该是心灵。 作者深厚的才学和严谨的态度让这本游记彩头不断,作者所选的地点都是很独特的地方,分不出哪一部分是高潮,因为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华
丽的乐章。呼伦湖上追述着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釜溪河边道出了自贡井盐的辉煌历史,太行山郭亮洞背后的移山愚公,合江与陪陵暗香浮动的古道追忆着杨贵妃如何品到心爱的荔枝。一首蒲松龄为冬虫夏草所赋的小诗引出青藏高原蝙蝠创造的奇迹,而玉树竟让我们追忆起大唐文成公主的历史。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在聂作平的《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中被以灵动的文字融会贯通,虽没有过多的图片眼前却早已是五彩斑斓。每个人的心中的都有行万里路的梦,但行走和行走却有着质的不同。我们大多是将自己置身于某种繁华,随着涌动的脚步走马观花的浏览风景。这样的行走或者会释放压力收获愉悦,但很少会澎湃内心,触动灵魂。而聂作平无论走在哪里总能挖掘出每一片看似乎平凡的土地上神奇的彩,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最值得探究的内涵。跟着聂作平一路钟情的行走,收获的不仅是难得一见的美景疏风,更多的是厚重的人文历史下的豪情和感动。
  《一路钟情》与众多的游记是不同的。有些游记只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的行程,并用大量图片佐证。而聂作平的此书中,随是他一路走出来的风景,但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上。你读他的文字,能从中领悟到,学习到很多知识。从而了解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首先作者应该是一位对历史情有独钟之人出去旅游,大多数人走的都是风景名胜,为大众所熟知的,而聂作平所走的路线除了一些大众所知之处,还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值得一游之地。大
多数人去旅游,走走看看也就罢了,可聂作平所到之处,真是不虚此行。他不仅游,而且还在考察,每一处地方,追根寻源,他都能讲出此地从古至今的历史,一处地方,因为有了故事,因为有其历史渊源,那么此地也便有了不同的灵性。读着这些引经据典的历史故事,流芳千古的人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得不佩服作者浓厚的历史知识。读这本书还能增长很多知识。自贡,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读完《一路钟情》后,我知道了井盐的开采,知道了盐对于自贡的意义;也了解到了海盐、湖盐的一些相关知识;我懂了青海崇山峻岭间的垭口,面对它们,人类是何等的渺小;我了解了冬虫夏草的价格飙升原因;我重新感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含义;港口对于国家开放的意义,让我重新审视……那一处处值得一游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它们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相较与以往读到的旅游作品不同,很多作者关注的当下美景与当下心情,而聂作平的《一路钟情》则显出另一种风范,大气磅礴内蕴深厚,视角并不局限于当时的脚下,而是直接延伸到这片土地更久远的过去,每一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每一片土地更是如此,如果你不知晓一块土地的过去,那么你就等于根本不认识它。作者到达的每一处风光,都更注重的是寻那方水土的源头,这不单纯是为了游览,而是我们寻常所闻更钟情于写作本身的人,秉承严谨与真实的态度,怀着对文字的敬畏,用严肃的态度来描写自己的行程。这人生在每个人的眼中,自是千
般风光千般滋味,不知是山水从我们的生命中穿行,还是我们的生命在山水中流淌,寄情于山水的人,胸襟便会多了一道道开阔的情怀。在《一路钟情》中,作者的脚印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名川秀水中的呼伦河、图们江、黑龙江,无不让我们于江河往事中读出一种远远的悲伤,每一条河都在向我们倾诉着它内心的屈辱与苦难,读江,便是读史。雄山奇峰中的太行山、横山、川藏路上的座座高山则略显轻松,山川人物交相辉映,却又不失学者的特有严谨。旧物新缘中提到了杨贵妃的荔枝,构皮纸,唐朝工艺的时尚再生,干窑,腌菜,冬虫夏草种种,莫不让我们以现在的目光审视中国古老的技艺与传统。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地风光,作者的分类都别有趣味,我想作者可能并不是拘泥于一段时间的旅行,而是以旅行视为内心的需求,每一次的远游都不是单纯消遣,而是致力于祖国文化中博大精深处,寻根觅源,上路却并不单纯为了游玩,而是带着沉重的思索,这是学者的风范。这本书也从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执着一个青年时代就有着梦想的人,一个在中年时候实现梦想的人,一个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走过千山万水,让自己的脚步在踏上这个地方后,就留有一行深深的足迹,身体的芳香能在码成文字后,依然萦绕在周身,同时能萦绕在读者心田,这就是一本好书。文字的快感不是所有书都能带给你的,但读这本书,的的确确让我感到快乐作者所选择地点的独特,作者运用文字的习惯,作者适当引用古典诗词的恰
如其分,都让我感觉快乐。带着这样的书去游历世界吧,它能为你导航。它能让你在看似普通的地方发现世界的精华。
   我喜欢旅行,但现实的桎梏却让我只有很少的时间才能走在路上..读聂作平的新书《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我有种它就是为我这样的期待着旅行却很少能够成行的非标准旅行者而专门写作的一样。因为聂作平完全使自己走近了走马观花的游人根本无法看到的乡村以及村民生活的深处,让自己也归于山里的岁月寂静无边,如那些山民一样,在同一方土地上呼吸山间的朝露,采撷田垄的野菜,感受松间的明月与桃李花开时候的夕阳,在貌似漫不经心的日常生活中,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有的文化气息早已在文字的感召中呼之欲出……在他的笔下,有任何繁盛的都市都不能及的丰美,有新鲜的泥土的气息夹杂着花香扑鼻而来,说实话,《一路钟情》似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不知不觉地跟随作者的脚步,无怨无悔地走进喧嚣之下盎然的乡村。体会山水人文、历史人文、坊间的故事、乡村土路上、普通人心中的温暖与感动带给自己的所有感动,发现有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故事,看正悄悄发生改变的古老村庄,让自己俨然也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已经成为聂作平旅行以及旅行写作的全部意义。而且我发现,他不仅热爱自然热爱风景,更加热爱装点了这些风景的朴实的人们……阅读的过程,总有不断的感动涌出,令我心神向往,当我看到成都优雅的市
的时候,与窃窃私语的老者和吐着长长舌头的大黄狗一样,呼吸着宽巷子历史深处的人文气息,我俨然也就成为了这幅优雅之美景中的一个细节;看到为了开通天路,郭亮村全村几代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生与死的考量令我几度流下泪来,为那些铁骨铮铮的朴实乡民,也为作者的文字,他不仅让我们这些对郭亮村闻所未闻的他乡人因阅读他们的故事而受到心灵洗礼,更让他们自强自立的故事以及他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得到传承……
  用作者 “正如蚕儿吐丝之时,没有预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旅的比喻一样,我也仿写了这样一段话:聂作平的旅行笔记在写作的最初,一定也没有预想到会写出中华六十年沧桑巨变的发展史来吧。这也是聂作平不同于其他旅行者的最根本的一点,他让我们看到那些让人感动的风景生生不息。尽管自己没有亲身踏访这些名川秀水,我却在读着这本书的同时感受其中的美丽无限。描述细微,饱含感情的文字让原本平面的图片风景瞬间充满了灵动的生机;彩斑斓,秀可餐的大好风光让原本单调的文字辞藻瞬间谱写出了灵性的乐章。这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给予人们的真实感受;这就是来自于作者在一路寻访之中发掘出的人间仙境;这就是来自于读者们对于美好景致的最为由衷的赞叹。很是佩服作者可以用如此深沉的感情以文字为笔墨,以景致图片为华章,一一将自己的所观,所享,所闻展现于书中的角角落落。是啊,于他而言是一路风景,一路钟情,一路写作,一路引领读者欣赏最美丽的国家地理.
于读者而言是一路欣赏,一路领略,一路品味,一路琢磨,一路跟随着作者的见闻见证这世间的美好。全书的内容并不是仅仅对中国的某处风景进行相关的表述和展示。相反地,其中更是包罗了我们很多渴望着的,希望探访的名胜宝地。从山川,到河流;从古迹,到新城一切的一切在看书的时候让我们尽收眼底。在这其中,我们不仅欣赏到的是自然风光。我们更可以领略到由此而来的相关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描述和勾勒。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我们观赏到了最令人震撼心灵的一路风景。情有独钟地爱着这片山河;情有独钟地爱着这片多姿多彩的神奇世间。因为拥抱着一颗热爱美景的朴实心境,你我一路走来一路观摩。道不尽的人间美景;叙不完的人生靓丽。唯有在这本《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书中,让我们原本浮躁的心情可以得到最为宁静地放松和小歇。
   徜徉在一望无垠的碧绿的大草原上,品尝着羊肉的芬芳,感受着不一样的草原风情;遨游在广阔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品味着荔枝的香甜,回味一下历史的怅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我们不曾知道曾经获取食盐的艰难,也不曾理解官盐与私盐的区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笔,感受着五湖四海流过的痕迹,感受着经济文明所带来的失落感。读完这本书,记忆似与《舌尖上的中国》重叠,虽然它介绍的不是美食,而是作者一路走过来的美景,一路品味的文化痕迹,然而那种遗落的文明,那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失去原
为什么不取消绿皮火车本依存的环境,都不知不觉的敲击着作者的心脏,无声的诉说着他的心痛,这种痛经过文字的感染,竟与纪录片渲染过的画面别无二致。虽然聂卫平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大半的足迹,然而他所有的情感似乎只融汇在几种事物中,这些事物或许能够更容易引发一个游子的归思之情,更容易在朴实的文字中散发着人文地理的魅力,从而取代图片所带来的视觉感官的快感,但是这种情感却充满着沧桑,充满着面对无尽美景的绵绵失落之感。荔枝美味,可是它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朝代的没落,是一段君王不能够承受的情。那个喜爱荔枝的女子,能够让君王从此不早朝的女子,又怎能想得到荔枝运送的艰难,那些个漫长的路途,那些运送荔枝的人们,仅仅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口腹之欲,历尽艰难,而这个女子更加不曾想到的是,这段恩宠,这段盛情,最终在马嵬坡上结束,徒留下历史的感叹!民以食为天,盐的存在,似乎是再一次证明这句话的真实,在作者的文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食盐的用途,制盐的分类,甚至在不同的版块中,都动情的介绍着食盐的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在那些充满咸香的回忆中,食盐的制作工艺竟有了传奇的彩,那些白花花的食品犹如银子般让人垂涎,只是当我们一步步走过时,这种古老的工艺是否还会一步步的传下去呢,当传人的后代已搬入城中,那些古老的记忆是否会失传,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空荡,正如他走在蜀地上,面对茫茫高山的渺小孤独感一般。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蜀地的山,高的
于上青天,蜀地的土地下,埋葬着自古以来的贤人。虽然经历过地震,虽然它的气候一如既往的阴冷,可是正如张艺谋所说,成都是一座动与静结合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古镇,大大小小的古街,大大小小的茶馆,午后闲时,大街小巷一片悠闲场景,大戏一唱,变脸一演,充满着时尚与古老历史氛围的古都才慢慢展现出它那迷人的风情。走在埋藏着费祎的竹林中,我们或许不会想象得到呼伦贝尔草原上黄羊的悲剧,也不会想象得到大兴安岭那惨绝人寰的火灾,可是这一切都是人为留下的后果,我们或许钟情于冬虫夏草的神秘,却永远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于那种原始生态的破坏。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步步的走着,背后留下的是一种名为反思与茫然的东西……
 这本书需要精读,正如作者自己本身的文字,也是精益求精而作,或许会有稍许枯燥之感,但是时光总会沉淀那些真正值得记忆的东西,有些文字如风般掠过了,有些文字却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道轧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