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科思维的差异与平衡
1、事在人为:同题同法不同果
相同的考题,相同的解法,解出来的是相同的答案,这是数理化的题;相同的考题,相同的方法,写出来的答案即便都是满分内容也迥然不同,这是语文的作文。
双胞胎兄弟写出来两篇一模一样的《我的爸爸》,大家会觉得好笑。是什么导致了同题同法必然不同果?
是人的不同。人的思想、视野、格局、境界、经历的不同,会造成写作时视角、深度、选材、剪裁、语言等的不同。即便是数理化的题,也会因天赋、勤奋程度、师资条件等的差异导致成绩不同。
可见,事在人为。既然成事的关键在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育人,让每个人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2、以事为本与以人为本
对于事,有以事的发展为核心的学问,比如数理化生;对于人,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问,
比如语文、各类艺术。史地政对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都可以提供条件判断和方向指引。对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只要想发展,两者不可或缺。既要有发展事业解决问题的本领,也要有发展自身让生命更加成熟的本领。
以事为本的学科,内容主体是原理、技术、流程、工具等,出来的结果是具体的科学成果、工艺流程或产品,决定做事的效率和品质。以人为本的学科,内容主体是思想、情感、视野、格局、气度、修养等,出来的结果是成熟的人,决定做人的过程体验和情趣品位。
虽然在内容上有所区分,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可以在解决事的过程中磨砺自己,而自身的成长又更有利于事的解决。如果锁定一个主旨,就是以人为本。做事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所有的努力都该以人为本。
3、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
两种思维尚无严密界定,我们仅根据事实做尽可能精确的表述。
文科思维偏感性重全局,从人生、社会以及人类的全局角度看问题,分析的时候讲究逻辑的严密性,研究对象是人。理科思维偏理性重局部,从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角度看问题,分析
的时候也讲究逻辑的严密性,研究对象是事物。如果同学们的文理科思维均衡发展,可以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关系:“理性和感性是不冲突的,跟理性冲突的是蒙昧,跟感性冲突的是麻木。理性和感性给人双重的滋养,此端越深、彼端越深。”
实际求学中,会出现理科学霸文科侏儒的现象。他们对解 题模型和思路非常熟悉,就像玩熟练了的智力游戏。但对需要用心感受、理解而后进行表述的内容,则茫然无措。感性思维关乎感知,感知自己、感知他人、感知世界,然后做出判断。如果缺少了这种感知,就会对所有表达生命体验的词汇感到抽象,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缺少正确认识,意识不到人的发展的需要和不同环境中的角与责任。
文科思维的缺失,让我们看到不少理科学霸的心智低幼或精神迷茫。这是求学路上奋进的同学们和关心孩子的家长们要密切关注的。这类同学大部分是由缺少引导造成的。解决方案是,家长或老师先成为合格的导师,耐心引导其明确生命责任和挑战,推动心智成长。
4、以题为本与以事为本
必须提醒这一点。当以题为本代替以事为本的时候,学生们学到的不是解决事业发展问题的学问,而是与实践脱节的智力推理游戏。学问和解题能力完全是两码事。其区别是学问是可以拿来实践的真本事,解题能力则是按部就班套模型的智力游戏,与实践无关。
以题为本的思维用久了,会产生学习意义的虚无感以及面对现实的本领恐慌。
以事为本尚可以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存本领,以题为本则让人成为荒废青春的书呆子。这点同学们尤其要注意。
5、两种思维下的学习动力
两种思维下,存在两种学习动力。一种是以事为本,纯粹以学业成绩为目标;一种是以人为本,为了学好知识更有本事。
文理科思维的差异与平衡
以事为本使人忘记作为人的成长需要,进而受到虚荣、贪婪和恐惧的驱使。先是虚荣心得到满足,后来希望满足更多,再后来恐惧失去这些。这种思维缺少对生命的全局性认识,靠幻
想支撑未来,总以为“熬过XXX阶段就好了”。基于这种幻想,他们竭力应付生命各个阶段的任务,幻想着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挺过去就好了。殊不知,迎来的是挑战更大的下一阶段。所谓的“就好了”不过是大人哄小孩打针时的把戏,打完一针如果需要必然还有下一针,和小孩是否恐惧没有关系。
这条道路上的同学,要么在满足虚荣贪婪的路上遭遇失败一蹶不振,要么一直咬牙撑下去让崩盘来得更晚一些。总之,不良结果的到来只是早晚问题。越晚的,苦果越大。
以人为本则始终关注生命的需要,把握生命美好的根本追求,从善良出发,因自爱而勤劳奋进、勇敢进取。驱动力不是外部的诱惑,而是内在的生命热情和对梦想的执着,呈现为善良、勤劳、勇敢。因为自爱,所以全力以赴。最终呈现出的生存模式是自立自强。
这条道路上的同学,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好,掌握知识更容易举一反三,对课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更大,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6、平衡关系与偏激偏执
再次强调以前讲过的平衡关系。左右手是对立但不相反的关系,和左手相反的是没有左手,
和右手相反的是没有右手。物质和精神、理性和感性、理想和现实、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都是如此。至于应试和素质,和应试相反的是不懂应试,和素质相反的是缺少素质。应试的本领不学不练是没有的,人的素养不下功夫自我打磨也是没有的——玉不琢不成器。
忽视平衡,就会陷入偏激偏执。不平衡的状态、偏激的状态下,人是很疲惫的,生命体验是不美好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平衡是生命的需要,不平衡是反人性的。学习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故偏激偏执的功利主义非常不利于学习和成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学习,就要采用既提升素养又懂如何应试的平衡思维。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以成长为主旋律的青少年,尤其要注意学习成绩和个人成长的平衡关系。既要关注学业的完成,又要注意心智的成熟。具体做法是,在条件恰当时在学业和心智成长上都分配相应的时间精力,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注意心智的成长。
就语文而言,单纯读书思考而不练习刷题不容易出成绩,单纯刷题忽视读书思考也会令人绝望。无论偏激走向哪一方,对结果都不利。
7、平衡与偏激的难易及结局
平衡的道路先难后易,到最后是坦途;偏激的道路先易后难,到最后是死胡同。之所以个别学校个别家长采取功利主义的偏激思维,一是因为偏激更简单更好操作,二是后来学生在人生路上出问题时不会轻易把责任归到他们身上。当个别学校和家长不从学生的整体人生考虑,而只从短期出成绩的角度考虑,必然会走向偏激的功利主义。这种教学思维,是对学生的坑杀。
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条道路上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功利主义模式下,多少丧失精气神的绝望孩子才换来几个忍受巨大痛苦考出分的孩子?这些考出分的孩子面对后来的死胡同绝望时又该由谁负责?这种赢了也是输了的思维,应该引起所有爱自己的学生、爱孩子的家长的强烈警醒。功利主义思维下出来的成绩无论优中差,都播下了失败的种子。
平衡思维下成绩无论优中差,都播下了成功的种子。平衡思维下,学习过程相对愉悦,每个孩子都发挥出了最高水平,尽吾志而无悔。无论将来走到哪里,身心健康乐于学习,总会建设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引导孩子走平衡思维难度大一些,需要家长和老师付出更多心血,这是更爱孩子更负责任的家长和老师的选择。
教育是鼓励平凡而独特,反对趋同而平庸的。
文理科思维的差异与平衡
现实中经常有拿偏激功利主义思维的优等成绩来和平衡思维的中差成绩作比较获得优越感的情况,是不知道如果调整思维其潜力会得到更好发挥。这种幼稚比较不值一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要基于孩子一生的需要谋划当下。我们要考虑的是,是只对“高考”负责,还是对“高考加人生”负责。虽然每个人最终的生命责任由自己负责,但负有教育责任的老师和家长应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8、为什么部分同学会被功利主义影响
因为早期阶段,平衡的难度远大于偏激。具体导致学生走偏激道路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不良风气的熏陶。个别学校个别家长的功利主义思维导致纯粹的应试教育,直接将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裹挟其中。虽然孩子不舒服却囿于自身弱小无力反抗,长大了看懂了却没有了精气神。
二是明确道路之后发现缺少前行的力量。受过去错误的偏激思维影响,透支精力体力过于严
重,扭转这个趋势需要耗费巨大心神,但不扭转走下去又只能越来越糟,故而陷入泥潭动弹不得。而这个泥潭,就是偏激的功利主义。
一个人尚不能独立自主时,会被外部环境所裹挟。构成外部环境的是多数人,多数并不意味着正确。意识到是环境问题导致的,就要设法摆脱这种困境。
这个困境的解决方案是,由家长或老师对症下药,从理论上耐心讲解,从能量上强势带动,尽可能融入平衡思维为主导的学习环境。
9、反功利主义不是反成绩
我们反对功利主义,但不反对有成绩,甚至我们比功利主义更在意成绩,因为我们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并且希望持久地取得这样的成绩。功利主义者可能会反过来说你们更功利,这是因为其只能看到成绩的强大,而看不到支撑成绩所付出的其他努力。
所以,我们反对从长期看整体上不利于成绩提升的功利主义,鼓励从长期看整体上有利于成绩提升的平衡思维。同时,我们也鼓励临近考试的考前突击热身行为,我们不仅鼓励并且还善于指导学生这样做。
我们反对的,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偏激的短视的避难就易的功利主义。我们追求的,是更持久的更好的成绩。
10、强调平衡不是强调平均
平衡需要在两方面投入相应精力时间。这种精力时间的分配比例根据任务需要整体上大约是固定的,但具体到任何阶段来看又不是完全固定的,甚至说在有些客观条件下会出现短时间的看起来的偏激,但这是一种振幅较大的动态平衡,所采取的分配比例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来定的。
比如说,考前突击时我们重视通过刷题练习,提升答题手感,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但平时学习中就注意加强课外阅读和积累,注意生活实践和思考。上学的时候主要精力是学业的完成,寒暑假的时候则要有大量时间投入课外阅读、旅行考察和生活实践。
希望不必关心环境变化而给出一个固定比例死死守住,是放弃生命主导权企图靠僵化套路把自己束缚成机器的苟安思维。
我们鼓励动态的平衡,反对僵化刻板的打着平衡旗号的不顾客观条件的偏激。文科和理科的区别
11、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本会被反诬偏激
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了语文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为了孩子、家长和国家都有更好的未来,我们会大声疾呼要“以人为本,注重平衡”。同时,在课堂上加强思想体系建设和精神熏陶,极力开阔文化视野,强势提升感悟思考能力。但这种种努力,可能会被不理解的家长同学反诬为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