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
【摘 要】近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都十分注重综合性发展。不少理工科院校为适应教育教学要求开始发展文科专业,综合性趋向越来越明显。可以肯定的是,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专业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
一、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探源
(一)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处于劣势
评判一所大学实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是两个指标——大师和大楼,大师即师资力量等软实力,大楼即教育配套硬件设施等,另外理工科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对文科专业的发展造成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1.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支持理工科院校发展至今的自然是其特理工科专业,这些理工科专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知识深厚、教学方法独到的优秀教师,并且能够吸引大量优秀的专家学者进入院校从事项目研究、学术交流及教学工作。因此,这些院校的理科学术氛围良好,容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广博的理工科学生。
然而,理工科院校中文科专业的形势与上述情况则是大相径庭。不少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都是响应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号召才建立起来的,发展时间短,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学科力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由于发展的时间短,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与传统综合类院校的文科专业媲美。录用的也多是资历不深、学术生涯、教育生涯刚刚起步的年轻教师,还没有能够培养出本校的文科专业学术骨干。另外不够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不足以吸引资历深厚,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事实上,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教师、学者在这些院校中属于被边缘化的一批。在数量上,文科专业的教师、学者远远少于理工科教师、学者。受条件的限制,在学术质量上也远远落后于理工科教师、学者。长此以往,强者更强,弱者止步不前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严重打击文
科专业教师、学者的积极性。相应的,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文科生的专业素质往往也是不够高的,不能为以后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2.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大学中,学生有大量的自由学习时间,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便是图书馆,那么就以图书馆为例。走进理工科大学的图书馆不难发现,关于理工类的书籍浩如烟海,而为文科生提供的书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十分有限。另外,就学科特点来说,理科专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测重实践应用。而文科专业更测重理论和思想,因此相比理科专业更需要阅读大量书籍,涉猎各种知识。这些有限的书籍不能满足文科生学习的需求。
造成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诸如图书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发展时间短,相关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第二,学校对文科专业的物质支持不够,文科专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基本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完善,文科生的培养也必然受到限制。
3.理工科院校的管理模式限制文科专业的发展
理工科院校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适合本校理工科专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理工科专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是这套管理模式运用在文科专业上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形象具体,讲究深度;文科专业的学习内容则较为抽象,要求广度。这两类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需要区别对待,有不同的测重点。然而,多数理工科院校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一问题,只是笼统的“一刀切”,僵化的管理模式使文科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文科和理科的区别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能学到足够的学科知识、不能全面培养自身的能力,不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受限
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受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存在一定问题;二是学校、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外界客观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缺乏目标和动力,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
回顾整个学生时代,幼儿园、小学时期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中学时代,学生围绕高考这一目标展开学习,同时有老师和家长的从旁监督。但是升入大学后,老师和家长不会再时时刻刻陪同学习,帮助制定目标和学习计划。于是许多学生失去了目标,再加上课业压力相比中学时期轻松,便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尤其对于文科生来说专业课大多理论性强,现在所学的知识缺乏实效性,学生整天在茫然中度过,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不知道应该储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2)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缺乏自信
由于周遭环境的限制,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处于本校整个学生体的边缘,相当部分同学把自己视为“二等公民”。与强势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比起来总感觉低人一等,有时甚至羞于谈起自己的专业。这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对他们的求职产生限制,表现为怕遭遇失败,不敢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不能充分展现自身能力;或者一旦被用人单位拒绝,常常归咎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实力差。
3)对就业过度焦虑
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十分期待能够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他们往往比理工科学生有更高的职业期待。然而当今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态势并不乐观“毕业等于失业”的强大压力使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差距,因此许多学生害怕面对就业。在大学四年中就业带给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焦虑是一个不断攀升的过程,过度的就业焦虑感对学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2.外界原因
1)学校不能提供有效资源
本科学习结束后毕业生大致有考研和就业两种流向。
首先就考研来说,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考研无疑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颇为有效的途径。并且通过进一步深造,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从而为今后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然而,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考研压力比同一院校的理工科学生、传统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生要大很多。一些理工科院校只在本科阶段开设文科专业,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有些即便开设了硕士点其学术实力和教学质量也是不容乐观。所以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不得不选择跨校、跨专业考取研究生,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再来说就业,每到毕业季,各个院校都会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不少学生都依靠双选会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理工科院校在组织双选会时主要吸引的是理工类性质的工作,为文科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另外,行业性较强的理工科院校其主要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源都为理工科学生撑开了一片大网,同校的文科生却处于网罩不到的边缘,无法通过这张网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