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谈几点拙见:
一、通过“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当旧知识与新问题存在着深刻矛盾,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就应揭示矛盾,让旧知识与新问题产生冲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伴有猜想和期待。如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情境时,先让学生写3个2相加,5个2相加,他们很快就写出来了,教师再让学生写100个2相加,学生已经犯难了。教师还让学生继续写1000个2相加,学生马上大叫起来。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而学生正处在想象横生,愤悱心理极强的状态,学习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通过“质疑”创设教学情境
用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但很麻烦,很容易出现差错。在这种情形下就应直接把问题揭示出来,迫使学生的思维入路。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出示2÷7让学生算,他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总算得到了意见统一的结果:0.285714……。从这个情境可以看出:利用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用新知识就能较好、较快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把住“火候”,直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寻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三、通过“导误”创设教学情境
当旧知识的负迁移对新知识的认识产生干扰,容易出现错误时,教师有意识地让这种错误暴露出来,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中的情境设计:先让学生判断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出示333,23,108三个数让学生判断,由于受到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负迁移,学生会误认为23能被3整除,108不能被3整除,错误的方法导致失败后,学生势必会由困惑转为沉思,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目的。
四、通过“再现”创设教学情境
当数学问题是学生生活中曾经碰到或可能碰到的问题时,设计的方法最简单,只需“再现”当时的情境,唤起其生活积累即可。如《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中的情境,就是“再现”学生常常经历或看见的公共汽车到站乘客上下车的情境,在情境中巧妙的设计车上的乘客由分次下车转为两个车门的乘客同时下车,求车上还余多少人的问题。
五、通过“虚拟”创设教学情境
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遇到,而为了引趣,有时可以“虚拟”,即用儿童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一段新奇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让学生替它解决问题。如《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把贪吃的猪八戒设计在“取经路上分西瓜”的情境当中:猪八戒为了多吃一些,嫌分给西瓜的1/4太少,强烈要求吃到它的1/6,至少也要1/5,结果适得其反,从而引发出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谁也不会有猪八戒的那段经历,但这个情境不仅有趣,而且可信,学生喜欢的“小主人公”在情境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一种为“小主人公”分忧、解疑的心情油然而生。
六、通过“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当情境不能“再现”,又不便虚拟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在课堂上直接制造情境,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游戏形式,引出一个学生尚无法解决而又很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了“猜一猜”的游戏形式,教师突出自己的“偶像”地位,让学生自报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游戏活动,想难住老师,而多次进攻,老师还是百问不倒,进而引出了数学问题。学生在游戏中很自然地产生了由好奇到探求奥秘的强烈欲望,从而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常常来自于“cf怎么进不去进不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改变了角意识,自然地把自己“摆进去”,从而自觉地寻方法,探求规律,达到了寓解难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的效果。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还应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