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作者:张田阳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5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是小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的速度。表现在计算过程中就是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如何在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呢?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口算,教给学生一定的口算要领和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各个年级都应重视口算训练,这不仅是四则计算时,估算,应用题等中都用到口算,就如大纲所说:口算是基础…”
        口算的要求要适当,不宜过多,过高,应分层次,逐渐提高。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给学生
一定的口算要领和方法。如小数乘法的口算,训练时由讲算(说出主要过程)过渡到速算(看题直接说出得数),并分成三种情况逐步完成。(1)两(三)个数字与一个数字相乘的情况。如0.12×3(0.06×1.5)口述:12乘以3(6乘以15)36(90),再点上两位小数(三位小数)0.36(0.09)(2)单独运用简便运算。如:1.2×15,口述类似:把1.2拆成6×0.2×150.2乘以1533乘以61 8(3)混合在一起。如:0.1×0.02cf怎么进不去,2.5×0.7×0.816×2.5,心想:仔细观察数据特点,能运用什么定律性质进行口算呢?熟练以后,均可看题直接得出得数,这将有利于思维敏捷性的形成。
        二、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算理是法则的依据,法则来源于算理,只有透彻的理解算理,才能牢固掌握法则,用好用活法则,从而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思维活动必须依靠扎实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思维活动的前提。思维敏捷性是在不断的运用法则指导运算过程中孕育出来的。计算开始,学生是严格地按照法则指导运算过程。之后,随着运算熟练程度的逐渐提高,运算过程的中间环节不断压缩,从开始的详尽的思维过程到压缩简约的思维过程,最后只凭借感知条件就得出结果,有时还能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地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如
计算:(2.4×25)×(350.6)时,在学生们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可以看出350.6=0。于是想到“0与任何数相乘得0”,虽然前面的计算可以简便,但是学生们会压缩按照法则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去求,但熟练以后,学生们会压缩这一过程,而直接写出得数等于0。又如121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刚开始按照法则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去求,但熟练以后,学生们会压缩这一过程,直接去较大数18的倍数,想“18的一倍得18,不是12的倍数,再182倍得36、是l2的倍数,所以12l8的最小公倍数是36”
        此外,加强算理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正确性。
        三、自觉的运用定律指导运算
        在学生熟练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运算定律决不是只有在简便运算时才能发挥作用,他是运算的基本规律和法则的依据。教学中要适时的以运算定律来指导法则的推导,另一方面要经常要求学生自觉的运用定律进行计算,不管是在应用题,几何中求面积或体积等列式后的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运算定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培养学生转化的思考方法
        所谓的转化,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根据目的特点,把它从一种形式改变成另一种形式。要使学生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事物的本质使思维既深刻又敏捷,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如计算0.72÷7+0.28×17,如果学生只会按照一般的运算顺序和方法进行计算,则计算过程较繁,只能求近似值。但是,如果学生采用转化的思考方法,将“÷7”改为“×17”原题变为0.72×l7+0.28×17,再利用乘以分配律进行计算,把一道看来不易的计算题,轻而易举地口算出结果,充分显示出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灵活性。
        五、通过探索性,规律性的练习进行培养
        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精心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练习决不是单纯地进行计算,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愿望。例如:
        1.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自己编题并速算得数。
        75—57= 43—34= 65—56= 97—79=
        52—25= 21—l 2= 86—68= 42—24=
        规律性是: ab-ba=(a-b)×9 (a>b)
        2.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填空。
        ①253+85—53 ②8.25—2.19—2.25
        253—53+85 8.25—2.25—2.1 9
        ③2.7×1.2÷2.7 ④1.6÷0.5÷0.8
        2.7÷2.7×1.2 1.6÷0.8÷0.5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规律是:连减或连加同级运算,可带着运算符号(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连除或连乘同级运算,可带着运算符号(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得出结论后,学生们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很有兴趣,计算当然又快又对,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
        六、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的大概或估计。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的估算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
        小学估算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从问题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条件,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对算式作简约的紧缩推理、正确、快速地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寻求到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计算教学中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还可以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变通性、深刻性、正确性、独创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不断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知识,长智慧,达到发展智力又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