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新教材)
《秦 腔》 知识点清单
*秦 腔
《秦 腔》
答案:文章第1—3段是第一部分,写秦腔源于秦川西府,与秦川农民有着血肉联系。文章第4—8段是第二部分,写秦腔演出。先写秦腔排演(第4段),后写秦腔演出(第5—8段)。写秦腔演出时,首先写演出前台下的热闹情景(第5段),然后写演出时台上演员的情景(第6段),接着写演出时台下观众的情景(第7段),最后写与秦腔演出有关的逸事(第8段)。文章第9—10段是第三部分,指出秦腔在八百里秦川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2.文章第2段是怎样表现秦腔与秦川农民的联系的?
答案:①秦腔能给最劳苦的秦川农民带来大乐。②秦腔在秦川人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秦腔是他们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③秦川人用秦腔来教育子女,他们大都不识字,却能出奇地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有了秦腔,他们的生活便有了乐趣。④唱秦腔能够表现出他们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
3.怎样理解文章第8段中作者所写几件有关秦腔演出的事情?
答案:①写演员受评论,说明人们在乎演员的表演水平,进而表现人们在乎秦腔。②写女子没看扮演伪兵的男演员,说明演出角代表了演出水平,人们更看重演出水平高的演员。③写把花生喂到孙子鼻孔里,说明秦腔对人们的吸引力之大。④写老汉捡到钱物及孩子们偷瓜果等,表现秦腔给人们带来的“喜”,突出秦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1. 大气厚重的风格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而这也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这篇文章大气厚重的艺术特。《秦腔》是一篇浑厚深沉的文
化散文,其中不仅渲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绘形绘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
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他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上的人们的人情美。
2. 表现角度独特
作品表面上写的是秦腔,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因此,相对于那种只是就戏曲谈戏曲,或者由此谈论一些文化风俗,引出某些历史典故的散文,这篇作品的表现角度显然要独特得多,思想层面也高得多。
3. 精彩的场面描写
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彩。
(1)点面结合。如在写“戏班排演”这个场面的时候,作者先交代背景——夏天蚊虫多,冬天寒
冷,表明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演员排练、众看排练的热情不减;接下来再进行细节描写,通过叫骂、准备夜餐等细节表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
(2)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如写看戏时的盛况,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让我们听到了秦地豪放爽快的交流。“台下就乱了……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秦川人看秦腔的热情是如此高涨。他们的对话尽管很粗俗,但显现出来的却是农民的豪爽与直白,甚至幽默。
4. 运用繁笔细致描摹
文中多用繁笔描绘,以写实的笔调多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情,或山川风俗,或人心世态,或喜怒哀乐,多精雕细刻,使读者对秦腔有了一种全面、感性的认识。如第6段中对演员出场时的情景描写,环环紧扣,细致入微,神态毕现。
5. 似拙实巧的语言
《秦腔》一文的语言描写拙巧相济,浑然天成。比如描写秦腔演出时台上台下互动的盛况:“如果是演《救裴生》……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起来。”这段描写全然不见工笔式的描
摹,只反复用了“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蹲,“慢慢地”往起站。表面上看,这样的描写很笨,很憨,但这正是《救裴生》这出戏中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一部分,对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全场观众都能跟着共同表演,可见
秦腔是秦川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此外,那两个动词性词组“矮下去”“拉长”,都属于稚拙古朴的口语,却还原了秦腔演出时台上台下热烈互动的真实场面,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令人震撼。读者不禁与作者同叹,秦腔真的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这里可谓“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尽管语言看似笨拙、憨厚,其中的情感却波涛汹涌,憨而不呆,浑然天成。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上追求的这种语
演员高远言风格,既写实又高远,实现了对语言本身局限性的超越。
文章第5段为什么将秦腔一年十二个月从头写到尾? 这样写会不会太啰唆?
观点一 这里一一列举,并不啰唆,作者是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烘托出秦川人“扳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在秦川人心里,他们不仅仅是一月月地数,更是一天天地算,算哪天秦腔上演,还有几天。这样的逐月铺排不会显得啰唆,反而更有表现力。
观点二 文中从正月元宵日一直罗列到腊月二十三,这些节日都是民众普遍会过的重大节日,没有必要赘述,只要把那些大家不熟悉的当地小节日,如六月六日晒丝绸、腊月五豆重点罗列,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月月有节,三月一会”的概括简洁明了,可以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不需要再浪费笔墨一一举出。
任务一 赏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散文的艺术特。
两篇散文都有对生命的感悟,但取材、手法、主题等不同,试分析。
答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大自然让我们领略到了生命的意义,要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像“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秦腔》中处处流露出对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秦腔的作用下,人回归了本性,自然本真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这篇散文,我们看到了秦川人的淳朴不羁,他们身上洋溢着生命的真实与朴素。文中充分表达了对人性本真的赞美与向往。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 《秦腔》 | |
取材 | 自然风物 | 秦腔及秦川大地上的风土人情 |
手法 | 以描写为主,又把议论缀入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表达方式多变) | 以场面描写为主,点面结合;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
主题 | 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 民情与风俗文化 |
任务二 通过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这两篇散文的学习,探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特点。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秦腔》,一篇现代散文,一篇当代散文,一篇体悟自然与生命,一篇关注民情与文化。冯至与贾平凹从不同视角生发不同感触,为读者呈现出散文多元的审美品质,我们由此得以领略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独特之处,请从中试着总结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特点。
答案:(1)取材广泛,内容多样。《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由山中的一条由石块砌成的旧路引发联想,细致地体验自然中的一景一物,通过诗意的渲染、丰富的想象,营造了鲜明生动的画面。《秦腔》通过描绘秦川文化环境,写秦川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自民间的淳朴风情和美好人情。由此可见,中国现当代散文在取材方面展现出广泛的特点。它可以选择社会生活中任何
有意义的事物进行写作。它可以选择写怀友、访旧,也可以选择写风土人情、国际风云、花鸟鱼虫。地方风气、街头景、前尘往事,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无所不可。我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可以用散文来表现。因此可以说,现当代散文包揽古今,跨越中外,
兼容新旧,并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涵盖自然与社会。
(2)写法自由,表达灵活。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以描写为主,又杂以议论,还不时插入抒情,似乎有些散漫,但整体仍不失法度。《秦腔》作为一篇侧重写民情风俗的文化散文,在场面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可见,散文的写作手法自由灵活。
首先,具体体现在它的表达方式灵活自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兼采并用;其次,体现在它的组织结构多种多样——纵式、横式、纵横交错式等;此外,还体现在线索丰富多彩,人、物、活动、感情等均可作为线索;等等。这体现出中国现当代散文写法的自由灵活。
(3)“散中有聚”。由于中国现当代散文选材广泛,谋篇布局比较自由,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因而在形式上具有“散”的特点。但从立意角度来看,它是有明确而集中的主题的,即“神不散”。如《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借助散文的形式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的诗的意境,赋予文章以沉思的理趣。《秦腔》通过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达了作者对秦川文化的领悟,并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中国现当代散文除了要具备深刻的主题外,还要捕捉表面上看来不相关的人、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严密的构思将其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
体。可以说,这种“散中有聚”“散又不散”的写作手法,使得散文变得舒卷自如,摇曳多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