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李志涛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第06
        摘要:以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分布状况、产业分布情况、国内500强企业在三地的分
布情况为基础,采用综合分析法探讨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 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协同发展; 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13-04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带来了京津冀地区高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京津冀区域高技能型人才一体化培养, 能大大加快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笔者根据京津冀校企资源发展现状,探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服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区域产业分布状况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GDP在全国的比重逐步提升。201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超过全国 GDP 比例的10% ,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的29.36%。当前,京津冀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布局情况见表1。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全国第一;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是京津的10倍。
        (二)京津冀区域内国内500强企业分布情况
        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国内500强)名单来看,2013 年京津冀地区共有国内500强企业143 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28.6%。北京最多,有99 家,天津、河北分别有20 家和24 家。仅从大企业数量而言,北京是天津的近5倍,是河北的近10倍。由此可见,三地大企业数量分布极不均衡,表2是京津冀各地区国内500强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现状
        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09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8.4%,在校生近82万人,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8.5%,每年毕业生约27万,占全国总数的8.9%,招生人数约26万,占全国招生总数8.2%
        其中,北京市现有高职院校25所,国家示范校4所,骨干校2所。在校生10万余人。
        天津市有高职院校26所,国家示范校4所,骨干校2所。在校生16万余人,约占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 。有数据统计,目前天津市的新技术劳动岗位从业者有近94%是来自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河北省现有高职院校58所,国家示范校8所,骨干校5所。
        二、京津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资源比例失调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平均每所高职院校所对应的国内500强企业数分别为3.60.70.4个。北京市平均每所高职学院要负担4个国内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输出保障,平均每个企业仅有0.12万人的人力资源储备。而河北省平均每所高职院校仅负担0.4个企业,每个国内500强企业有2.25万人的人力资源储备。也就是说,京津冀三地之间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输出与三地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差异极大。北京市的企业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与河北省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较大的失衡。根据这种供求关系极不平衡状况下,必须在当
前高职教育资源分布现实状况下通过探索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合作的办法来弥补,以建立能够与整个区域产业规模相适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方式,统筹京津冀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
        从京津冀三地的人均GDP数据分析来看,京津两市均排在我国的城市前列,但河北省相对落后些。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市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市均衡发展第二、三产业,河北省则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同,为京津冀教育的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随动性差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常会遇到有的专业供不应求,而有的专业分不出去的现象。入学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就不那么热了,这里有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超前性问题,也有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评估和预警的原因,还有就是地区影响力(政治、经济、交通等综合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大企业入驻吸引力不同。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优势不明显,如全国高职院校中会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重复设置率较高,且特不明显。
        (三) 三地办学主体差异
        京津冀是有着明显行政格局的地区,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在各自的办学模式和体制方面缺乏垮地合作。由于缺乏区域大局意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没有体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导致目前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平衡。
        办学主体模式上三地也有不同。北京的25 所高职院校中,有 9 所为相关委办局(或集团公司)所属,北京市所属 4 所,另有3所为区县政府所属和 9 所民办院校。天津市和河北省也有多个办学主体,河北省地域广泛,许多分布在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等城市的高职院校还要兼顾这些城市本身的发展需要。这种多个办学主体的办学管理模式无疑对信息资源共享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一定的行政障碍。如何到一个平衡点,将多个办学主体融合到一起,让竞争转变为合作,建立统一的统筹管理机制,是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课题和一个难点。
        (四)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够
        目前,京津冀地区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高职院校参与行业实践的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不强;高职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双师较少;产品研发的软硬件环境不足,不具备为服务区域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先进设备条件。这些因素都导致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活动能力不足。
        (五)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对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化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职教师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上岗,实践经验几乎为零,科技研发能力也非常有限。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反映出高职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六)校企合作有名无实
        校企合作开展教育教学能大大提高高职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契合度,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一些名义上的校企合作没能达到实际效果。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流于表面的现象。
        四、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对京津冀高职院校现状的研究以及对当前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观念上创新,认识上提高
        改变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地区性、机制性制约环境,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高职学院共同参与的京津冀高职教育协作组,协作组由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教育专家等组成,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的原则,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共同讨论合作发展规划,完善交流合作举措,充分考虑区域整体利益。把学习型社会所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引入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态构建上来,形成扁平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机制与环境,达到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的。从观念上把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看作一个整体,以全局化的观念规划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跨地区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跨地区联合办学,建立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互融发展体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发挥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有效整合资源,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建立能够与区域产业规模相适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合作与交流机制,统筹京津冀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使高职教育办学更贴近企业需求。
        (三)实施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与产业互融
当前最热门的职业        京津两地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北京,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产生扩散效应,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针对京津地区知识技术密集、河北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的特点,实现高职教育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对于整个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通过建立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京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区域高职院校均衡承担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四)创新区域高职院校联邦式合作
        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看,京津冀分属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域,要在这种高级别的层面构建起整体协同发展的规则,必须创新合作方式。联盟是已经存在的不同机构间的联合形式,
所谓联盟,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合作协议制约的联合体,是约束松散、效率较低的一种合作方式。联邦式模式是遵守共同协议,实行并行运行与共享资源的长期联盟。由于具有统一的联邦基础,有某些稳定的共同需求,使多个联邦成员组成一个整体形式,是对等个体间的合作,以实现互相支持。将联邦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实践中,要突破组织边界,在当前行政体制框架下,地区间通过协商制定共同遵守的协定、条约或合同,开放共享需求。通过对联邦体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围绕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自由流动,逐步成为长期的成员互信与合作机制。
        (五)加快制度与规范制定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每一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联合人事、就业、社保等部门加快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制定,可为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政策保障。微观有问题的先从宏观上开始探索,逐步细化。切实提高办学自主权,构建起由国家统筹规划的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使学生自由地跨地区求学、求职、就业,教师跨省市流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都在共同认可的协议下实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