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印象之七|▌浮光掠影般的青春年华——电影中关于青春的记忆(台湾篇)
浮光掠影般的青春年华——电影中关于青春的记忆(台湾篇)□玄曦皓题记:都说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无论是欢笑还是伤悲,都显得那么唯美,那么让人 回味。只是这如浮光掠影般的青春年华,在我们的生命中却是弹指一挥间,一不留神就已经踏上了远离青春的列车,渐行渐远。 之于青春,想说的话实在太多,多到拉拉杂杂说得自己都累了可还是说不完。每个人的青春都与别人不同,而每个人的青春也都只有那么可贵的一次,就像路过的风 景,只此一回,无法转身重新再去驻足欣赏。电影中关于青春的记忆五彩斑斓,有快乐,有难过,有喜悦,有感伤,一切的元素都汇聚成两个字——青春。 各地的电影关于青春的叙述有着各不相同的味道,就像各地的青春永远都有属于自己的特一样,本文就以台湾新时期的青春电影为主,写一写海峡对岸的那些青春 年华。 首先来简要的说一说台湾电影大致的发展历程。台湾电影真正为人们所关注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浪潮”,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如《风柜来的人》《童年往 事》《恋恋风尘》等一批优秀的影片,展现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也树立起了导演个人特质大行其道的旗帜。在新浪潮平息之后,正值社会的动荡期,政治上的解严 与经济上的衰退让电影人将目光投入到对历史的反思与现状的白描,《悲情城市》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正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此后李安、蔡明亮等凭借着 自己特立独行的影片风格独当一面,使九十年代的台湾电影进入了个人主义泛滥的文艺片热潮时期。这些导演在国际上迅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但是却因为自身影片 太过于晦涩难懂导致票房惨淡,台湾电影工业陷入窒息的窘境。自2000年以来,台湾电影逐步复苏,开拓出了青春电影为主的时代风格,涌现出了诸如《蓝大 门》《飞跃情海》《盛夏光年》等一大批青春题材的影片。著名导演杨德昌先生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与非青春片。”由此可见,青春电影在台湾已经 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提起台湾的青春电影,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共识:剧情拖沓、表述缓慢、人物矫情、不明所以的忧伤、无病呻吟的挣扎,林林总总,如此这般。的确,如果把这些 电影堆在一起来看,很容易能够发现这些共同点,这也行成了台湾青春电影与众不同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呢?我只能说是一种青春的味道。就像电影《渺渺》 中小瑷说的,“你不觉得蛋糕吃起来会给人一种很甜蜜的感觉吗?不管是酸酸的、苦苦的还是甜甜的,可是在外观上就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青春不也正是这样 吗?别管内里究竟是苦涩还是甘甜,至少披上青春的外衣就会让人觉得是那么充满生机和朝气。不少人会反感我在上面说的那些共识,以至于觉得这些配料几乎都差 不多的青春片味同嚼蜡,食如鸡肋,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没有在现阶段经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青春,那么你就不会有切身的体会。正如我一个朋友跟我说的那样, “看台湾这些青春片,实际上看不到什么,既不会教给你怎么做人,也不会教给你怎么处世,但是我就是喜欢把自己放进这些故事里,因为在这里面有很多真实存在 或者时常向往的生活状态。”看台湾的青春电影,如是而已。所以,如果你没办法将自己投入到这些或俗情难耐、或莫名其妙、或矫揉造作、或郁郁寡欢的青春年岁 中的话,只能证明要么你还没到这个年纪,要么你已经离开了这个年纪。

开启新时期台湾青春片先河的应该算是《晴天娃娃》,但是真正引起大家关注的则应该是《蓝大门》。年幼青涩的桂纶镁与陈柏霖在片中本出演孟克柔与张士 豪,中规中矩,恰如其分。也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两个名字,这两个在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 在《蓝大门》中,校园是大背景,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了关于成长与性取向等一系列的青春期问题的探讨与思考。阳光开朗的张士 豪,代表了这个年龄男孩子中的佼佼者,正如他对孟克柔所说,“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觉得我还不错哦。”他这样介绍自己的时候是那 样的坦诚与欣然,恰如青春年少的那股蓬勃的朝气喷涌而出。他的青春是在一个为人瞩目的位置上度过的,男孩子羡慕他,女孩子偷偷暗恋他,这在他做这样的自我 介绍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相反,孟克柔却显得笃定与抑郁,看上去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老成,当张士豪对她说想要追她时,孟克柔对张士豪说,“我很麻烦的。”她是真的很麻烦,在 内心里就纠结成厚厚的一团,怎么绕也还是绕不出来。她故作的老成也只是一个孩子刻意伪装出来的坚强,正如她与妈妈相依为命时妈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强。孟 克柔问她妈妈失去了爸爸之后是怎样活过来的,妈妈说,“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啊。”青春,也不正是这样过过来的吗?在孟克柔的心里既有对成长产生的恐惧,又有 对恋爱产生的质疑,她喜欢林月珍究竟是一种真实的感受,还是一种固执的倔强?她的内心深处也许始终都在按捺着对于张士豪的那股莫名的喜欢,可是又不确定自 己究竟是不是喜欢男生。这些左右为难的挣扎存在于青春期这样复杂的阶段,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于是,孟克柔的脸上总是阴沉着,看不到丝毫的阳光,不管是与 林月珍还是与张士豪,孟克柔始终都在取舍间进退失据。电气自动化>笔记本分盘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孟克柔的笑容却显得那么阳光,那么可人,那段独白或许是最好的答案:小士,看着你的花衬衫飘远,我在想,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们 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善良、开朗又自在,你应该会更帅吧。于是,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后,你站在一扇蓝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有几颗青春痘。你 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 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青春就是一扇大门,一扇通往成熟的大门,在门前,所有人都会选择驻足张望,因为大门内的世界一片未知,或许这也正是青春期的普遍特质。无论在驻足张望的过 程中经历了什么,当一旦越过那道门,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因为选择的路不同了。猪脚姜的做法

《盛夏光年》是一部被人诟病很多的电影,其主要原因自然就是片中对同性恋的某种歧视。在我看来,同性恋是一个很难拿捏的题材,这是由于同性恋本身就是很难 去评说的感情类型。我觉得无论是同性之爱还是两性之爱,都无可厚非,爱什么人怎么爱这都是自己的自由,可是如果站在另一层的高度上来说,当同性恋与异性恋 并驾齐驱的时候,人类的社会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亦或者当这个时代由同性恋主导的时候,我想人类绝种也差不多该提上日程了。所以说,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诟病 是一定存在的,无论怎样去说,这种恋情终究是一种违背现今遵循的生理学与伦理学思想的。《盛夏光年》这部电影对同性之爱只算是浅尝辄止,更为主要的表述对 象应该是选择,无论是余守恒的选择还是康正行的选择,都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正如影片一开场,就安排了一组象征缅怀过去的镜头:一脸颓唐的三人并排坐 着,忽然传来孩子般清脆的欢笑声。余守恒听见了记忆的生意,于是便循着这声音跑了出去。紧跟着是舒缓的钢琴,象征着孩童时期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也就很容 易让人联想到一旦时光可以倒转,他们三人又会对生活作出怎样的选择呢?他们三人的生活也将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归根结底,年幼时的一个漫不经心的选择,其实 就已经注定了你一生所要走的路。就像《蝴蝶效应》中所表述的那样,一个小的改变,就可以彻底改变几个人的人生轨迹。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盛夏光年》所表现出来的青春悸动很具有穿透力,或者说很容易与观众在心灵上产生某种共鸣。之所以说是某种共鸣,是因为不同的人会在这 部电影中到不同的切入点,去开启自己心里那扇蔽塞的回忆之门。如果只安排余守恒与康正行的对手戏,我想这种共鸣的作用面就会狭隘了许多,在两人之间出现 的杜慧嘉恰恰把这个面推而广之,阔的很大。片中杜慧嘉与康正行私自翘课去台北,在街头放肆的享受着脱离牢笼的快乐与不羁,这种感受与时下的生活颇为贴近。 众所周之,在高考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年轻人在学校中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青春期本就具有的求知心态与叛逆作风,这一切的一切堆积在一 起就是对学校的仇视,当然这也许是我的一面之词,但我认为没有一些仇视,只能说这样的人在心理上缺乏主观判断力。仇视并不代表一定要愤世嫉俗或者说特立独 行,这种仇视是一种潜藏在心底的仇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仇视。当杜慧嘉与康正行在顶楼大声呐喊的时候,正是对这种仇视的鄙夷与泄愤,让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容 易感同身受。 除了人生之路的选择,青春也是爱情萌发的时期。康正行之所以没有与杜慧嘉的台北更进一步,是因为他的脑袋里还在犹豫,这种犹豫没能阻止他们两人接吻,但是 却阻止了更实质性的内容发生。简单来说,这种犹豫是由于余守恒的存在,也是由于康正行对于自己性取向的质疑。进一步来说,这种犹豫根植于年幼时期的康正 行,罪魁祸首就是老师要求康正行去一对一的帮助余守恒这件事。那么,不言自明,康正行的悲剧得益于自觉为人师表的老师,得益于自认为所作之事无可厚非的大 人。当一个孩子还没有自己进行判断进行选择的能力的时候,一个大人的一次漫不经心的选择就彻底的改变了他的一生,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吗?再进一步来说, 康正行是被动的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余守恒成长的正常环境。可是这两个人在各自成长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对于性取向的选择,结果却是余守恒得到了成功的蜕变,而 康正行成为了牺牲品。

以夏天为题的青春电影还有一部叫做《夏天的尾巴》,相比之于《盛夏光年》中的悲剧与不幸,《夏天的尾巴》显得要更夏天一点。这是一部有点趋近于沸腾的青春 电影,叛逆与躁动交替成为主线,辅之以音乐的柔美与圆润,宛然构成了一幅刚柔并济的青春画。 即便你不喜欢这里面的人物和剧情,也依然会对影片中的音乐有所留恋。台湾的流行音乐是亚洲的佼佼者,将电影与流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自然也成为了攫取市 场利润的左膀右臂。乍一看,台湾的这些青春电影中流行音乐都是抹不掉的元素,更有甚者已然成为了一部长篇MV,如《五月之恋》就俨然是五月天的MV混编电 影。再如周杰伦自编自导自演的《不能说的秘密》,也打上了流行音乐的浓重烙印。就像我此前看过的一个节目中所说的那样,身为亚洲流行音乐天王的周杰伦就算 在电影中什么也不做,只站九十分钟,也会有很多人买票去看。毋庸置疑,流行音乐是台湾的强项,而电影却是台湾的软肋,这种以强扶弱的手法也是无可厚非。在 《夏天的尾巴》中,音乐是一个元素,却并不是全部,更为精彩是对于青春年华的描写与赞美。 台湾青春电影中有两大场景,一为校园,二为郊外,前者像是青春的囚笼,后者像是脱离囚笼之外的世外桃源。《夏天的尾巴》也抓住了这两点,但是更重后者。碧 翠的稻田,蜿蜒的河流,安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这些元素一是为了让画面美观,二是为了在这种环境中去表现青春的美丽。正如导演郑文堂所说,“我的青春年 少时代,口袋里经常一毛钱也没有,可是,却可以过的很悠哉。因为我住在乡下,只要有一台脚踏车就可以到处游荡,就可以享受云淡风轻的自由时光,电影里面的 几个高中生就是这种感觉。”的确,也只有这种环境下的青春才算是最自由最洒脱的青春,正如笼中之鸟即便羽翼再美也终究是一场悲剧,只有飞回大自然才是一种 彻头彻尾的美丽。《夏天的尾巴》中既有青涩懵懂的初恋情怀,也有青春时期不愿与世俗妥协的叛逆情绪,然而这些都构成了青春这个主题词的基石,让人很容易感 同身受。片中的人,无论是爱音乐如命的阿月,还是喜欢女老师的帅男生陈坏钧,无论是自由洒脱的日本少年阿齐朗,还是柔美可人的小女生林雯莉,他们的身上都 散发出如夏日的阳光一样耀眼的青春气息。故事的最后勾画了一场关于青春救赎的桥段,他们联手阻止了一场自杀的悲剧,这不得不说是为这段温暖的青春记忆画上 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青春的路途注定了将会以追寻为主题,无论是追寻个人的理想还是青涩的爱情,都是在一种勇敢的追寻中不断向前。等到历经了重重跋涉抵达一直所追寻的那个终 点,也许彼岸并不如想象中美丽,但回过头来看走过的历程依然有唯美的足迹。《单车上路》就是这样一部带着追寻味道的影片,与此较为同类题材的影片还有《练 习曲》,只不过前者的单车带着些许的逃离意味,后者的单车则只是为实现自己环岛梦想的工具。 无论是阿国还是林正义,他们之所以骑上单车远离那份世俗的喧嚣,都是因为越不过心理的那道障碍。阿国的障碍是不小心烧了老伯的便利店,而身为警察的林正义 的障碍则是在战中连累了自己的同事。同样正值青春的两个人,在偶然的相遇之后便产生了心灵上的相惜,兄弟情就来得这般自然与舒适,甚至没有什么更多的试 探与了解,就这样建立起了日久弥深的真挚情感。年轻的心总是单纯的心,没有丝毫的防备也没有丝毫的质疑,总是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人与人直接理所应当的是一种 单纯的关系。当然,这种单纯的关系与陌生人很好建立,与家里人或者熟识的朋友却难以建立。这是因为,与陌生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利害关系,而与家人或熟识的 人之间却由于日渐加深的了解背负上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压抑。

  这部电影总是被人看成是一部风光片,因为剧情相对来说非常简单,但却用了大幅的笔墨来渲染一路上沿途的美好风光。导演拍摄的这部“单车公路电影”是新 鲜的电影类型,“把苏花公路碧海蓝天的景致和单车自助旅行结合在一起,去诉说一个青春逐梦的故事。”在美好的风光中去表现的却不是青春的美丽与阳光,而是 青春的挣扎与抉择,或者说是青春背后的隐含面,这个隐含面的内容有些灰暗又有些抑郁,糅合在爱情与友情中,显得复杂难辨。这种表述青春的形式与《夏天的尾 巴》截然不同,虽然都有不同于城市喧嚣的自然风光,但是想要表述的却是青春的两面。一面是唯美、阳光、潇洒,一面则是叛逆、抑郁、凝重,一正一反,颇为合 拍。 青春是很美的,也是很珍贵的,度过青春年华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路,每个人都会惋惜当初没有好好珍惜。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青春年华无论悲喜都注定会成为 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华美外表的背后,青春又是充满了叛逆的元素的。现在的人常说,80后是叛逆的一代,那么何为叛逆?不喜欢读书是不是叛逆?喜欢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的生活是不是叛逆?无法接受父母的指责和备问是不是叛逆?偷尝禁果情窦初开是不是叛逆?在我看来,这些只不过是因为被压抑了太久之后所作出的抗争 与渴望自由的心态的释放。而这一时期,便被灌注了叛逆的符号。如果上述这些都不是叛逆,那什么才是叛逆?也许关于青春期的叛逆说辞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说 法,大人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一定的轨迹去行走,常常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耳提面命,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就会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 名,这样的教育态度下刚刚对这个社会有了主观认知能力的年轻人怎么能不“叛逆”?怎么能继续墨守陈规?由此说来,叛逆是必然的,却又是被迫的。

《九降风》可以说是一部叛逆彩浓重的青春片,与刚才讲到的《夏天的尾巴》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夏天的尾巴》一片的导演说,“电影里的高中生没有 满嘴粗话,没有撞球泡妞开黄腔,没有嗑药混黑帮,甚至到了电影杀青之后我才惊觉,这个电影没有人叼过一根烟出现在镜头里。”而这些镜头在《九降风》中 却一应俱全。一不甘于平凡的少年,称兄道弟,他们一起在顶楼的天台吃便当,抽烟,打哈哈,一起在大树下聊天扯淡,一起喝酒打撞球,一起裸泳,这些看上去 叛逆味道十足的事情不胜枚举。他们是这样的无拘无束,快乐坦然。似乎在他们的眼中,这样的生活才是青春,这样进退自如才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在自己 构建的小世界里肆意的挥舞着青春的臂膀,乐此不疲。如果换个视角,这些举动一定会被定义为叛逆、放肆,云云。可是这样的自由不是很好吗?一定要一板一眼的 钉在教室里读书写字才能算“合格的青春”?那样的话只不过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吧。 然而成长的学费不是廉价的,而是非常高昂的。他们之间的误会、冲突、争吵,林林总总的一切元素都成为了他们成长所不得不去面对的事情。当他们中有人出了车 祸,有人因为骑偷来摩托车而被退学,当这些残忍的现实摆在几个曾经那样天真洒脱的小兄弟们面前时,一切预想中理想化的生活都被附上了重重的枷锁。这道枷锁 就是冷冰冰的现实,就是残酷的社会。于是,青春的盎然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成长的巨大压力。曾经一起玩过的天台,曾经一起等待的树下,曾经那一张张旧旧 的课桌,曾经那一首首感伤的歌曲,都伴随着毕业而成为了永恒的回忆。 我很喜欢片尾毕业典礼上唱的那首歌: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走道一样的吵闹不一样的我又到了六月我还是掉下泪三年的岁月我忘不了谁一蓝的蝴蝶绕着花儿不停歇 随微风翩翩地飞那画面好美绑着蓝的蝴蝶结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的追永远不后退毕业的合照流水的小桥爬不完的阶梯我微微的笑我又回到学校数越来越高蝉 依然很吵我忘记了谁一蓝的蝴蝶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地飞那画面好美绑着蓝的蝴蝶结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的追永远不后退 对于他们来说,高中的毕业是一段青春的谢幕,可是他们的青春却并未完全散场。只能说这一段的青春到此为止,这一阶段的青春画上了一个分号。今后的路,今后 的生活,今后的青春,仍旧等待着他们。正如最后小汤见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廖敏雄,他一个人在球场上练着球,而小汤则做起了陪练。梦想并不遥远,“未来的 日子一定有风有雨,要相信自己有一双坚强的翅膀,要飞得勇敢,飞得灿烂。”青春就是一次最大胆的飞翔,而翅膀就藏在每一颗年轻的心中。

  很多人把《最遥远的距离》视为青春爱情电影的典范,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显然够爱情,不够青春。更早之前的一部《飞跃情海》更能够体现出青春时期的 那种涩涩的、淡淡的、暖暖的爱情。青春时期的爱情究竟算不算得上真正的爱情,是值得考究的。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爱情莫过于朝思暮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 爱情观是很狭隘的。古往今来,但凡是伟大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总是与短暂相联系,而不是与天长地久相联系。之所以短暂,是因为诸多的因素,比如世俗的羁绊, 现实的阻挠,等等外界因素;而之所以说短暂的爱情才能伟大、才能刻骨铭心,是因为真正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保质期很短的感情。我始终认为最纯净的爱情的保质 期不会超过十五天,超过十五天之后的爱情如果还能一直延续就是遵循着一种压力,被一种世俗羁绊着,而如果这份爱情在经历十五天的纯爱期,与不定时长的过渡 期,达到平稳期之后,那就已经不能算作是爱情了,应该说彼时的爱情已死,蜕变成了一种能够白头偕老的亲情。 《飞跃情海》这部电影总被人冠以“现代版梁祝”的称号,其实大可不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固然凄美,可是这份感天动地并不值得我们去追忆。诚如导演王毓 雅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梁山伯。”这么多的梁山伯,你又能不能成为祝英台呢?这部电影的立意与叙事都有可取之处,虽然在某些片段上存在着不少瑕疵,但 只要不是可以鸡蛋里面挑骨头,这些瑕疵大可不必放在心上,例如一些镜头拍摄的失真,黑社会要债的剧情俗套,如此这般,这都不是大问题。要知道台湾的青春电 影正处在成长期,也正处于“青春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仅从这部电影的立意来看,对于少女内心情愫的捕捉显得细腻至深,再加上小三与小英迥然不同的性 格特质,将两种少女的不同质地对比起来展示更具有立体效果。这就像写文章常讲究虚实结合,动静交叉,一正一反的表述效果往往最具有说服力。与《最遥远的距 离》相比,飞跃情海显然对青春时期的爱情的表述更为透彻与得体,虽然小三与小英之间的感情只是一种畸形的爱情,亦或者只是一种宿命的把戏,就像影片所援引 的典故一样,是今生难了的情,要等到来世再续。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大陆女明星名单  前面的这六部电影无论是悲是喜,说穿了都是一种主流的青春,而最后说到的这部电影就有点黑暗了,姑且可以用黑暗这个词来概括。很多人都把《牯岭街少年 杀人事件》奉为台湾电影的旗帜,甚至奉为青春电影的典范,前者实至名归,后者有待推敲。之所以说有待推敲,是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青春电影,而是一部拷 问社会审视时代的现实主义电影,只不过借上了一个青春的壳子,如果这样就归类为青春电影的话,那么凡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影片就都可以归类为青春电影了。 所谓的青春电影,是针对于青春这一特定时期的考究与审视的电影,正如大家都觉得青春电影肤浅、无味、动不动就莫名的伤感,动不动就令人费解的忧郁与叛逆, 但是这些也正是青春的特质。你不能够要求一个人在青春期这个充满抉择与质疑的时期有多么成熟,一旦成熟,那就不是青春了。 最后说的这部《六号出口》不同于先前几部,这里讲述了一个存在于社会角落中的青春故事。就像影片一开场范达音所说的,“如果青春注定就是要不断地向前跑, 他妈的,什么时候我才能跑到出口。”的确,每一个处于青春之中的年轻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青春期为什么这么长,自己为什么总是长不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大人,可 是他不知道,在产生这种顾虑的时候,本就短暂的青春已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了。青春是何等的短暂,又是何等的宝贵,只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意识不到这些问题,是因为真身处于青春之中,而难以洞悉青春年华的宝贵。 《六号出口》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对于一种边缘青春的探讨很值得思考。当那些所谓的乖孩子都在学校中苦读的时候,像范达音这样的年轻人却在社会中度过 自己不同于别人的青春。他们在灯红酒绿中耳濡目染,在摇滚喧嚣中肆意而为,尽情的享受着青春时光,或者说尽情的挥霍着青春时光。那么这截然相反的两条路也 就会在不经意间被人们拿来比较,究竟哪一条才算是正道,哪一条上的青春才更美好?我的答案是,两种青春都很可悲。在学校中消磨的青春时光有太多不情愿,太 多无奈,而在社会中消磨的青春时光又有太多的冷酷,太多的血淋淋。给青春加上未来的盖子,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捉摸,也更加让人悲哀。一个时代有 一个时代的青春,这部电影也正是在刻意的表现这个时代中的青春,亦或者这个“青春的时代”。只是思来想去,能加到这个青春上面的定语只有“悲哀”二字。悲 哀是源自于社会压力的渐深,悲哀是诞生于长久以来对于青春的非议。
李连杰的老婆
有时候,我很厌倦现在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一条路走到黑,走到哪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 我应该这么走,我只知道大家都在这么走。这是十足可悲的事情,也是无法轻而易举去改变的事情,所以在看《六号出口》时我时常在设想如果我也能在那种霓虹闪 烁的街头过一场漂浪的青春,会如何?就像许多人在设想一旦时光倒转,我的人生又会如何一样。只不过青春一去不再,时光一去不再,永远都不会存在那种理想化 的设想,或者说残缺化的设想。 青春,实在是一个太不可名状的词,太不可言说的时期。记得高中时曾看过一本台湾的小说,上部叫《B栋11楼》,下部叫《这城市》。那是很喜欢这种俗俗烂烂 的言情小说,只不过现在再翻来看一看,就觉得太无聊太无趣了。只是翻到最后一页,作者援引了《蓝大门》中的一句话,“青春,好像怎么写都写不完。”是 啊,青春虽然这般短暂,可是怎么写也写不完,怎么说也说不完。 最后,用一首我写的小诗做结吧:曾经以为青春,是一部永远也翻不完的小说总是将要结尾的时候出现转机从而引出下一段故事 曾经以为青春,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无论怎样努力的奔跑也不会到尽头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挥霍着时光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梦想免责声明:本文系玄曦皓原创,如有雷同,实属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