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影视美学
一、“新都市电影”的概念和风格
所谓“新都市电影”,是以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为表现本体,以爱情与喜剧融合的形式为表达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新电影模式。相较于过去以导演为中心、节奏较缓的都市电影,“新都市电影”则更以演员、观众为中心,节奏更偏轻松。包括《失恋33天》(2011)、《北京遇上西雅图》(2013)、《小时代》(2013)、《撒娇女人最好命》(2014)等。“新都市电影”自出现之后,迅速占领了市场票房。
稍加审视“新都市电影”中的影视形象,可以发现性别的界限愈发模糊,女性愈加刚强而男性愈发阴柔,女性愈主外而男性则愈主内,由此引出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新名词,具体以两种形象的出现为例来进行分析——“男闺蜜”和“女汉子”。
二、影视形象的性别混同
(一)从“闺蜜”到“男闺蜜”的概念变迁
所谓“闺蜜”,是指女性对其亲密好友的昵称。“男闺蜜”一词,是在“闺蜜”的意义基础之上被建构起来的。以汉语拆词法来理解,“男闺蜜”即为性别为男的密友。
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闺蜜”体更多地出现于共同经历成长成熟的少女体之中,这是非常女性化的题材之一。这种类型的闺蜜目前依然常见于各类青春片,如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系列电影中的“时代妹花”,2014年黄真真执导的《闺蜜》,以及在2016年热映并获得金马奖双影后的《七月与安生》等,都是聚焦“闺蜜”体,以女性角为绝对主角,面向的受众也以女性观众为主。
然而在近几年的“新都市电影”中,创作者开始把焦点着眼于新时代的都市女性。她们与传统女性形象有着最直观的区别——心智上更为成熟,行为上更加独立。刨除生理因素,都市女性与男性的区别开始不断减小,闺蜜体也出现了明显的性别模糊现象。而当这种性别模糊的状态达到极致,便衍生出了“男闺蜜”这一更为特殊的体。2011年滕华涛执导的影片《失恋33天》上映,在刷新中小成本电影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带红了“男闺蜜”这一词语。影片中文章饰演的王小贱,略中性的打扮,乖张又毒舌的形象,成为后来影视作品中“男闺蜜”的标准模板。
在目前影视作品中,“男闺蜜”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妹型”与“备胎型”。彦晞
就“妹型”的“男闺蜜”形象而言,他们基本可以看做是传统“女闺蜜”的一种变形:脾气温顺、心思细腻,长久混迹于女性之中,与之谈论男性和美妆等女性话题。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女性化气质,行为举止上甚至比部分女性更为阴柔,即通俗意义上的“娘娘腔”。在“男闺蜜”一词流行起来之前,“娘娘腔”一词一直是被放置于男性体之中表现与排斥的。这是一个没有“归属”的边缘体。但随着女性社会话语权的提高,“娘娘腔”在融入都市独立女性体的过程中开始获得“归属感”。
在近几年大量都市题材影视作品的影响之下,“娘娘腔”“同性恋”“男闺蜜”逐渐被归类合并为了“近义词”,三种身份往往两两搭配甚至同时出场。如《分手合约》中蒋劲夫饰演的毛毛、《一夜惊喜》中刘维饰演的毛毛,都是有点“娘”的“男闺蜜”。这一类“男闺蜜”的共同优势是,既能站在偏女性化的审美角度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又能站在男性的角度适当提供情感帮助,所以往往能与女性结下紧密而纯粹的友情。
“备胎型”的“男闺蜜”形象就更为普遍。尽管站在女性的角度,总是更愿意相信“男闺蜜”是无关乎性的普通朋友关系,但从男性的角度,“男闺蜜”其实是“恋人未满”的一种暧昧状态,是男性在追求心爱者的过程中一种“曲线救国”之法。爱情片的发展套路无外乎两种: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备胎型男闺蜜”其实是日久生情模式的又一种变体与伪装。与“妹型男闺蜜”的玩伴性质不同,“备胎型男闺蜜”给予女主角更多的是照料与依靠,往往能以如同兄长的身份提供支持和
论“新都市电影”中的性别混同现象
老师对小学毕业生的寄语简短文/陆 遥
摘 要:近几年,以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为表现本体,以爱情与喜剧融合的形式为表达载体的“新都市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屡获高票房和好口碑,愈发受到大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稍加审视“新都市电影”中的影视形象,可以发现男女性别的界限愈发模糊。女性愈加刚强而男性愈发阴柔,女性愈
主外而男性则愈主内,由此引出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新名词。
关键词:新都市电影;影视形象;性别混同
126美学2019/01
帮助,从侧面去展现看似坚强的独立女性脆弱的那一面。
2012年在内地热播的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让“备胎型男闺蜜”一夜之间走红。剧中陈柏霖饰演的李大仁是标准型“备胎型男闺蜜”。他在外貌打扮、爱好品味、行为举止上都依然很男性化,与上面的“妹型男闺蜜”有着显著差距。李大仁虽然一再强调与女主程又青之间纯属友谊,甚至主动帮助她寻结婚的对象;但在情感上,他却将其摆在比女友更重要的位置。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都市爱情片开始尝试“男闺蜜修炼成男友”的剧情路线。《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吴秀波饰演的Frank、《我爱男闺蜜》中黄磊饰演的方俊都是其中的代表。
郑爽杨洋领证公开了(二)从“女神”到“女汉子”的形象转变
“女汉子”一词最早是2013年由主持人李艾在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网友热议,后又有2015年春晚小品《女神与女汉子》进行助推普及,以至这个网络词汇达到全民皆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也开始塑造此类形象。就汉字词义构建法而言,它是在“汉子”这个词的意义和基础上被建构起来的。
“汉子”一词,通常指顶天立地有责任感的男性。而“女汉子”一词,在“汉子”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性别框架“女”字,可以简单理解为像汉子一样的女性。“女”是性别,“汉子”是性格,两者对立,但相比较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女汉子”指外表虽然女性化,但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自立自强的一类女性,在爱情中通常不太受男性欢迎。
由于大众对于“女汉子”一词的接受度之广泛,甚至越来越多女孩自嘲是“女汉子”,于是近几年红火的都市影视剧便聚焦于此类女性,开始塑造此类影视形象,并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在影视作品中“女汉子”的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代表为“汉子型女汉子”,顾名思义,这一类型的“女汉子”就是外表与性格都偏于男性化,在女性体中多担任保护妹与调解氛围的职能,以郭敬明导演的时尚都市电影《小时代》中谢依霖饰演的唐宛如为代表。作为羽毛球运动员的唐宛如有着强壮的体格,留着齐耳短发,性格粗犷而神经大条。
第二类为“白领型女汉子”,这一类型的“女汉子”大多学历较高,他们本身的优秀致使她们对男性的需求
较低,更不愿向男性屈服,她们有着职场成功女性的风范,但通常她们职场得意而情场失意,代表人物如彭浩翔导演的都市爱情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中周迅所饰演的张慧。不论是“汉子型女汉子”还是“白领型女汉子”,尽管她们外表不尽相同,但当她们遇上爱情时却都有着相似的结局。她们强悍的外表与性格迫使她们不得不以“兄弟”的身份出现在男生身旁,甚至心上人都未曾将她们作为女性看待,最终只能爱恋化为默恋,默恋化作默泪。
三、从两性看性别混同现象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是一组相对概念。“生理性别”即两性在生理上的区别,在概念上并无太多需要辨析。“社会性别”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最早提出,简单而言“社会性别”就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作业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心理性别。在亚文化越来越被普及的今日,“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危险品分类在中国旧时的社会,“生理性别”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而“社会性别”的概念则很少被普及。中国庞大的父系社会中,男女性别地位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性一直处于一种被压迫的低姿态,换言之,男性也处于“禁止女性化”的一种概念里。传统文化禁止男性“女性化”,强制要求男性处于一个高姿态的地位;但随着青年亚文化,尤其是同性“腐”文化的
兴起,许多边缘体的社会存在感越来越高,再加上全球化趋势与网络快速传播,他们已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包容接受,包括同性恋婚姻在一些国家合法化。所以男性对自我定位在两性关系、甚至同性关系中的调整也是男女平等观念中很大的推动力。“男闺蜜”与“女汉子”等词语走红且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彰显了当代社会男女性别结构的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平等理念。
(二)两性话语权的转让
我的老父亲 刘和刚不论是“男闺蜜”抑或是“女汉子”的出现,归根结底,都表明女性话语权在现今社会中不断增强,同时也成为当代社会男女性别结构发展的标志。
“新女性”与传统女性最大的区别就是她们有自我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她们不再甘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是努力去拥有社会话语权,力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因此,她们对传统的男女性别结构提出了不认同与不接受,在这个过程中,男女性别的结构产生了质的转变,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被打破,也就衍生出了“男闺蜜”与“女汉子”这些特殊的体。
在传统两性关系中男性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女性则是被动弱势的一方,且这是一种默认的结构。而在以“男闺蜜”或是“女汉子”为表征的新型男女性别结构之中,女性开始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她们力争在一个与男性基本平等的位置上,甚至抢占优势权。女性不再以男性为核心,她们去除了本身的依附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女性变成了主体。在社会改革中男女性别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无论是女性体外表行为模式的男性化,还是男性体外表行为模式的女性化,两性人格的互换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但如何把握适当的“度”,也是这个命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陆遥,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
胡可个人资料编辑:刘贵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