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与国外艺术交流的不断增多,各类现代陶瓷艺术展开始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在向国外推介中国陶瓷艺术的同时,我们要重视陶艺作品名的翻译。本文通过研究大量的翻译实例,总结出陶艺作品名翻译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同时探讨了相关翻译策略,以期译者在具体实践中能运用相关方法,更好地传达陶艺作品的意境。
关键词:陶艺作品 翻译 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5月,“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这充分反映了景德镇向外进行陶瓷艺术宣传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与此同时,景德镇这片陶瓷圣土也敞开大门,迎接八方宾朋,并且举办了形各异的陶艺作品展。在举办现代陶艺展时,作品的翻译非常重要,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文化词汇的翻译;故事历史文化背景的缺失;作品的意境传达失误;以偏概全等。陶艺作品名翻译绝非易事,译者一定要认真对待。
追求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诗词歌赋中鲜明的特,在艺术作品的标题中,不采用直接命名的方法而运用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往往能起到使人豁然开朗的欣赏效果(宁钢,1998)。一件优秀的陶艺作品不但要有良好的主题和富有感染力的手法,而且还应拥有一个好名字,这不但能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能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陶艺作品寓意新颖,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命名却平淡直白,不能很好地展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如以柿子为题材的陶艺作品往往叫做《万事如意》等。在陶艺作品的命名问题上,陶艺家们惯用的方法有:景德镇四大名瓷
1 根据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内涵来命名
陶艺家们精心构思后赋予作品恰当优美、生动活泼的名字,这些名字大部分采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来点缀作品的主题内容,充实作品的主题思想,在表现山水花卉题材时用得更多,例如,秦锡麟教授的《昔日的光辉》和戴荣华大师的《百叶寿桃晚更红》。此外,陶艺作品命名时多赋予其一定的哲理性。我们在欣赏陶艺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陶瓷和画面形象,还要感受到它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思想境界,给命名者以再创作的空间,其中有些强调含蓄和婉约,讲究诗意和意境,文字上更是尽量赋予美好的寓意和愿景,如在给山水为内容的大型陶
艺作品命名时,用《山外青山多胜境》和《江山独秀》寄情山水,令人回味无穷。陶艺家在给田园风光、鸟语花香、山清水秀、雾中之花、少女、爱情或夕阳余晖等体裁的作品命名时,尽量使名字充分体现出优美、温柔宽松的意境,避免太强烈的刺激,以便给读者留下思考和猜测的余地,如作品《夜》和《彩练当空》等,命名都充满诗情画意。
2 按装饰手法和内容来命名
在陶艺作品命名中,按装饰手法来命名的比较普遍。通过装饰手法,达到丰富美化人们生活,进行物质文化艺术交流的作用。陶瓷装饰手法多样,不拘一格,通常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而青花瓷、玲珑瓷、斗彩和眼釉则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在陶瓷界享有较高的地位。近些年来,陶艺大师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得装饰手法从原来单一刻画花、单一釉装饰走向多元化,装饰内容更加贴近民生民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用“鹿”与“禄位”之“禄”的两音相谐,以“鹿”图案来装饰,经过艺术加工,藉以表达“福、禄、寿”的“吉祥寓意”。此外,文字嵌入法的运用如“青鸾献寿”、“延年益寿”等也蕴含着吉祥寓意。陶艺作品在表现主题的同时,在命名方面也把装饰手法融合进来,如:新彩“秋韵”瓶、斗彩缠枝莲纹贯耳瓜棱瓶、釉里红三鱼碗等。
二 陶艺作品名翻译中的问题
陶艺作品的命名都需要陶艺家们的精心构思,那么对于它们的英译,译者也应认真对待,尽量把作品名的精髓和意境表达出来,而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学习。笔者通过对一些作品翻译的总结分析发现,在陶艺作品名的翻译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翻译中汉语词汇的文化韵味缺失严重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信息源与信息的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鸿沟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廖七一,2000)。有些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经过语码转换之后能被交流双方所理解,而并不影响交流。但是,当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沟通或理解时,即为不可译性。不可译性是外来词中“顽固的、未物化的、未分解的、未被扬弃的”成分(陈永国,2003)。
按照约翰·卡特福的观点,不可译性分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而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catford,1965)。”
在有些陶艺作品名的翻译当中,其中的个别汉语的文化韵味比较浓厚,与英语中常用的词汇意义上不完全对等,需要创新处理。如李磊颖教授的作品《牧童迎春》,瓷盘的主体是小牧童骑在水牛上面吹笛子,主题词“牧童”不能轻率译为cowboy,因为中国的牧童和美国的西部牛仔不管是在个人形象还是在职责上都相距甚远,外国观者是很难把画中的小孩跟他们的牛仔等同起来的。再如,“岁寒三友”图首见于元代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上,大都出现在梅瓶、长颈瓶和瓷罐的腹部上(朱顺龙,2003)。“岁寒三友”如果简单译为three friends of winter,外国人还是会不明所以,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松树、竹子和梅花不过是普通的植物,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而在中国人眼中,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而“岁寒三友”也用来比喻忠贞的友谊。这种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词汇,如简单照字面翻译,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则几乎丧失殆尽,这是典型的文化不可译。
2 译者缺乏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而采用照字面直译
陶艺作品的取材较广,除了平常的山水花鸟等自然主题,历史故事主题也常常是陶艺家们的喜爱之选。在面积有限的瓷瓶瓷盘上,陶艺家们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不能不
令人赞叹。同时,陶艺家们也希望能通过陶艺作品这个媒介更好地向世界推介输入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译者应该有较强的使命感,刻苦学习钻研,才能处理相关问题。如:瓷瓶《萧何月下追韩信》和《昭君出塞》的翻译,简单译为:“xiaohe chasing hanxin in a moonlit night”和“zhaojun goes beyond the great wall as a bride”,这样的翻译是不可取的。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故事的外国观者,看到这样的翻译,他们还以为萧何韩信两人在月下玩捉迷藏呢。而且他们也不理解昭君为什么嫁到长城外去,关内难道不好吗?在相关历史背景缺失的情况下,要外国观者完全理解作品主题还是比较吃力的。这种照字面直译的例子非常普遍,背后的原因有二:第一,译者为了省事,不愿意查阅相关典籍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随便翻译了事;第二,译者知识面不广,对于相关故事和历史不熟悉,怕闹出笑话,只好硬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