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景漂”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因果互动关系。从“景漂”前期创业难、后续发展艰难、生存和提升技艺难等三难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剖析总结出了“景漂”是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景漂陶瓷文化因果互动
一、“景漂”形成的原因及现象
“景漂”是一个族的代号,描绘了景德镇工匠八方来的独特现象。他是一个梦想,也是一种状态,是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造同一个陶瓷梦。“漂”在景德镇,随着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景漂”的影响已是越来越大,数以万计的国内外画家纷至沓来,集聚在景德镇。在这块神奇的陶瓷沃土上,感受那厚重的陶瓷文化氛围,探寻那古老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他们在陶瓷载体上,运用自己已有的技艺,进行陶瓷艺术的再创作和再创新,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陶瓷艺术风景线。如今,这一独特的陶瓷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效应,同景德镇陶瓷一样,已驰名中外。同时,景德镇又是一座开放包容、古老文明的移民城市,千百年来以瓷为媒,得“天时、地利、人和”。自北宋以来,无论是艺术家、画匠和谋生的人,伴随着千年窑火的连绵不息而云集景德镇,成就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恢宏场景,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伴随着“一带一路”名扬四海。在这历史长河中,抚州人的琢器、都昌人的圆器和挛窑、丰城人的雕塑、湖北人开的瓷行、清末民初
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等等,这些都是“景漂”现象延续至今的历史脉络所在。
从宋代北方工匠的南迁,到元明清名匠汇聚景德镇,景德镇每一次繁荣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些早期“景漂”人才的汗水凝聚。他们创造并奠定了景德镇的历史,而景德镇也以包容的姿态,给予了他们广阔的陶瓷发展舞台。因此,若是追根溯源,“景漂”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最早期的“景漂”是晋代陶工,河北滏阳人赵慨,被誉为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被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今景德镇)隐居。赵慨在浙江为官时了解和掌握了越窑制瓷技艺,对新平镇(今景德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作了一系列重大革新,提高了当地制瓷技艺,对推动新平镇烧造制品由陶器阶段进入瓷器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受到后人尊敬爱戴,称为“制瓷师主”。据《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
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
何稠是隋代最有创意的设计家、发明家和制造家,本是西域人,家住河间(今河北),主要生活于隋唐之交。其父何通,善于琢玉。何稠好学、博识、善思,用意精微。据记载,当时波斯(今伊朗)曾献金绵锦袍,编织华丽,他奉旨纺织,较原物更加精美。他又善于制瓷,曾赴景德镇考察,采办烧瓷的泥土,吸取制瓷的经验,改进造瓷的工艺,使隋代瓷器质地坚硬。因为当时造琉璃技艺失传己久,何稠用绿瓷制造,与真琉璃无异。
明朝的周芳誉是山西潞安长治人,景帝景泰年间的进士。成化三年,也就是公元467年,他任朝廷的监察御史,对皇亲国戚的贪赃枉法之事大胆陈奏,因此惹恼了宪宗皇帝,就借口肃窑饬俗,调派他到景德镇御器厂监临陶务。《明宪宗实录》记载,周芳誉在任期间“高雅俭约,简易不繁”。同时,还和陶工们交上朋友,从中了解陶瓷的工艺流程和技法。在他的主持下,御器厂创烧出五彩鸡缸杯和转心瓶。这些瓷器即使是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品位和制瓷技术含量。
清朝的唐英可以说是功绩最卓越的督陶官。唐英是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官居内务府员外郎。他工于绘画、书法、篆刻,爱好文学和戏曲。他在景德镇先后督陶二十多年,尤其是在乾隆初期,不仅管理厂务,完成朝廷交办的大量贡瓷,而且在任职期间闭门谢客,不事交游,聚精戮力,与陶工们同食同息三年之久,专心探究冶陶技法,终于由外行转变为内行,自己也绘制了不少瓷器。他主持的“唐窑”功绩最大,有“唐窑独著百年中”的评赞。
随着清末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景漂”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的代表人物。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中,形成了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韵,给近代景德镇瓷业的生产方式与陶瓷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当代许多陶瓷名家与珠山八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后人,或是徒子徒孙等等。
“景漂”在景德镇历史上素有“工匠八方来”之称,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四大名镇,是世人膜拜与众不同的陶瓷圣地。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瓷都“景德镇”是属于世界的,名气和声望吸引世界工匠聚集于此。“景德镇”品牌,是文化的符号,有历史沉淀的特,景德镇这座千年古镇包容之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陶瓷爱好者。一种产业支撑起一个城市,历史上的景德镇就是这样一个名城,丰富的瓷、土、窑、
柴,兴盛的陶瓷贸易,便利的水路运输,成就了景德镇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青石铺路,小橋流水,雾霭青山,千年窑火不熄。这座远离喧嚣的东方小镇,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征服了世人眼光,成为了各国陶艺人的朝圣之地,千百年的代代相习,铸就小城瓷魂一缕。今天,这里因为多了一个当下语境中的“景漂”体,更增添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感。
二、“景漂”现象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因果互动研究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拥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景德镇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蜚声中外。一座极具艺术气息的千年古镇,被外界称为世界手工创意之都,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制瓷历史,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陶艺家、青年学生和“创客”来此寻梦创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漂”现象。从景德镇陶瓷发展来看,“景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开放与包容,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辉煌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汇聚这座
江南小镇,共同谱写了人类制瓷史上最壮观的篇章。当下,景德镇陶瓷艺术又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大发展时期,新时代的“景漂”热潮又在瓷都兴起,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具特的风景线。“景漂”现象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从古至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当代“景漂”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1、“景漂”体的类型
景德镇自古以来的开放与包容,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辉煌历史。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又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家、文化学者、企业家、特工匠等,形成了瓷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一一“景漂”现象。
目前活跃在景德镇的“景漂”人数达3~4万人左右,工作在以陶瓷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以工作室、企业、作坊和文化机构等形式出现,为景德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调研发现“景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景德镇四大名瓷
(1)体验型:此类型“景漂”多以国内外院校学生及对热爱陶瓷的游客居多,大都带有“就业愿望”或“玩一玩”性质,该类型“景漂”尤其是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开发潜能,是“景德镇力量”的潜力股。
(2)候鸟型:此类型人员是景漂的主打类型,每年根据自身需要,不定期来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
、文化交流、陶瓷收藏及瓷文化研究。该类型“景漂”具有相当广泛的对外资源,包括笔者近期开展的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人员来景研修、游学创作。
(3)常住型:此类型“景漂”大多来景时间比较长,完成了事业与资本的积累,在景德镇有了置业,并具有比较稳定的对外资源。此类人是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的生力军,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工艺,使得景德镇陶瓷艺人逐渐摆脱因循守旧的路子,在产品设计、工艺制作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带来了活力,让景德镇陶瓷行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2、“景漂”体的特点
经过对“景漂”人的长期跟踪调研和分析,“景漂”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4点:
(1)自发性:“景漂”来到景德镇,多是自发性的,其来景德镇的目的有就业的、深造的、朝圣的、淘金的等等。
(2)广泛性:“景漂”的广泛性指的是其地域广、层次广、职业广,以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陶溪川为例,里面的“景漂”来自世界13个国家地区、全国27个省市,既有国字号教授、大师,也有普通从事技艺的工作者,既有令人羡慕的白领,也有邻近乡村前来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
(3)融合性:有许多“景漂“艺术家来到景德镇会像水一样渗透在土地,分布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融入到景德镇的陶瓷创作中。
(4)不稳定性:“景漂”的“漂”,就注定了其不稳定性的特征,因其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景德镇,当目的达到或长期未达到,或工作身份的属性特征,都会选择离开景德镇。
3、“景漂”体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1)前期创业难
“景漂”體在创业初期与其他体类型一样,面临的问题诸多。问题有组建团队难、前期缺乏启动资金、主要客户与人脉匮乏等问题。
由于“景漂”本质是外地人,在景德镇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亲戚、也没有熟人,起步阶段大都是白手起家,这就极大地考验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景德镇水土宜陶,大街小巷各个角落都散发出陶瓷的气息,处处皆可做工作室,这也导致许多陶瓷工作室的地点选址困难,加上近几年景德镇房价飞涨,租金也水涨船高,租房难等各方面问题导致“景漂”在创业初期选择工作室异常艰难。另外,许多“景漂”的观念没有转变,从“职
业”到“事业”的转型观念没有形成。仅仅停留在对制瓷技艺的热爱,没有上升到更高层面,更没有想象到
作为“景漂”来异地他乡的各种困难。
(2)后续发展艰难
笔者有幸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主讲教师,认识了一批“景漂”。他们普遍反映在景德镇创作中,大环境良好,有完备的制瓷工艺,但同时他们也反映在景德镇“漂”了多年,后续发展缓慢,由于景德镇艺术家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绝学”。并逐渐形成一种固步自封的观念,对技能、手艺的传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笔者及其团队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很好地解决了这部分“景漂”后续发展、提升技艺难的问题。也希望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制瓷技艺人才培养的项目中来。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政府和协会牵头,大力组织制瓷技艺人才培养的项目,下拨经费,组织场地。其中,大师技能工作室、高技能工作室等等还需要大力开展,力求辐射面广、受众面大的效果。为广大“景漂”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
(3)生存和提升技艺难
落户难、租房难、买房难、小孩读书难等各种生存问题摆在“景漂”面前。他们如果疲于奔波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当中,就不可能有时间专心工作,更不可能潜心创作,提升技能也只是空谈,只能靠吃“老本”来维持生计。笔者通过走访一部分“景漂”,了解到他们经常会遇到提升技能和挣钱哪个更重要等问题的困扰。许多“景漂”在某个阶段技能感觉有些局限了,在现有的技能情况下再向上发展会很难,需要提
升技能,但如果去提升技能的话,现在的高收入可能就会舍弃,一家老小的生计就成了大问题,但如果不去提升,一直吃“老本”只能维持现在,生活将比较艰难。许多“景漂”选择两者兼顾,即首先考虑自己的年龄和目前生活的现状,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抽出一部分时间(包括休息时间)去提升自我的技能。
虽然以上情况,景德镇市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措施来补救,如已经成立招才引智局、景漂人才服务局,给“景漂”发放小额贷款、三户联保等政策扶植,但还远远不够,受众面不够广,扶植力度不够大,笔者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大力合作,为实现“景漂”的陶瓷艺术之梦而提供经济支持。
4、“景漂”体的发展状况研究
说到“景漂”发展状况研究就一定要谈谈当今的“景漂”的热门聚集地陶溪川。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老城区改造,大力整合陶瓷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陶瓷工业
发布评论